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逐鹿 第五章 風暴(五)
關燈
小
中
大
些迷茫。
透過臉上的表情,文天祥知道元、李等将領一時無法适應自由人的身份。
其實何止他們幾個,就是大宋百姓,剛剛接觸到平等之政時,又有哪個能習慣這種自己把握自己命運的政策。
隻不過随着時間推移,宋人己經習慣了不向任何人屈膝,不再于強者面前逆來順受。
而新來的探馬赤軍将領思維還停留在皇帝最大,其他人皆為奴仆的框架裡而己。
沒體會過自由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可貴。
文天祥知道問題的症結出在哪裡,拿過一份小冊子,遞到了元、李兩人手中。
“這是大都督府對你二人摩下士卒的安排,他們現在功罪相抵,所以都是華夏百姓。
願意留在大宋的,大都督府與大宋百姓同樣對待。
希望務農的發給耕地,官府貸給第一年的糧食的種子。
希望留在城市的,可以去工場做學徒,薪水自己和老闆交涉。
願意留在軍中的,需要去參加體力和兵器、騎術等項目測試,适合去破虜軍的去破虜軍,适合去警備隊的去警備隊。
《臨時約法》有規定,‘黨項、契丹、色目諸族,願為華夏之民者,官府以華夏百姓待之。
’所以,你們也不必為他們的前途擔優!” “謝垂相大人!”元、李二人倒身欲拜,被文天祥伸手扶住。
二人感激地退後幾步,學着宋人打招呼的樣子,長揖到地。
“我等縱然粉身碎骨,也難報承相大恩!”衆探馬赤軍将領一齊施禮。
有些人本來還打着回到探馬赤軍中,憑自家弟兄在亂世裡謀出身的小算盤。
見天祥在輕描淡寫之間,幾句話散了衆人兵權。
心中一凜,主動放棄了不該有的執念。
元、李兩人來福州之前,本來也有過保留自家人馬,坐觀時局變化的念頭。
一路上看到福建變化之巨大,比較南北雙方吏治、軍制和百姓狀态,知道北元氣數己經日薄西山。
所以此刻得知自己手裡沒了兵,心中反而覺得好生輕松。
“二位将軍都領騎兵多年,如果有留在軍中的心思,我倒想聘請二位将軍去邵武軍校或邵武指揮學院做騎兵教官。
為大宋軍旅培養可用之材,二位将軍意下如何?”又聊了幾句軍旅之事,文天祥試探着問道。
在元、李二人未到福州之前,如何安排二人的前途,大都督府也覺得有些傷腦筋。
作為第一批臨陣起義的探馬赤軍高級将領,如果給他們的待遇太差,則不足以為北元其他探馬赤軍和漢軍将領的典範,起到千金買馬骨的作用。
但給二人職位安排的過高,又未免有些不公平。
畢竟這些年探馬赤軍跟在蒙古軍後面,沒少做了壞事。
所以文天祥才有意讓元、李二人于途中感受一下大宋的變化。
也期待二人自己對自己将來的出路,做出些雙方皆滿意的選擇。
“路上聽關校尉說,正相大人在邵武還有一個培養地方官的學校。
李某不才,不知道能否去那裡學些治政良方,将來也好贖前半生之罪!”見文天祥問得坦誠,李諒終于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行軍打仗的事情他幹夠了,就像他自己總結的那樣,半輩子燒殺搶掠,隻曾破壞,不曾建設。
如果不能領着自己的族人馳騁疆場,他情願下半生去作個地方官,通過為百姓謀福,償還自己前半生犯下的罪孽。
這個答案倒出乎文天祥的意料了,他沒想到戎馬半生的李諒的理想居然是去造福一方,楞了楞,大笑着回答:“李将軍若真有此意,倒可以去大宋政務學院。
隻不過那裡的學風嚴謹了些,将軍想順利畢業,恐怕要下番苦功夫l” “李某願意去做個蒙童,從三字經學起!”李諒非常誠懇地說道。
“就如将軍所願!”文天祥笑着答應,把目光慢慢轉向元繼祖。
一直在旁邊為朋友祝福的元繼祖迎上文天祥的目光,低聲問:“如果元某欲回祁連山下,收攏族人,效垂相百丈嶺之舉。
垂相可否答應,可否施以援手?” “文某願鼎立相助!”文天祥心中一喜,微笑着承諾。
“好慷慨的垂相大人!”元繼祖、李諒等人剛一離開,監察院正卿劉子俊立刻黑着臉抗議道。
他負責大宋内務安全,對官員的非正常舉動向來敏感,而元、李等人今天的作為,在他眼裡顯然是有備而來,抱着長久打算的。
“民章此言差矣,這是第一支陣前起義的探馬赤軍,接下來,随着破虜軍日漸強大,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慕名而來。
所以垂相如此行事己算苛刻。
畢竟我等散了人家的兵,也沒給人留任何封爵!”陳龍複在一旁笑着替文天祥辯解。
在大都督核心人物中,他和杜規都屬于寬容派,做事情講究替其他人考慮一二,不把自己一方的好處占盡。
這與他名儒出身,半生受盡忠恕之道的熏陶不無關系。
戶部主事杜規也主張對元、李等人寬容,但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卻不在待人之道上。
在他看來,做生意就得有賠有賺。
隻要打算長期合作,互相之間就得有個讓步。
除非是一錘子買賣,才一次把人逼到絕境中去。
“他們試圖将大都督府好處學全,這點我倒不奇怪。
我奇怪的是他們居然如此輕松地放棄了兵權,在垂相大人說起時,那個元将軍和李将軍連猶豫都沒猶豫!”揉了揉又胖出一号的寬臉,杜規笑着點評。
“還用要那些兵麼,光将校就足夠了。
從上萬戶到百夫長,近百号人鑽到咱腹地裡,兩成人學政務、兩成人學軍事、兩成人學
透過臉上的表情,文天祥知道元、李等将領一時無法适應自由人的身份。
其實何止他們幾個,就是大宋百姓,剛剛接觸到平等之政時,又有哪個能習慣這種自己把握自己命運的政策。
隻不過随着時間推移,宋人己經習慣了不向任何人屈膝,不再于強者面前逆來順受。
而新來的探馬赤軍将領思維還停留在皇帝最大,其他人皆為奴仆的框架裡而己。
沒體會過自由的人,不知道自由的可貴。
文天祥知道問題的症結出在哪裡,拿過一份小冊子,遞到了元、李兩人手中。
“這是大都督府對你二人摩下士卒的安排,他們現在功罪相抵,所以都是華夏百姓。
願意留在大宋的,大都督府與大宋百姓同樣對待。
希望務農的發給耕地,官府貸給第一年的糧食的種子。
希望留在城市的,可以去工場做學徒,薪水自己和老闆交涉。
願意留在軍中的,需要去參加體力和兵器、騎術等項目測試,适合去破虜軍的去破虜軍,适合去警備隊的去警備隊。
《臨時約法》有規定,‘黨項、契丹、色目諸族,願為華夏之民者,官府以華夏百姓待之。
’所以,你們也不必為他們的前途擔優!” “謝垂相大人!”元、李二人倒身欲拜,被文天祥伸手扶住。
二人感激地退後幾步,學着宋人打招呼的樣子,長揖到地。
“我等縱然粉身碎骨,也難報承相大恩!”衆探馬赤軍将領一齊施禮。
有些人本來還打着回到探馬赤軍中,憑自家弟兄在亂世裡謀出身的小算盤。
見天祥在輕描淡寫之間,幾句話散了衆人兵權。
心中一凜,主動放棄了不該有的執念。
元、李兩人來福州之前,本來也有過保留自家人馬,坐觀時局變化的念頭。
一路上看到福建變化之巨大,比較南北雙方吏治、軍制和百姓狀态,知道北元氣數己經日薄西山。
所以此刻得知自己手裡沒了兵,心中反而覺得好生輕松。
“二位将軍都領騎兵多年,如果有留在軍中的心思,我倒想聘請二位将軍去邵武軍校或邵武指揮學院做騎兵教官。
為大宋軍旅培養可用之材,二位将軍意下如何?”又聊了幾句軍旅之事,文天祥試探着問道。
在元、李二人未到福州之前,如何安排二人的前途,大都督府也覺得有些傷腦筋。
作為第一批臨陣起義的探馬赤軍高級将領,如果給他們的待遇太差,則不足以為北元其他探馬赤軍和漢軍将領的典範,起到千金買馬骨的作用。
但給二人職位安排的過高,又未免有些不公平。
畢竟這些年探馬赤軍跟在蒙古軍後面,沒少做了壞事。
所以文天祥才有意讓元、李二人于途中感受一下大宋的變化。
也期待二人自己對自己将來的出路,做出些雙方皆滿意的選擇。
“路上聽關校尉說,正相大人在邵武還有一個培養地方官的學校。
李某不才,不知道能否去那裡學些治政良方,将來也好贖前半生之罪!”見文天祥問得坦誠,李諒終于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
行軍打仗的事情他幹夠了,就像他自己總結的那樣,半輩子燒殺搶掠,隻曾破壞,不曾建設。
如果不能領着自己的族人馳騁疆場,他情願下半生去作個地方官,通過為百姓謀福,償還自己前半生犯下的罪孽。
這個答案倒出乎文天祥的意料了,他沒想到戎馬半生的李諒的理想居然是去造福一方,楞了楞,大笑着回答:“李将軍若真有此意,倒可以去大宋政務學院。
隻不過那裡的學風嚴謹了些,将軍想順利畢業,恐怕要下番苦功夫l” “李某願意去做個蒙童,從三字經學起!”李諒非常誠懇地說道。
“就如将軍所願!”文天祥笑着答應,把目光慢慢轉向元繼祖。
一直在旁邊為朋友祝福的元繼祖迎上文天祥的目光,低聲問:“如果元某欲回祁連山下,收攏族人,效垂相百丈嶺之舉。
垂相可否答應,可否施以援手?” “文某願鼎立相助!”文天祥心中一喜,微笑着承諾。
“好慷慨的垂相大人!”元繼祖、李諒等人剛一離開,監察院正卿劉子俊立刻黑着臉抗議道。
他負責大宋内務安全,對官員的非正常舉動向來敏感,而元、李等人今天的作為,在他眼裡顯然是有備而來,抱着長久打算的。
“民章此言差矣,這是第一支陣前起義的探馬赤軍,接下來,随着破虜軍日漸強大,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慕名而來。
所以垂相如此行事己算苛刻。
畢竟我等散了人家的兵,也沒給人留任何封爵!”陳龍複在一旁笑着替文天祥辯解。
在大都督核心人物中,他和杜規都屬于寬容派,做事情講究替其他人考慮一二,不把自己一方的好處占盡。
這與他名儒出身,半生受盡忠恕之道的熏陶不無關系。
戶部主事杜規也主張對元、李等人寬容,但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卻不在待人之道上。
在他看來,做生意就得有賠有賺。
隻要打算長期合作,互相之間就得有個讓步。
除非是一錘子買賣,才一次把人逼到絕境中去。
“他們試圖将大都督府好處學全,這點我倒不奇怪。
我奇怪的是他們居然如此輕松地放棄了兵權,在垂相大人說起時,那個元将軍和李将軍連猶豫都沒猶豫!”揉了揉又胖出一号的寬臉,杜規笑着點評。
“還用要那些兵麼,光将校就足夠了。
從上萬戶到百夫長,近百号人鑽到咱腹地裡,兩成人學政務、兩成人學軍事、兩成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