第七卷 逐鹿 第五章 風暴(八)
關燈
小
中
大
似乎不可用啊i”門房内閃出一個人,悶悶地出言提醒。
“豈止是不可用,小小年紀既貪切滑,簡直就是高力士、張讓之流再生。
也罷,我等此時力孤,不得不借助彼等之力。
待萬歲親政後,想辦法把他逐了去就是!”陳宜中黑着臉說道。
此時的他隻覺得心力憔悴。
陸秀夫的“背叛”,給了他傾力一擊。
在趙昺派來的人面前,他不得不裝出一幅胸有成竹的模樣,以免幼帝沉不住氣,中途退縮。
但在自己的心腹面前,這個空架子就再支撐不起來了,一時間腳步虛浮,好像全身的力氣都被抽幹了一般。
“既然如此,垂相何不再暫且隐忍,再尋良機?”來人伸手托住陳宜中赢弱的身體,低聲奉勸。
“新政才施行幾年,陸夫子己唯文天祥馬首是瞻。
若我們再不抓緊時間,一旦文賊成功收複了整個江南,皇上哪還有還政的之機,天下哪還有我等立身之地。
虎臣啊,你看看我這身子骨,還能等上幾日啊!” “噢!”攙扶着陳宜中的漢子悶悶地回了一句。
出身于底層小吏的他對于朝堂上的事情一直看不懂,所以也沒法替陳宜中分優解難。
皇上還不還政,其實關系不大。
比如就像現在這樣子,大宋朝眼看着就一天天興旺起來。
在内心深處,他這麼想。
但在心裡的想法不敢在陳宜中面前露出來。
這個看似赢弱的老人身體裡蘊涵的能力極強,如果自己無意惹惱了他,會惹上麻煩不說,事情傳揚出去,江湖上人還會說自己忘恩負義,是個知恩不報的無恥之徒。
陳宜中把頭靠在壯漢的肩膀上,艱難地向前走。
後腦處傳來的有力心跳聲讓他很羨慕,畢竟對方是武人,體魄強健。
不像自己年齡剛過半百,身體狀态就一天不如一天。
想到體力問題,他心裡模模糊糊有了一條可行之策,順着這個思路向下捋,越捋發覺前途越光明。
離開壯漢的攙扶,陳宜中獨子向前走了幾步後,突然,以極低的聲音問了一句:“虎臣,如果有人如當年賈似道那樣貪權誤國,你是否還敢去殺他于道!” “大人是否打算遣虎臣去刺文相?”壯漢腳步被陳宜中的話吓了一跳,腳步收攏不住,差點把陳宜中撞翻在地上。
“是啊,奸臣當道,不知當年刺殺賈似道的鄭大俠餘勇尚在否?”陳宜中的手臂向後撐了一下,将自己的身體撐開些距離後,微笑着問。
斑駁的老臉上,他的笑容很神秘。
仿佛帶着幾分嘲弄,同時還帶着幾分輕蔑壯漢的手一下子卷了起來,身體僵硬,目光如刀般射在了陳宜中的臉上。
他叫鄭虎臣。
當年曾經冒着滅族之禍将奸臣賈似道的全家殺死在流放的路上,江湖人以大俠稱之。
後來有人彈勤他擅殺士大夫,違反祖制。
陳宜中奉命将他下獄,明着嚴加拷問,向外謊稱他受刑不過而死,暗中卻偷偷用庚斃的囚犯将他偷換了出來。
從此,知恩必報的鄭虎臣留在了陳宜中身邊,做了後者的貼身侍衛。
“莫非虎臣還念着文賊給你寫的悼詞麼?”陳宜中迎接着鄭虎臣的目光,滿臉坦然。
當年文天祥聽謠傳說鄭虎臣身死,曾經親自寫了幅對聯悼念他。
鄭虎臣至今還清楚記得其中每一個字,“作正氣人,都為名教肩任;到成仁處,總緣大義認真。
” 在舉世洶洶皆言其可殺的時候,以垂相之名對其行為加以肯定。
對于一個江湖豪傑來說,這不僅僅代表着普通的悼念,而且是一種知遇,一種認可。
但知遇之恩與救命之德哪個更重些,鄭虎臣心裡沒有答案。
他的雙拳握了又張,張了又握,如刀的目光一點點暗了下去,最終,低下頭回答道:“虎臣不敢,隻是,隻是,文相罪行未顯。
如虎臣這樣去殺了他,未免,未免……” “未免被江湖豪傑恥笑是麼?”陳宜中的身體恢複了些氣力,脖子和頭部相接處泛起縷縷血紅。
“到他罪行顯現之時,天下己經姓文,你我還有何事情可做?虎臣啊,難得你沒看出來麼,大宋隻要一天無法恢複汁、洛舊土,文賊就可以明正眼順地握着天下權柄不放。
所以,他絕對不會真心北伐。
一天天拖延下去,等到天下人都隻知道大都督不知道還有皇上,還有誰能把他從垂相之位拉下來。
虎臣啊,這大義和私恩,你可要分得清楚!” 鄭虎臣的身體又晃了晃,跟在陳宜中身邊這麼多年,後者第一次用這麼嚴肅的語氣跟自己說話。
大義與私恩,如果捍衛皇家權力真是一種大義的話,自己的确應該毫不猶豫地接過這個任務。
但皇上就一定代表大義麼,在大義的名下,有多少罪惡于暗中進行? 陳宜中知道鄭虎臣現在心裡天人交戰,也不敢過分逼迫他。
手扶着牆壁,一邊向内堂走,一邊歎道:“大宋養士三百年,到頭來,真正能為大宋盡忠的有幾個?可恨陳某有心殺賊,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
虎臣,你不必勉強,陳某為官多年,家底也算豐厚。
就算拼了性命不要,也能招慕出幾名壯士來…………” 陳宜中越說越興奮,到後來滿眼全是炙烈之火。
手上、脖頸上、臉上的黑斑全透出了赤紅色,仿佛有一把烈焰,即将把他的身體點燃。
鄭虎臣默默的聽着,他不知道到底什麼原因讓大宋前後兩位垂相如此誓不兩立。
他也不知道文天祥是不是真的如陳宜中所形容,是個保藏禍心,大逆不道的奸俊。
這些年來,他看到聽到的事實是,文天祥帶着一支孤軍轉戰四方,于危難之機挽救了大宋。
但在挽救大宋的同時,文天祥也破壞了大宋的傳統、颠覆了大宋的秩序。
一個失去了傳統的大宋,還是大宋麼? 一個亂了綱常的華夏,還可以稱華夏麼? 無數疑問,在鄭虎臣眼前閃動。
終于,他心裡有了自己的決定,向陳宜中施了一個禮後,以從沒有過的鄭重态度請教道:“大人,如果虎臣為大人做了此事,不知道大人有幾分把握,帶領三軍将士驅逐鞑虜?” “若教陳某領軍,恢複舊日山河易如反掌!”黑暗處,傳來陳宜中十分肯定的回答。
酒徒注:在我們這個時空的宋代,賈似道專權誤國,貪污腐敗,雖然被罷相,按照宋朝不殺文官的祖制,隻能被貶滴,不能定死罪。
鄭虎臣在押送的途中殺了他,觸犯了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所以被陳宜中抄家下獄,死在牢中。
讀史到此,對去宋代當貪官的生活萬分向往。
“豈止是不可用,小小年紀既貪切滑,簡直就是高力士、張讓之流再生。
也罷,我等此時力孤,不得不借助彼等之力。
待萬歲親政後,想辦法把他逐了去就是!”陳宜中黑着臉說道。
此時的他隻覺得心力憔悴。
陸秀夫的“背叛”,給了他傾力一擊。
在趙昺派來的人面前,他不得不裝出一幅胸有成竹的模樣,以免幼帝沉不住氣,中途退縮。
但在自己的心腹面前,這個空架子就再支撐不起來了,一時間腳步虛浮,好像全身的力氣都被抽幹了一般。
“既然如此,垂相何不再暫且隐忍,再尋良機?”來人伸手托住陳宜中赢弱的身體,低聲奉勸。
“新政才施行幾年,陸夫子己唯文天祥馬首是瞻。
若我們再不抓緊時間,一旦文賊成功收複了整個江南,皇上哪還有還政的之機,天下哪還有我等立身之地。
虎臣啊,你看看我這身子骨,還能等上幾日啊!” “噢!”攙扶着陳宜中的漢子悶悶地回了一句。
出身于底層小吏的他對于朝堂上的事情一直看不懂,所以也沒法替陳宜中分優解難。
皇上還不還政,其實關系不大。
比如就像現在這樣子,大宋朝眼看着就一天天興旺起來。
在内心深處,他這麼想。
但在心裡的想法不敢在陳宜中面前露出來。
這個看似赢弱的老人身體裡蘊涵的能力極強,如果自己無意惹惱了他,會惹上麻煩不說,事情傳揚出去,江湖上人還會說自己忘恩負義,是個知恩不報的無恥之徒。
陳宜中把頭靠在壯漢的肩膀上,艱難地向前走。
後腦處傳來的有力心跳聲讓他很羨慕,畢竟對方是武人,體魄強健。
不像自己年齡剛過半百,身體狀态就一天不如一天。
想到體力問題,他心裡模模糊糊有了一條可行之策,順着這個思路向下捋,越捋發覺前途越光明。
離開壯漢的攙扶,陳宜中獨子向前走了幾步後,突然,以極低的聲音問了一句:“虎臣,如果有人如當年賈似道那樣貪權誤國,你是否還敢去殺他于道!” “大人是否打算遣虎臣去刺文相?”壯漢腳步被陳宜中的話吓了一跳,腳步收攏不住,差點把陳宜中撞翻在地上。
“是啊,奸臣當道,不知當年刺殺賈似道的鄭大俠餘勇尚在否?”陳宜中的手臂向後撐了一下,将自己的身體撐開些距離後,微笑着問。
斑駁的老臉上,他的笑容很神秘。
仿佛帶着幾分嘲弄,同時還帶着幾分輕蔑壯漢的手一下子卷了起來,身體僵硬,目光如刀般射在了陳宜中的臉上。
他叫鄭虎臣。
當年曾經冒着滅族之禍将奸臣賈似道的全家殺死在流放的路上,江湖人以大俠稱之。
後來有人彈勤他擅殺士大夫,違反祖制。
陳宜中奉命将他下獄,明着嚴加拷問,向外謊稱他受刑不過而死,暗中卻偷偷用庚斃的囚犯将他偷換了出來。
從此,知恩必報的鄭虎臣留在了陳宜中身邊,做了後者的貼身侍衛。
“莫非虎臣還念着文賊給你寫的悼詞麼?”陳宜中迎接着鄭虎臣的目光,滿臉坦然。
當年文天祥聽謠傳說鄭虎臣身死,曾經親自寫了幅對聯悼念他。
鄭虎臣至今還清楚記得其中每一個字,“作正氣人,都為名教肩任;到成仁處,總緣大義認真。
” 在舉世洶洶皆言其可殺的時候,以垂相之名對其行為加以肯定。
對于一個江湖豪傑來說,這不僅僅代表着普通的悼念,而且是一種知遇,一種認可。
但知遇之恩與救命之德哪個更重些,鄭虎臣心裡沒有答案。
他的雙拳握了又張,張了又握,如刀的目光一點點暗了下去,最終,低下頭回答道:“虎臣不敢,隻是,隻是,文相罪行未顯。
如虎臣這樣去殺了他,未免,未免……” “未免被江湖豪傑恥笑是麼?”陳宜中的身體恢複了些氣力,脖子和頭部相接處泛起縷縷血紅。
“到他罪行顯現之時,天下己經姓文,你我還有何事情可做?虎臣啊,難得你沒看出來麼,大宋隻要一天無法恢複汁、洛舊土,文賊就可以明正眼順地握着天下權柄不放。
所以,他絕對不會真心北伐。
一天天拖延下去,等到天下人都隻知道大都督不知道還有皇上,還有誰能把他從垂相之位拉下來。
虎臣啊,這大義和私恩,你可要分得清楚!” 鄭虎臣的身體又晃了晃,跟在陳宜中身邊這麼多年,後者第一次用這麼嚴肅的語氣跟自己說話。
大義與私恩,如果捍衛皇家權力真是一種大義的話,自己的确應該毫不猶豫地接過這個任務。
但皇上就一定代表大義麼,在大義的名下,有多少罪惡于暗中進行? 陳宜中知道鄭虎臣現在心裡天人交戰,也不敢過分逼迫他。
手扶着牆壁,一邊向内堂走,一邊歎道:“大宋養士三百年,到頭來,真正能為大宋盡忠的有幾個?可恨陳某有心殺賊,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
虎臣,你不必勉強,陳某為官多年,家底也算豐厚。
就算拼了性命不要,也能招慕出幾名壯士來…………” 陳宜中越說越興奮,到後來滿眼全是炙烈之火。
手上、脖頸上、臉上的黑斑全透出了赤紅色,仿佛有一把烈焰,即将把他的身體點燃。
鄭虎臣默默的聽着,他不知道到底什麼原因讓大宋前後兩位垂相如此誓不兩立。
他也不知道文天祥是不是真的如陳宜中所形容,是個保藏禍心,大逆不道的奸俊。
這些年來,他看到聽到的事實是,文天祥帶着一支孤軍轉戰四方,于危難之機挽救了大宋。
但在挽救大宋的同時,文天祥也破壞了大宋的傳統、颠覆了大宋的秩序。
一個失去了傳統的大宋,還是大宋麼? 一個亂了綱常的華夏,還可以稱華夏麼? 無數疑問,在鄭虎臣眼前閃動。
終于,他心裡有了自己的決定,向陳宜中施了一個禮後,以從沒有過的鄭重态度請教道:“大人,如果虎臣為大人做了此事,不知道大人有幾分把握,帶領三軍将士驅逐鞑虜?” “若教陳某領軍,恢複舊日山河易如反掌!”黑暗處,傳來陳宜中十分肯定的回答。
酒徒注:在我們這個時空的宋代,賈似道專權誤國,貪污腐敗,雖然被罷相,按照宋朝不殺文官的祖制,隻能被貶滴,不能定死罪。
鄭虎臣在押送的途中殺了他,觸犯了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利益,所以被陳宜中抄家下獄,死在牢中。
讀史到此,對去宋代當貪官的生活萬分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