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的戰争與戰争的鴉片 三、一騙到底

關燈
還真沒什麼錯。

     那麼,同樣是“設法羁縻”,同樣是“懇請通商”,伊裡布和楊芳怎麼就錯了呢?原來,道光皇帝的底線,除了“志在通商”以外,還有“又稱訴冤”一條。

    然而“英夷”的表現卻讓皇帝陛下失望:不但沒有苦苦求情,反倒十分嚣張,簡直就是“桀骜不馴”。

    如此“不識好歹”,豈能不狠狠教訓、迎頭痛剿?所以,伊裡布“收複”失地,他不喜反怒;楊芳奏請“以通商換和平”,他不依不饒。

    但等到奕山簽訂城下之盟時,他似乎心灰意冷,不再在意“剿”得“痛快”不“痛快”了。

    隻要“剿”過一回的,也就對付。

    何況奕山的謊撒得多麼好啊!萬歲爺不是很在意“又稱訴冤”嗎?那就讓該夷好好訴一回“冤”就是!反正那些“逆夷”也看不到自己的奏折。

    可見,撒謊也不容易,一要有技巧,二要碰運氣。

    奕山運氣好,對上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他“成功”了。

     然而謊言畢竟是謊言。

    “英夷”既然并非是來“申冤訴苦”的,當然不會因此就像奕山說的那樣安分守己、“不敢滋事”。

    相反,他們更加嚣張猖狂,趾高氣揚。

    1841年4月30日,原先一直代表英國政府和中方打交道的“駐華商務總監督”義律被内閣免職(8月8日接到通知)。

    8月10日,英國新任“全權公使大臣”璞鼎查到達廣東,駐節澳門(同船到達的還有新任遠征軍海軍司令巴加),當日即發出照會,要求重開談判,并聲稱在英方感到滿意之前,英軍将不停止進攻。

    8月21日,英軍主力果然向北開進,璞鼎查本人也于22日登上戰艦由粵北上,一副戰争不但沒有結束,而且剛剛開始的架式。

     這就離奕山所奏“永不滋事”相差太遠了。

    奕山的辦法是繼續撒謊。

    奕山等人說,義律之所以獲罪,是因為“連年構兵”(事實隻好相反,義律被免職,是因為英國外相巴麥尊認為他過于“軟弱”和“謙卑”)。

    義律心懷不滿,便故意不把我大清皇帝已恩準通商之事告訴璞鼎查。

    璞鼎查不明真相,又不等待我方的複照,便匆忙“出洋北駛”。

    這是上了義律的當。

    義律的鬼心眼是:璞鼎查倘若北上懇求碼頭,很可能開炮啟釁。

    戰争一旦打起來,他就犯了和義律相同的錯誤,義律也就正好“為己卸職”。

    好在廣州知府餘保純已向“副領事”(其實是秘書)麻恭傳達聖谕,并行勸阻,該麻恭聽宣後也頻頻“點頭稱善”,表示如能中途趕上璞鼎查,“定當遵谕傳知”雲雲。

     這又是連影子都沒有的彌天大謊,然而道光相信。

    因為他自己禦下的那些文武大臣就是這麼勾心鬥角的。

    何況在奕山等人的筆下,義律、麻恭等“夷目”無不“情詞恭順”,當然也就不會把這十萬火急的軍情太當回事了。

     奕山等人又一次蒙混過關。

     事實上奕山他們不撒謊也不行,因為謊言掩蓋不住真相。

    于是他們就隻好用新的謊言去彌補舊的破綻,然後再用更新的謊言去做手腳。

    至于這個謊撒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大約他們心裡也沒有底,也就是做一天将軍撒一天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