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三章 光明之城(三)

關燈
關于未來如何,建武(昌)軍統軍萬戶武忠,可沒想得那麼長遠。

    實際上,自從破虜軍成功将頁特密實部圍殲那一刻起,這位擁兵兩萬的地方軍閥就在幕僚的建議下,堅定執行了中立路線。

    所以,當麾下将領快馬來報,說廣昌守軍經過浴血奮戰,将越境的數千文賊人馬全部擊潰時,武忠接過戰報,看都沒看就把它當着屬下的面扔進了垃圾筐。

     不用問,武忠也知道廣昌守軍,血戰之後,沒有任何傷亡。

    也不用問,從守城的千夫長到下邊的牌頭,都斬獲甚多。

    并且相當一部分戰利品都是大元交鈔。

     但武忠不打算拆穿麾下這些伎倆。

    這種欺上瞞下的手法,在他還是大宋廂軍将領時,已經玩爛了,不新鮮。

    為了自身安危和弟兄們的錢程,他還必須繼續要玩下去,直到戰局明朗化,北元與破虜軍明顯分出勝負那一天。

     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他不希望達春盡快獲勝。

    非但他自己如此,私下裡,武忠通過師爺蘇燦的渠道肯定,差不多整個江南的新附軍将領,都抱着這種想法。

    有些文職幕僚們相互之間交往的信件中,甚至不避諱地強調了坐山觀虎鬥的觀點。

     達春快速消滅破虜軍,不附合大夥的利益。

    去除每月從走私貿易獲得的好處和過往商人們的孝敬不說,為自身生存考慮,新附軍的将領們就不希望大元将殘宋盡快消滅掉。

     新附軍戰鬥力低下,帶兵将領又多出身于宋朝廂軍。

    忽必烈一直就存着将這支留着沒有絲毫用途,并且随時會有兵變危險的包袱抛棄掉的打算。

    但基于殘宋沒有完全消滅,仍需要收買人心的考慮,一直遲遲沒有動手。

    如果達春順利解決殘宋,江南四十萬新附軍就面臨着解散的危險,數千員武将和幕僚就要回家當富家翁。

    在手中沒兵可持的情況下,他們不過是富裕起來的四等人。

    搜刮了半輩子積累下來的财産,有可能轉眼落入蒙古貴族的腰包,或者成為色目收稅官的貢獻。

     憑借過去的從政經驗,武忠亦不過分看好破虜軍。

    大宋丞相文武雙全,這點大家都看在眼裡。

    但以大宋朝的特色,越是文武雙全的人,越容易被剝奪權力,甚至喪命于莫須有的罪名之下。

    自杯酒釋兵權以來,宋朝文人的地位一向就高于武将。

    所以文官們向來把帶兵的同僚當做另類,而不是他們其中的一員。

    而對于能打仗又會吟詩的武将,則視作對整個文官階層的威脅。

    對付威脅,官員自有一套對付的手段。

    可以讓嶽武穆輕而易舉的掉腦袋,也可以讓韓世忠等人順從地靠邊站,甚至對于辛棄疾這種潛在的威脅者,也保持足夠的警惕讓他一輩子再也統不了兵。

     武忠可以肯定,随着行朝漸漸立穩腳跟,朝中官員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将文天祥的兵權剝奪。

    這是幕後無數雙手團結起來的力量,文天祥根本沒力氣抵禦。

    至于剝奪了文天祥軍權後,其他人帶不帶得了兵,能不能讓破虜軍上下信服,那是後話,不在官員們的考慮範圍之内。

     所以,保持中立的武忠,把未來一切都抛在了腦後。

    每天邵武地區大量的新生産品從他的治下四散流出,外界的各種物資經過他的轄地絡繹流入邵武,他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反正到了分配利益的時候,師爺蘇燦自然會把他該得的那一份分文不缺的拿回來。

    并且分派兵士玩一玩官兵捉賊的遊戲,順帶着制造點兒與越境而來的破虜軍發生沖突的假相,掩蓋屬下與破虜軍暗中勾結的真相。

     大人,給中丞的呈文寫好了,請您過目!師爺蘇燦走過來,恭恭敬敬地雙手遞過一份公文,順勢彎下腰去,将廢紙筐中的戰報拾了起來。

     瞞上不瞞下,這是官場慣例。

    戰報雖然是假的,層層報上去,将來就是搪塞責任的憑據。

    作為師爺,蘇燦一向很盡職。

    非但要替東翁出謀畫策,還要用盡全身解數,把一切隐患消滅于無形。

     武忠接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