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一章 黃昏(一)
關燈
小
中
大
當文天祥率領着那支橫掃天下的十萬雄師進入大都城的時候,夕陽正從這座已經四百多年不屬于漢家的千年古城頭墜下去。
那一刻,天是殷紅色的。
晚霞搶在城市陷入沉睡前,将最後一抹流光抹向十裡長街。
殷紅的霞光下,街道兩邊的建築仿佛刹那間沐浴進火海中,抑或是,血。
蒙古人終于退回漠北了,宗白、淵伯,你們看到了嗎?文天祥仰望天邊的流雲,低低的問。
十五年了,自己終于實現了恢複漢家河山的美夢,沒有人再是蒙古人的奴隸,江山不再悲啼。
十五年間,多少英雄豪傑倒了下去,倒在了民族複興的祭壇上。
當年的刀光劍影,鼓角聲鳴,一起湧上了文天祥的心頭。
十五年前,空坑,那個黃昏,一樣是血般豔紅。
那一戰,大宋輸得毫無懸念。
宋景炎二年,趁着北元内亂的時機,文天祥自福建起兵攻入江南西路(江西),震動江南。
原以為在忠義之士的響應下,大宋可以浴火重生。
誰料到,忽必烈迅速平定了北方叛亂,然後派西夏人李恒率領四十萬大軍前來撲滅江南反抗之火。
無論士兵數量的質量,文天祥麾下的江南義勇與敵手都不在一個檔次上。
他們有的,隻是對國家的無限忠誠。
而在四十萬虎狼之師面前,這份忠誠顯得那樣無力。
十餘路義勇軍如雨後彩虹一般,絢麗過後,就是結束。
數以萬計的男兒倒在故鄉的土地上,用殘軀和鮮血捍衛了最後一絲做人的尊嚴。
文天祥本部人馬五千,在興國迎擊元江西參政知事,西夏人李恒親自率領的精銳伍萬。
不屈的義勇們以簡陋的武器,一次次沖入蒙古人的馬隊中,一次次被人海淹沒。
很快,本陣被敵軍突破了,對戰變成了逃亡。
從興國逃到方石山,從方石山逃到空坑,一路上,到處都是被殺散的潰兵。
文天祥身邊,不時有心腹将領率領死士返身迎敵,試圖以自己的犧牲為戰友赢得脫身時間。
但懸殊的兵力對比,讓他們的犧牲變得毫無價值。
沖入敵群中的死士宛如投入汪洋中的石子,偶然濺期幾點血花,旋即,再聞不到一點聲息。
蒙古人的隊形停了停,呐喊之聲再起:“殺啊,莫走了文天祥”。
活捉文天祥,大元皇帝忽必烈給此戰下達的最高目标。
作為一個自不量力的抵抗者,那個叫文天祥的讀書人已經給蒙古帝國添加了太多的麻煩。
有他一日在,大元帝國在江南的統治就一日不得安穩。
此人不像大宋丞相留夢炎,也不像大儒趙複。
留、趙這些南宋精英和理學首領都懂得審時度勢,順應潮流。
而倔強的文天祥卻如一個打不死的蟑螂般,一次次被擊敗,一次次充整旗鼓,阻擋在大元帝國征服江南的戰車前。
蒙古兵,漢兵呐喊着,追逐着他們前面的潰軍。
“殺”,紅了眼睛的蒙古武士大喝一聲,将追到的宋兵砍翻在地,複一刀,剁下了頭顱。
腳步卻絲毫不停,快速向另外幾個跑得筋疲力盡的宋兵追去。
他不用自己統計戰功,跟在他身後的漢軍奴隸會小心的把割下的頭顱收拾起來,串成一串,替他背好。
血淋淋的,一顆顆死不瞑目的人頭,背在同樣是漢家兒郎的族人身上。
而那個背着人頭的漢家兒郎,正媚陷地給蒙古武士喝彩,希望能從這些戰功中分些賞賜,以便将四等奴隸的身份變成三等。
在這些歡呼聲裡,蒙古武士愈發勇猛。
幾個落在隊伍最末的南宋士兵精神崩潰了,扔下兵刃,跪倒在山路旁,期待着敵人的憐憫。
數個蒙古兵跑上前,鋼刀在夕陽下一晃,潑出幾道熱血。
來不及呼喊的頭顱飛到了半空中,看着自己跪在草叢中的身軀仆倒,抽搐。
血如山溪般順着草叢流下谷底,彙成河流,汩汩向山外流去。
山外,那片生養了他們的土地這些天來已經被熱血灌溉成了黑色,莊稼地早就荒了,田野裡,雜草發了瘋般亂長。
往日甯靜的村莊死一般沉寂,年少的,或者從軍,或者躲進深山避難。
年老體弱留在家中者,成了李恒麾下士兵的刀下亡魂,渲染大元将士官服的顔色。
“好呀,莫走了文天祥”,蒙古人的仆從大聲歡呼,為主人那幹淨利落的殺人技巧喝彩。
幾個仆役沖上前去,撿起帶着體溫的頭顱,把發髻拴在戰利品中。
然後繼續前沖,為自己和主人收集更多的殺人業績。
後軍中,傳出一
那一刻,天是殷紅色的。
晚霞搶在城市陷入沉睡前,将最後一抹流光抹向十裡長街。
殷紅的霞光下,街道兩邊的建築仿佛刹那間沐浴進火海中,抑或是,血。
蒙古人終于退回漠北了,宗白、淵伯,你們看到了嗎?文天祥仰望天邊的流雲,低低的問。
十五年了,自己終于實現了恢複漢家河山的美夢,沒有人再是蒙古人的奴隸,江山不再悲啼。
十五年間,多少英雄豪傑倒了下去,倒在了民族複興的祭壇上。
當年的刀光劍影,鼓角聲鳴,一起湧上了文天祥的心頭。
十五年前,空坑,那個黃昏,一樣是血般豔紅。
那一戰,大宋輸得毫無懸念。
宋景炎二年,趁着北元内亂的時機,文天祥自福建起兵攻入江南西路(江西),震動江南。
原以為在忠義之士的響應下,大宋可以浴火重生。
誰料到,忽必烈迅速平定了北方叛亂,然後派西夏人李恒率領四十萬大軍前來撲滅江南反抗之火。
無論士兵數量的質量,文天祥麾下的江南義勇與敵手都不在一個檔次上。
他們有的,隻是對國家的無限忠誠。
而在四十萬虎狼之師面前,這份忠誠顯得那樣無力。
十餘路義勇軍如雨後彩虹一般,絢麗過後,就是結束。
數以萬計的男兒倒在故鄉的土地上,用殘軀和鮮血捍衛了最後一絲做人的尊嚴。
文天祥本部人馬五千,在興國迎擊元江西參政知事,西夏人李恒親自率領的精銳伍萬。
不屈的義勇們以簡陋的武器,一次次沖入蒙古人的馬隊中,一次次被人海淹沒。
很快,本陣被敵軍突破了,對戰變成了逃亡。
從興國逃到方石山,從方石山逃到空坑,一路上,到處都是被殺散的潰兵。
文天祥身邊,不時有心腹将領率領死士返身迎敵,試圖以自己的犧牲為戰友赢得脫身時間。
但懸殊的兵力對比,讓他們的犧牲變得毫無價值。
沖入敵群中的死士宛如投入汪洋中的石子,偶然濺期幾點血花,旋即,再聞不到一點聲息。
蒙古人的隊形停了停,呐喊之聲再起:“殺啊,莫走了文天祥”。
活捉文天祥,大元皇帝忽必烈給此戰下達的最高目标。
作為一個自不量力的抵抗者,那個叫文天祥的讀書人已經給蒙古帝國添加了太多的麻煩。
有他一日在,大元帝國在江南的統治就一日不得安穩。
此人不像大宋丞相留夢炎,也不像大儒趙複。
留、趙這些南宋精英和理學首領都懂得審時度勢,順應潮流。
而倔強的文天祥卻如一個打不死的蟑螂般,一次次被擊敗,一次次充整旗鼓,阻擋在大元帝國征服江南的戰車前。
蒙古兵,漢兵呐喊着,追逐着他們前面的潰軍。
“殺”,紅了眼睛的蒙古武士大喝一聲,将追到的宋兵砍翻在地,複一刀,剁下了頭顱。
腳步卻絲毫不停,快速向另外幾個跑得筋疲力盡的宋兵追去。
他不用自己統計戰功,跟在他身後的漢軍奴隸會小心的把割下的頭顱收拾起來,串成一串,替他背好。
血淋淋的,一顆顆死不瞑目的人頭,背在同樣是漢家兒郎的族人身上。
而那個背着人頭的漢家兒郎,正媚陷地給蒙古武士喝彩,希望能從這些戰功中分些賞賜,以便将四等奴隸的身份變成三等。
在這些歡呼聲裡,蒙古武士愈發勇猛。
幾個落在隊伍最末的南宋士兵精神崩潰了,扔下兵刃,跪倒在山路旁,期待着敵人的憐憫。
數個蒙古兵跑上前,鋼刀在夕陽下一晃,潑出幾道熱血。
來不及呼喊的頭顱飛到了半空中,看着自己跪在草叢中的身軀仆倒,抽搐。
血如山溪般順着草叢流下谷底,彙成河流,汩汩向山外流去。
山外,那片生養了他們的土地這些天來已經被熱血灌溉成了黑色,莊稼地早就荒了,田野裡,雜草發了瘋般亂長。
往日甯靜的村莊死一般沉寂,年少的,或者從軍,或者躲進深山避難。
年老體弱留在家中者,成了李恒麾下士兵的刀下亡魂,渲染大元将士官服的顔色。
“好呀,莫走了文天祥”,蒙古人的仆從大聲歡呼,為主人那幹淨利落的殺人技巧喝彩。
幾個仆役沖上前去,撿起帶着體溫的頭顱,把發髻拴在戰利品中。
然後繼續前沖,為自己和主人收集更多的殺人業績。
後軍中,傳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