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韓信身世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看見劉邦在那個地方築壇、豎旗子、擺香案、殺豬宰羊地一陣忙乎,都以為自己可以當那個大将軍之職,可等到一正式宣布任命書,哎,這一切居然都是為那個名不見經傳的什麼韓信準備的!哪兒冒出來這麼一個臭小子?所以大家都不以為然,都大驚失色,嘟嘟囔囔的。
其實這個事情說起來也是奇怪,劉邦拜韓信為大将軍的時候,他還不認識韓信,甚至也沒有說要把韓信找來談一談,考察考察,看看這個人到底怎麼樣――這麼重要的一個職務,你不得來點幹部考察嗎?沒有。
僅僅是蕭何一番話,劉邦就做出了這麼一個重大的決策,能靠得住嗎? 所以,拜完将後,劉邦和韓信就有了一次談話。
劉邦坐下來以後就問韓信,這個蕭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将軍,那麼請問将軍是不是準備點什麼東西來教導教導寡人呢?韓信說,先謝謝大王對韓信的信任,韓信想問問大王,當今和大王争奪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項王呢?劉邦說,是的。
韓信說,那好,請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個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團的力量和勢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項王嗎?韓信一開始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單刀直入,劉邦一下子答不上來了――司馬遷寫到這裡,說漢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說了三個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
于是,韓信站起來,跪下去拜了一下,說,恭喜大王,大王說得非常對,就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您比不上項王,無論就個人能力和魅力而言,還是就我們整個集團的實力而言,都比不上。
那韓信為什麼要“賀曰”呢?為什麼要祝賀劉邦呢?因為韓信發現劉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一個說實話的人,那麼這個人就好打交道了。
我們為領導服務的最怕領導不聽真話,如果他專門想聽假話,專門喜歡你吹捧他,那這個事情就搞不了。
劉邦這點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認我不如項羽,那麼這個話就好說了。
韓信就接着往下說,雖然如此,但是韓信我認為項王并非不可戰勝,我曾經在項王手下當過差,對項王這個人是很了解的,請大王允許我韓信為您分析項王的為人。
項王的為人是怎麼樣的呢?項羽這個人有兩個看起來是優點其實卻是缺點的特點。
第一點,項羽這個人非常地英雄,他身材雄偉,力大無比,英勇善戰――史書上說項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連鼎都能舉起來――而且每次打仗項羽都是身先士卒,打沖鋒,一旦沖進敵營,怒吼一聲,上千人都鴉雀無聲,噤若寒蟬,都被他吓破了膽,這個漢王您是比不上他的。
但是項羽卻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賢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正确使用,他隻懂得自己一個人去沖鋒陷陣,他是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勇敢叫什麼?韓信給了四個字的評價:“匹夫之勇”――這是小人物的勇敢,沒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點,項羽這個人對人非常有禮貌,心腸也很軟,恭敬仁慈。
可是另一方面項羽他小氣,手下的将領沖鋒陷陣,浴血奮戰,建功立業,你應該封官賜爵,應該封賞他們啊,可項王怎麼做的呢?他倒是也封賞,會給你鑄一個官印,可這個印鑄好了以後,項羽捏到手裡他舍不得給,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的,最後把這一個方印都磨成圓的了,他就是舍不得給人。
這叫什麼?這叫婦人之仁。
項羽仁愛嗎?小恩小惠,流着眼淚送飯給将士,這事項羽也做過;可是一說到要封官,他舍不得給。
所以說,項羽的兩個特點看起來是優點,實際上是缺點。
另外,他還有一些錯誤,比方說他分封諸侯的時候不是論功行賞,而是誰跟自己關系好他就封個大的,誰跟自己關系不好他就封個小的,這樣一來項羽是大失人心。
再有,他進軍一路燒殺掠搶,這怎麼能夠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
而漢王您進了關中以後,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到秦地去當王。
韓信最後說了一句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就是說,你要發一個戰書過去,三秦地區馬上就是你的了。
劉邦一聽,不由叫好,說,我打仗這麼多年來,沒聽到哪一個人這樣清晰地對整個局勢進行過分析,這個分析實在是太透徹了。
于是他對韓信說,哎呀,寡人與你真是相見恨晚啊! 由此可見,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将軍是一個無比正确的決策,但是這裡面有問題,什麼問題呢?我們現在還不能夠确定地說韓信就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确實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但是,戰争是一件需要實際操作的事情,是要用實踐來檢驗來證明的。
那麼,韓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夠幫助劉邦奪取天下,這還需要實踐來考驗。
因此,我們也需要弄清楚韓信究竟有沒有軍事天才,他指揮了一些什麼樣的戰争,這些戰争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在這些戰争當中,韓信為劉邦立下了哪些汗馬功勞?又犯下了哪些錯誤和過失呢? 請看下一講《韓信功過之謎》,謝謝!
其實這個事情說起來也是奇怪,劉邦拜韓信為大将軍的時候,他還不認識韓信,甚至也沒有說要把韓信找來談一談,考察考察,看看這個人到底怎麼樣――這麼重要的一個職務,你不得來點幹部考察嗎?沒有。
僅僅是蕭何一番話,劉邦就做出了這麼一個重大的決策,能靠得住嗎? 所以,拜完将後,劉邦和韓信就有了一次談話。
劉邦坐下來以後就問韓信,這個蕭丞相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将軍,那麼請問将軍是不是準備點什麼東西來教導教導寡人呢?韓信說,先謝謝大王對韓信的信任,韓信想問問大王,當今和大王争奪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項王呢?劉邦說,是的。
韓信說,那好,請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個人能力和魅力而言,就自己集團的力量和勢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項王嗎?韓信一開始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單刀直入,劉邦一下子答不上來了――司馬遷寫到這裡,說漢王“默然良久”,就是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說了三個字:“不如也”,是比不上他。
于是,韓信站起來,跪下去拜了一下,說,恭喜大王,大王說得非常對,就是我韓信也認為大王您比不上項王,無論就個人能力和魅力而言,還是就我們整個集團的實力而言,都比不上。
那韓信為什麼要“賀曰”呢?為什麼要祝賀劉邦呢?因為韓信發現劉邦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是一個說實話的人,那麼這個人就好打交道了。
我們為領導服務的最怕領導不聽真話,如果他專門想聽假話,專門喜歡你吹捧他,那這個事情就搞不了。
劉邦這點好,他不要你吹捧他,他承認我不如項羽,那麼這個話就好說了。
韓信就接着往下說,雖然如此,但是韓信我認為項王并非不可戰勝,我曾經在項王手下當過差,對項王這個人是很了解的,請大王允許我韓信為您分析項王的為人。
項王的為人是怎麼樣的呢?項羽這個人有兩個看起來是優點其實卻是缺點的特點。
第一點,項羽這個人非常地英雄,他身材雄偉,力大無比,英勇善戰――史書上說項羽是力能扛鼎,就是連鼎都能舉起來――而且每次打仗項羽都是身先士卒,打沖鋒,一旦沖進敵營,怒吼一聲,上千人都鴉雀無聲,噤若寒蟬,都被他吓破了膽,這個漢王您是比不上他的。
但是項羽卻不懂得使用人才,他手下的那些能人、那些賢良的人士、那些勇敢的人士、那些智慧的人士,他都不懂得正确使用,他隻懂得自己一個人去沖鋒陷陣,他是個人英雄主義者,這種勇敢叫什麼?韓信給了四個字的評價:“匹夫之勇”――這是小人物的勇敢,沒出息人的勇敢。
第二點,項羽這個人對人非常有禮貌,心腸也很軟,恭敬仁慈。
可是另一方面項羽他小氣,手下的将領沖鋒陷陣,浴血奮戰,建功立業,你應該封官賜爵,應該封賞他們啊,可項王怎麼做的呢?他倒是也封賞,會給你鑄一個官印,可這個印鑄好了以後,項羽捏到手裡他舍不得給,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的,最後把這一個方印都磨成圓的了,他就是舍不得給人。
這叫什麼?這叫婦人之仁。
項羽仁愛嗎?小恩小惠,流着眼淚送飯給将士,這事項羽也做過;可是一說到要封官,他舍不得給。
所以說,項羽的兩個特點看起來是優點,實際上是缺點。
另外,他還有一些錯誤,比方說他分封諸侯的時候不是論功行賞,而是誰跟自己關系好他就封個大的,誰跟自己關系不好他就封個小的,這樣一來項羽是大失人心。
再有,他進軍一路燒殺掠搶,這怎麼能夠得天下呢?他是不可能得天下的。
而漢王您進了關中以後,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好,大得人心,三秦父老都盼望着您到秦地去當王。
韓信最後說了一句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就是說,你要發一個戰書過去,三秦地區馬上就是你的了。
劉邦一聽,不由叫好,說,我打仗這麼多年來,沒聽到哪一個人這樣清晰地對整個局勢進行過分析,這個分析實在是太透徹了。
于是他對韓信說,哎呀,寡人與你真是相見恨晚啊! 由此可見,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将軍是一個無比正确的決策,但是這裡面有問題,什麼問題呢?我們現在還不能夠确定地說韓信就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有此政治分析确實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但是,戰争是一件需要實際操作的事情,是要用實踐來檢驗來證明的。
那麼,韓信到底能不能打仗,能不能夠幫助劉邦奪取天下,這還需要實踐來考驗。
因此,我們也需要弄清楚韓信究竟有沒有軍事天才,他指揮了一些什麼樣的戰争,這些戰争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在這些戰争當中,韓信為劉邦立下了哪些汗馬功勞?又犯下了哪些錯誤和過失呢? 請看下一講《韓信功過之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