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的戰争與戰争的鴉片 一、彈冠相應的戰敗者

關燈
14日出奏,聲稱“英夷”聽宣,感恩戴德,“額慶歡忭,免冠感伏,聲言永不敢在廣東滋事”。

    這個結果,雖然離“片帆不返”、“一鼓蕩平”相去甚遠,但“永不滋事”還是皇帝願意聽的,奕山等人豈有不加官進爵之理? 同樣,謊言既然如此有效,大清帝國的官員們,又豈有不競相撒謊之理? 事實上,在整個鴉片戰争史上,我們很難找到完全不撒謊的清廷官員和将領。

    兩廣總督鄧廷桢撒謊,兩江總督伊裡布撒謊,欽差大臣琦善撒謊,參贊大臣楊芳也撒謊。

    楊芳官居從一品,爵封果勇侯,是戰功赫赫的清代名将,然而一到廣州就撒謊。

    而且,對英軍作戰毫無“果勇”之處,對皇帝撒謊卻“果勇”得驚人。

    一隻送照會的小船被手下發炮擊回(純屬誤會),竟被他誇張為“擊沉英三闆船兩隻,擊斷英大兵船主桅一根,擊斃英軍多名”的大勝仗。

    當然,楊芳的撒謊,和奕山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

    結果,最敢撒謊也罪孽最重的奕山交部優叙,賞白玉翎管;撒謊水平次于奕山的楊芳“革職留任”(原因在于多少講了點真話);相對誠實的林則徐(基本不撒謊)和琦善(後來才撒謊)處分最重,──林則徐遣戍伊犁,琦善判斬監候(死緩)。

    這可真是誰不撒謊誰倒黴! 當然,也有因撒謊而倒黴的。

    伊裡布就是。

    不過伊裡布的倒黴,并不是因為謊言被戳穿,反倒是因為謊言被相信。

    1841年2月24日,英軍主動撤離舟山,伊裡布不費一兵一卒就“收複”了定海縣城。

    而且,接收這座空城的,其實隻有三個人,──伊裡布的家仆張喜和兩個下級軍官。

    然而,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中,伊裡布卻自吹自擂,大表其功,甚至不惜編造情節。

    伊裡布說:“我兵丁于初四日(即24日)午刻齊抵定海(其實是直到26日才會合集齊開赴舟山),該夷半在城内,半在船中。

    是我兵到彼,胞祖(英軍指揮官)即繳納城池,城内各夷立即紛紛退出。

    我兵整衆入城,登陴看守,并将道頭地方該夷所蓋草房全行拆毀(其實是26日進城後就先為争功而吵架)。

    鄭國鴻等傳宣恩谕,将夷俘晏士打刺打厘(即安突德)等釋令領回(其實是早就被英軍救回),并饬趕緊起碇(其實城中并無一人)。

    胞祖等免冠服禮,聲稱伊等将城池交獻後,即于初五日全數撤退(其實早就走了)”。

    這可真是彌天大謊,但編得很“圓”。

    有時間(還精确到時辰),有地點,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還有細節。

    其中,我最欣賞的是“該夷半在城内,半在船中”一句。

    它給人的感覺,是誠非身臨其境者不能寫出,簡直就跟真的一樣。

    伊裡布如果改行寫小說,水平一定不差。

     這當然不由人不信。

    但這“真實的謊言”卻激起了道光皇帝的雷霆大怒:“伊裡布著革去協辦大學士,拔去雙眼花翎,暫留兩江總督之任,仍帶革職留任處分,八年無過,方準開複,以觀後效”! 奇怪!伊裡布雖然一派謊言,但好歹總算是“收複了失地”,奕山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還倒貼600萬元的“贖城費”。

    然而兩人卻一個升官一個罷官,這又是為什麼? 這就必須首先弄清楚:他們為什麼要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