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2章 二郎三郎
關燈
小
中
大
好久不見!”
李隆基親切地握住胞妹的手,眼見李持盈淚花閃爍,不禁憐惜地拍了拍她的玉背,目光自她肩頭越過,忽然看到正徐徐站起的楊帆,四目相對,刹那凝注,然後相視一笑。
房屋中間有一塊兩尺見方的地闆,掀開後下邊是空心的,火爐就置于其中,紅紅的炭火燃燒起來,映得李持盈的臉蛋兒紅通通的。
楊帆和李隆基盤膝相向而坐,李持盈拿着火鉗子,時而撥弄一下獸炭,時而擡起頭來,看着她心中最親近的兩個男人,臉上有種異常滿足與安詳的快樂。
李隆基與楊帆笑談一番,突然轉向李持盈道:“十娘,你這裡可有更隐秘些的所地?” “哦,有的,三哥有話,可到内間靜室去談。
” 李持盈回過神來,連忙說道。
李隆基微微一笑,對楊帆肅手道:“大将軍,請!” “臨淄王請!” 楊帆并未因為李隆基要倚重于己便有所僭越,李隆基微微一笑,舉步前行,拉開一道障子門,扭頭對李持盈道:“這裡一如尋常,莫要使人進來!” 李持盈颔首稱是,李隆基和楊帆便一前一後走進裡間去了。
一進裡間,楊帆才發現這裡别有洞天,拉開障子門後,裡邊不隻一個房間,而是一條長廊串連着三個房間,兩邊兩間,估計分别是李持盈的書房和卧室,中間那道門開着,卻是一間供奉着老君像的靜室。
待楊帆和李隆基走進内室,李持盈癡癡出神半晌,忽然輕輕歎了口氣,往牆邊地闆上一按,一道機括小門兒便應聲滑開,一架古琴赫然在目。
李持盈把古琴捧出來擱在膝上,仔細檢視一番,發現方才慌亂之中并未把琴摔壞,于是松了口氣,繼而卻又是一聲長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她變得多愁善感了。
靜室内,楊帆和李隆基正在進行着一場對他們自己、對整個天下都至關重要的談話。
李隆基道:“……神龍政變時,功臣雖衆,但是在我看來,功勞最大者,唯有兩人!” 楊帆微笑道:“願聞其詳。
” 李隆基道:“一位麼,就是家父,若非家父力闖南衙,控制南衙十六衛,彈壓北門禁軍不得妄動,當日局勢恐一團糜爛,結果如何,殊難預料。
” 楊帆點頭,道:“三郎此言甚是中肯,世人皆以為張柬之等五人功勞最重,但在楊某看來,關鍵時刻,所賴者唯有武力,若無武力為憑恃,一切都不過是場鏡花水月罷了。
” 一開始楊帆還是恭稱郡王的,在李隆基的一再堅持下,楊帆便改稱他為三郎了,這是時下最親近的人才使用的稱呼。
李隆基向楊帆一指,道:“這另一位,就是二郎你了,若非玄武門因你而開,使我等長驅直入,當日政變,我等十有八九要落得與太子重俊一般下場。
” 楊帆不好自吹自擂,是以隻是笑了笑沒有說話。
李隆基歎了口氣,道:“事到如今,功臣何在呢?張柬之、桓彥範等人,先是明升暗降,奪其權柄,繼而遭到罷黜,最終慘死于周利用那等小人之手; 家父與太平姑姑一個受封安國相王,一個受封鎮國公主,儀仗一如帝王,可謂榮寵之至,其實卻如張柬之等人一般,明裡尊榮,暗裡窘迫,如今是苟且偷安,惶惶然不知屠刀何時落下。
” “至于二郎你,呵呵……”李隆基微微眯起眼睛,道:“二郎年紀輕輕,就已貴為輔國大将軍,眼看就要走到武将的巅峰,皇帝對你,也是‘青睐’的很呐。
” 楊帆苦笑一聲,道:“楊某實在不想做張柬之第二。
” 李隆基黯然道:“家父也不想!可是,可以預見,等韋氏一黨的腳跟站的再穩一些,我們欲求苟安也将成為奢望!刀,已經架在我們脖子上了!” 楊帆緩慢而有力地點了點頭,道:“這正是我邀三郎會面的原因,楊某不想坐以待斃,相信三郎你也不想,韋氏一黨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肆培值韋氏黨羽,若假以時日,我們再沒有力量反抗了!” 李隆基欣然道:“英雄所見略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如今韋氏已磨刀霍霍,如果我們還是心存幻想,那就隻有等人把刀磨快了,便可斬下我們的人頭。
但是……” 李隆基深深地望了楊帆一眼,道:“二郎,實不相瞞,我手中的力量其實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成事。
我之所以還要積攢力量,隻是不想窩窩囊囊地赴死罷了。
而今既蒙二郎相邀共商大計,我想知道,二郎可以給我什麼助力?” P:誠求月票、推薦票! 本周休息日放在明天,望諸友周知!
房屋中間有一塊兩尺見方的地闆,掀開後下邊是空心的,火爐就置于其中,紅紅的炭火燃燒起來,映得李持盈的臉蛋兒紅通通的。
楊帆和李隆基盤膝相向而坐,李持盈拿着火鉗子,時而撥弄一下獸炭,時而擡起頭來,看着她心中最親近的兩個男人,臉上有種異常滿足與安詳的快樂。
李隆基與楊帆笑談一番,突然轉向李持盈道:“十娘,你這裡可有更隐秘些的所地?” “哦,有的,三哥有話,可到内間靜室去談。
” 李持盈回過神來,連忙說道。
李隆基微微一笑,對楊帆肅手道:“大将軍,請!” “臨淄王請!” 楊帆并未因為李隆基要倚重于己便有所僭越,李隆基微微一笑,舉步前行,拉開一道障子門,扭頭對李持盈道:“這裡一如尋常,莫要使人進來!” 李持盈颔首稱是,李隆基和楊帆便一前一後走進裡間去了。
一進裡間,楊帆才發現這裡别有洞天,拉開障子門後,裡邊不隻一個房間,而是一條長廊串連着三個房間,兩邊兩間,估計分别是李持盈的書房和卧室,中間那道門開着,卻是一間供奉着老君像的靜室。
待楊帆和李隆基走進内室,李持盈癡癡出神半晌,忽然輕輕歎了口氣,往牆邊地闆上一按,一道機括小門兒便應聲滑開,一架古琴赫然在目。
李持盈把古琴捧出來擱在膝上,仔細檢視一番,發現方才慌亂之中并未把琴摔壞,于是松了口氣,繼而卻又是一聲長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她變得多愁善感了。
靜室内,楊帆和李隆基正在進行着一場對他們自己、對整個天下都至關重要的談話。
李隆基道:“……神龍政變時,功臣雖衆,但是在我看來,功勞最大者,唯有兩人!” 楊帆微笑道:“願聞其詳。
” 李隆基道:“一位麼,就是家父,若非家父力闖南衙,控制南衙十六衛,彈壓北門禁軍不得妄動,當日局勢恐一團糜爛,結果如何,殊難預料。
” 楊帆點頭,道:“三郎此言甚是中肯,世人皆以為張柬之等五人功勞最重,但在楊某看來,關鍵時刻,所賴者唯有武力,若無武力為憑恃,一切都不過是場鏡花水月罷了。
” 一開始楊帆還是恭稱郡王的,在李隆基的一再堅持下,楊帆便改稱他為三郎了,這是時下最親近的人才使用的稱呼。
李隆基向楊帆一指,道:“這另一位,就是二郎你了,若非玄武門因你而開,使我等長驅直入,當日政變,我等十有八九要落得與太子重俊一般下場。
” 楊帆不好自吹自擂,是以隻是笑了笑沒有說話。
李隆基歎了口氣,道:“事到如今,功臣何在呢?張柬之、桓彥範等人,先是明升暗降,奪其權柄,繼而遭到罷黜,最終慘死于周利用那等小人之手; 家父與太平姑姑一個受封安國相王,一個受封鎮國公主,儀仗一如帝王,可謂榮寵之至,其實卻如張柬之等人一般,明裡尊榮,暗裡窘迫,如今是苟且偷安,惶惶然不知屠刀何時落下。
” “至于二郎你,呵呵……”李隆基微微眯起眼睛,道:“二郎年紀輕輕,就已貴為輔國大将軍,眼看就要走到武将的巅峰,皇帝對你,也是‘青睐’的很呐。
” 楊帆苦笑一聲,道:“楊某實在不想做張柬之第二。
” 李隆基黯然道:“家父也不想!可是,可以預見,等韋氏一黨的腳跟站的再穩一些,我們欲求苟安也将成為奢望!刀,已經架在我們脖子上了!” 楊帆緩慢而有力地點了點頭,道:“這正是我邀三郎會面的原因,楊某不想坐以待斃,相信三郎你也不想,韋氏一黨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肆培值韋氏黨羽,若假以時日,我們再沒有力量反抗了!” 李隆基欣然道:“英雄所見略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如今韋氏已磨刀霍霍,如果我們還是心存幻想,那就隻有等人把刀磨快了,便可斬下我們的人頭。
但是……” 李隆基深深地望了楊帆一眼,道:“二郎,實不相瞞,我手中的力量其實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成事。
我之所以還要積攢力量,隻是不想窩窩囊囊地赴死罷了。
而今既蒙二郎相邀共商大計,我想知道,二郎可以給我什麼助力?” P:誠求月票、推薦票! 本周休息日放在明天,望諸友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