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的戰争與戰争的鴉片 六、笑臉與鬼臉
關燈
小
中
大
”卻不跟他們講,萬歲爺也不同意。
7月9日,道光皇帝下旨,道是“若再事羁縻,不特與事無益,且恐有傷國體”。
于是下令:著耆英、伊裡布與牛鑒等人“專意剿辦,無稍遊移”。
耆英等人這次決計抗旨。
他們很清楚,什麼“專意剿辦”,“逆夷”不再進攻就是好事!什麼“無稍遊移”,皇上本人就一再“遊移”。
果然,在耆英等人接到旨意的第二天,道光皇帝就“遊移”了,因為他看到了一份材料,一份據說是英軍“大元帥吳夏密”張貼在寶山縣城裡的“告示”。
現在可以肯定,這份“告示”是僞造的,隻不過不知是何人僞造而已。
因為“大元帥”一詞向為英軍所不用,“吳夏密”則實在不知是為何人。
因此可以斷定是僞造。
日本學者佐佐木正哉先生甚至認為就是耆英僞造的,茅海建先生則認為不是。
但無論是何人僞造,都可以肯定這是耆英等人對皇帝扮的一個鬼臉。
這份“英軍大元帥吳夏密”的“告示”說:五年前,“因本國商船誤傷廣東商人三名”,故“清國不許通商”。
為此,我國“命我求和”。
又因有人(暗指清朝“奸臣”)“詐我”,“不肯保奏朝廷”,隻好發兵扣阙,意在“殺盡奸徒”,并不幹你們百姓的事。
爾等隻管安居樂業,“毋得驚慌亂竄”。
十日之内,本帥将“整頓三軍,再扣北阙,直抵京師,自行講話”,爾等百姓,大可不必庸人自擾雲雲。
顯然,這是一份完全按照中國人思維方式寫出的“安民告示”。
尤其是那個“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說法,十分符合中國邏輯,也十分符合朝廷對這場戰争定下的調子。
事實上,這場戰争一開始,那些領兵上門前來要挾訛詐的敵兇,就被看作和說成是受了“委屈”來“告禦狀”的“外藩”。
比如1840年英國外相巴麥尊挑起戰争的照會,就被譯成“求讨皇帝昭雪申冤”(其實意思是“要求皇帝賠償并匡正”)。
這次也一樣,也是來“告禦狀”。
既然是來“告禦狀”,當然要“讨個說法”。
如果地方官“不肯保奏朝廷”,也就隻好“直抵京師,自行講話”了。
這就不由得道光皇帝不信。
何況,“命我求和”,是他喜歡聽的;“奸臣詐我”,也是他相信的;而“直抵京師,自行講話”,則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于是決定:既然如此,那就還是“設法羁縻”,“撫賊”了事! 不過,道光皇帝還是留了一手。
他指示耆英等人:“應守則守,應剿則剿,斷不可稍存畏葸,緻懈軍心,是為至要!”對于英方的條件,他也一再讨價還價,不肯批準,而要耆英他們去講道理。
他天真地認為:“該逆既來訴冤,經此推誠曉谕,當可就我範圍。
” 這下子牛鑒急了,隻好說出實話:“危迫實不可言!伏求皇上速決大計,以拯民命!” 大概這一回道光皇帝總算是明白了。
什麼“訴冤”,什麼“求和”,都是扯淡;什麼“恭順”,什麼“感激”,都是假的。
隻有咱們打不赢了才是真的。
但他還是不明白:我堂堂“天朝上國”,怎麼就打不赢那“蕞爾島夷”呢? 這當然說來話長,但其實隻說一條也就夠了:“島夷”們戰也好,和也好,都不用千裡迢迢來回請旨的。
不像咱們,事無巨細,都得您老人家“恩準”。
因此,他們也用不着撒謊。
7月9日,道光皇帝下旨,道是“若再事羁縻,不特與事無益,且恐有傷國體”。
于是下令:著耆英、伊裡布與牛鑒等人“專意剿辦,無稍遊移”。
耆英等人這次決計抗旨。
他們很清楚,什麼“專意剿辦”,“逆夷”不再進攻就是好事!什麼“無稍遊移”,皇上本人就一再“遊移”。
果然,在耆英等人接到旨意的第二天,道光皇帝就“遊移”了,因為他看到了一份材料,一份據說是英軍“大元帥吳夏密”張貼在寶山縣城裡的“告示”。
現在可以肯定,這份“告示”是僞造的,隻不過不知是何人僞造而已。
因為“大元帥”一詞向為英軍所不用,“吳夏密”則實在不知是為何人。
因此可以斷定是僞造。
日本學者佐佐木正哉先生甚至認為就是耆英僞造的,茅海建先生則認為不是。
但無論是何人僞造,都可以肯定這是耆英等人對皇帝扮的一個鬼臉。
這份“英軍大元帥吳夏密”的“告示”說:五年前,“因本國商船誤傷廣東商人三名”,故“清國不許通商”。
為此,我國“命我求和”。
又因有人(暗指清朝“奸臣”)“詐我”,“不肯保奏朝廷”,隻好發兵扣阙,意在“殺盡奸徒”,并不幹你們百姓的事。
爾等隻管安居樂業,“毋得驚慌亂竄”。
十日之内,本帥将“整頓三軍,再扣北阙,直抵京師,自行講話”,爾等百姓,大可不必庸人自擾雲雲。
顯然,這是一份完全按照中國人思維方式寫出的“安民告示”。
尤其是那個“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說法,十分符合中國邏輯,也十分符合朝廷對這場戰争定下的調子。
事實上,這場戰争一開始,那些領兵上門前來要挾訛詐的敵兇,就被看作和說成是受了“委屈”來“告禦狀”的“外藩”。
比如1840年英國外相巴麥尊挑起戰争的照會,就被譯成“求讨皇帝昭雪申冤”(其實意思是“要求皇帝賠償并匡正”)。
這次也一樣,也是來“告禦狀”。
既然是來“告禦狀”,當然要“讨個說法”。
如果地方官“不肯保奏朝廷”,也就隻好“直抵京師,自行講話”了。
這就不由得道光皇帝不信。
何況,“命我求和”,是他喜歡聽的;“奸臣詐我”,也是他相信的;而“直抵京師,自行講話”,則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于是決定:既然如此,那就還是“設法羁縻”,“撫賊”了事! 不過,道光皇帝還是留了一手。
他指示耆英等人:“應守則守,應剿則剿,斷不可稍存畏葸,緻懈軍心,是為至要!”對于英方的條件,他也一再讨價還價,不肯批準,而要耆英他們去講道理。
他天真地認為:“該逆既來訴冤,經此推誠曉谕,當可就我範圍。
” 這下子牛鑒急了,隻好說出實話:“危迫實不可言!伏求皇上速決大計,以拯民命!” 大概這一回道光皇帝總算是明白了。
什麼“訴冤”,什麼“求和”,都是扯淡;什麼“恭順”,什麼“感激”,都是假的。
隻有咱們打不赢了才是真的。
但他還是不明白:我堂堂“天朝上國”,怎麼就打不赢那“蕞爾島夷”呢? 這當然說來話長,但其實隻說一條也就夠了:“島夷”們戰也好,和也好,都不用千裡迢迢來回請旨的。
不像咱們,事無巨細,都得您老人家“恩準”。
因此,他們也用不着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