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餘晖 第四章 拔劍(三)
關燈
小
中
大
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此刻,用這句諺語來形容福州宣慰使王積翁的處境,最恰當不過。
他帶了兩萬多人馬去攻打邵武,本以為在蒙古主子的照應下可以大撈一把,怎成想折騰了近一個月,邵武沒進去,反而被許夫人的興宋軍沖了個七零八落。
出來時兩萬多兵,回到福州的不到八千。
王積翁剛在福州府衙喘過一口氣兒,閩清的告急文書就到了。
南劍州守将李英被破虜軍陣斬,州内将士群龍無首。
許夫人的興國軍順着邵武溪殺來,勢如破竹。
一戰下順昌,再戰下劍浦,眼瞅着就要攻到閩清邊上,殺到王積翁的家門口。
到了這個光景,王積翁也顧不上自己的臉面,趕緊找了當地鄉紳望族,求他們出面到許夫人營中說項,許下前般好處,求興宋軍不要到福州境内鬧事。
“吃虧的就是我啊!”王積翁的幼子王磊在花園裡,學着外邊賣燒餅的夥計的腔調,扯着嗓子喊了一聲。
吓得王積翁一哆嗦,差點從太師椅上跌下來,摔到桌子底下。
“王發,去,把這不争氣的拖出去,打五十闆子”,王積翁勉強穩住心神,指着後院命令道。
“是,老爺”,管家王發應了一聲,卻不敢真的與小公子為難,蹑手蹑腳走到後院,召呼人安排小公子到遠處去玩,别惹老爺心煩。
大敵當前,福州城内無兵将,外無援軍,此事放到誰頭上,心情也不會好受。
況且還有江西行省右丞達春的将令在頭上壓着,令王積翁立刻整頓軍馬,收複失地。
收複失地,談何容易。
當初四路人馬,圍攻邵武,還被文天祥滅了兩路。
如今就憑福州城内這萬把新附軍殘兵,去了,給文天祥當點心還差不多。
可不去吧,畢竟現在福建路屬于江西行省管轄範圍(曆史上,在一年後,福建路劃歸浙東行省),達春官大數級,并且是地道的蒙古人,權勢地位非王積翁這個貳臣可比。
一旦把達春惹急了,不用上報朝廷,直接就能以消極避戰為名,将王積翁斬首了事。
“虧的就是我啊,”王積翁自言自語重複了一遍賣燒餅的唱詞,心事重重。
四月天,遠不到熱的時候,但細密的汗水順着他的眉頭和額角向下流,幾個侍女輪流打扇子,都沒法讓他感到涼爽。
如果當初不去邵武就好了,至少福州現在有自保的能力。
就像建武軍那個武忠,随便找個境内盜寇滋擾的理由,拖延數日,也不至于落到如此尴尬境地。
可當初,誰又能料到文天祥部的戰鬥力如此強悍,許夫人和陳吊眼會馳援邵武呢? 先寫信向達春求援吧,過了眼前這關再說。
許夫人真的殺進了福州,大小官員誰也活不了。
王積翁搔着越來越稀疏的頭發,拿起沉重的筆。
幾十年的宦海沉浮,又出現在眼前。
“大人,大人,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管家王發地從外邊跑進來,興沖沖地彙報。
“什麼好消息,難道達春丞相派了援軍給我麼?”王積翁擡起頭,一廂情願地問道。
管家笑了笑,知道自家老爺心煩,不敢兜圈子,揀緊要處彙報道:“沒有,援兵沒來,但許夫人答應撤軍了!” “什麼?”王積翁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恨自己入骨的許夫人會撤兵?莫非老天可憐我做官艱難不成。
“許夫人撤兵了,陳老前輩回來了,就在府衙二堂候着!”管家王發高興地重複。
他口中的陳老前輩是福州有名的大戶,與為大宋殉國的陳文龍算是未出五服的親戚。
上次張士傑、陳吊眼和許夫人三路大軍圍攻福州和泉州,王積翁就曾委托他出面給陳吊眼麾下的幾個寨主送款,讓他們作戰時出工不出力,保得了福州全境平安。
這次,許夫人打上門來,王積翁無力迎戰,隻好故技重施。
但王積翁心裡也明白許夫人不是山大王,未必肯吃他這一套。
聽說許夫人肯放過自己,王積翁當即精神大振。
站起身來,一邊向外邊走,一邊跟管家吩咐道,“趕快準備好茶,叫廚房準備酒水,今晚我在花廳招呼陳老爺,給他接風洗塵。
” “是!”,管家答應一聲,小跑着去了。
王積翁也不用親随相伴,徑自來二堂迎客。
所行之事,都是見不得光的買賣,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陳文甯是一個将近五十歲的人,中等身材,略胖。
生就一幅福建本地人童叟無欺的誠實相,雙眼卻炯炯有光,瞳仁微微轉動之間,透出三分精明。
雖然和陳文龍算是同輩兄弟,他卻沒有族兄那種盡忠報國的氣節,一心想的就是在亂世中,如何保護好家族的産業,熬到下一個太平時代的到來。
在他眼裡,蒙古人也好,波斯人也罷,都要吃飯穿衣。
飽食之後,都希望金銀珠玉。
對他這種臨海大戶來說,活着就以為着商機。
至于裝孫子,當四等人,那都是小節。
有了錢,所損失的尊嚴自然能從比自己更窮的人身上尋回來
他帶了兩萬多人馬去攻打邵武,本以為在蒙古主子的照應下可以大撈一把,怎成想折騰了近一個月,邵武沒進去,反而被許夫人的興宋軍沖了個七零八落。
出來時兩萬多兵,回到福州的不到八千。
王積翁剛在福州府衙喘過一口氣兒,閩清的告急文書就到了。
南劍州守将李英被破虜軍陣斬,州内将士群龍無首。
許夫人的興國軍順着邵武溪殺來,勢如破竹。
一戰下順昌,再戰下劍浦,眼瞅着就要攻到閩清邊上,殺到王積翁的家門口。
到了這個光景,王積翁也顧不上自己的臉面,趕緊找了當地鄉紳望族,求他們出面到許夫人營中說項,許下前般好處,求興宋軍不要到福州境内鬧事。
“吃虧的就是我啊!”王積翁的幼子王磊在花園裡,學着外邊賣燒餅的夥計的腔調,扯着嗓子喊了一聲。
吓得王積翁一哆嗦,差點從太師椅上跌下來,摔到桌子底下。
“王發,去,把這不争氣的拖出去,打五十闆子”,王積翁勉強穩住心神,指着後院命令道。
“是,老爺”,管家王發應了一聲,卻不敢真的與小公子為難,蹑手蹑腳走到後院,召呼人安排小公子到遠處去玩,别惹老爺心煩。
大敵當前,福州城内無兵将,外無援軍,此事放到誰頭上,心情也不會好受。
況且還有江西行省右丞達春的将令在頭上壓着,令王積翁立刻整頓軍馬,收複失地。
收複失地,談何容易。
當初四路人馬,圍攻邵武,還被文天祥滅了兩路。
如今就憑福州城内這萬把新附軍殘兵,去了,給文天祥當點心還差不多。
可不去吧,畢竟現在福建路屬于江西行省管轄範圍(曆史上,在一年後,福建路劃歸浙東行省),達春官大數級,并且是地道的蒙古人,權勢地位非王積翁這個貳臣可比。
一旦把達春惹急了,不用上報朝廷,直接就能以消極避戰為名,将王積翁斬首了事。
“虧的就是我啊,”王積翁自言自語重複了一遍賣燒餅的唱詞,心事重重。
四月天,遠不到熱的時候,但細密的汗水順着他的眉頭和額角向下流,幾個侍女輪流打扇子,都沒法讓他感到涼爽。
如果當初不去邵武就好了,至少福州現在有自保的能力。
就像建武軍那個武忠,随便找個境内盜寇滋擾的理由,拖延數日,也不至于落到如此尴尬境地。
可當初,誰又能料到文天祥部的戰鬥力如此強悍,許夫人和陳吊眼會馳援邵武呢? 先寫信向達春求援吧,過了眼前這關再說。
許夫人真的殺進了福州,大小官員誰也活不了。
王積翁搔着越來越稀疏的頭發,拿起沉重的筆。
幾十年的宦海沉浮,又出現在眼前。
“大人,大人,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管家王發地從外邊跑進來,興沖沖地彙報。
“什麼好消息,難道達春丞相派了援軍給我麼?”王積翁擡起頭,一廂情願地問道。
管家笑了笑,知道自家老爺心煩,不敢兜圈子,揀緊要處彙報道:“沒有,援兵沒來,但許夫人答應撤軍了!” “什麼?”王積翁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向恨自己入骨的許夫人會撤兵?莫非老天可憐我做官艱難不成。
“許夫人撤兵了,陳老前輩回來了,就在府衙二堂候着!”管家王發高興地重複。
他口中的陳老前輩是福州有名的大戶,與為大宋殉國的陳文龍算是未出五服的親戚。
上次張士傑、陳吊眼和許夫人三路大軍圍攻福州和泉州,王積翁就曾委托他出面給陳吊眼麾下的幾個寨主送款,讓他們作戰時出工不出力,保得了福州全境平安。
這次,許夫人打上門來,王積翁無力迎戰,隻好故技重施。
但王積翁心裡也明白許夫人不是山大王,未必肯吃他這一套。
聽說許夫人肯放過自己,王積翁當即精神大振。
站起身來,一邊向外邊走,一邊跟管家吩咐道,“趕快準備好茶,叫廚房準備酒水,今晚我在花廳招呼陳老爺,給他接風洗塵。
” “是!”,管家答應一聲,小跑着去了。
王積翁也不用親随相伴,徑自來二堂迎客。
所行之事,都是見不得光的買賣,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陳文甯是一個将近五十歲的人,中等身材,略胖。
生就一幅福建本地人童叟無欺的誠實相,雙眼卻炯炯有光,瞳仁微微轉動之間,透出三分精明。
雖然和陳文龍算是同輩兄弟,他卻沒有族兄那種盡忠報國的氣節,一心想的就是在亂世中,如何保護好家族的産業,熬到下一個太平時代的到來。
在他眼裡,蒙古人也好,波斯人也罷,都要吃飯穿衣。
飽食之後,都希望金銀珠玉。
對他這種臨海大戶來說,活着就以為着商機。
至于裝孫子,當四等人,那都是小節。
有了錢,所損失的尊嚴自然能從比自己更窮的人身上尋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