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曾照渠溝 二、削藩其事
關燈
小
中
大
下的。
那麼,吳王他們果真要反嗎? 這當然也不是一點依據都沒有。
比如前面提到的鄧公,就說過“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的話。
吳王自己,也說他“節衣食之用,積金錢,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
但這也隻是一說,而且都是事後說的。
事實上,吳王造反,事前并無證據。
“七國之亂”平定後,政府軍在他們那裡也沒找到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相反,《史記》、《漢書》都說“吳王濞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謀,欲舉事”,或者“吳王恐削地無已,因欲發謀舉事”,即都認為吳王的造反是削藩逼出來的,也可以說是“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
至于晁錯彈劾楚王和膠西王的那些事,比如楚王在太後喪期亂搞女人,膠西王賣了官爵,也都不能說是“罪大惡極”。
當然,晁錯是禦史大夫(副總理兼監察部長),彈劾這些諸侯是他分内的工作。
但如果以此作為削藩的理由,那就是找岔子了。
不過,吳王不反,不等于别人不反;此刻不反,不等于将來不反;劉濞本人不反,不等于他的兒子孫子不反。
曹操沒有篡位,曹丕不是篡了?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不就反了?而且口号也是“清君側”。
當然,曹丕也好,朱棣也好,都是後來的事,我們不能據此反推劉濞或他的兒子孫子也是要造反的。
但諸侯坐大,對于皇權确實是威脅,曹丕和朱棣就是證明。
所以,站在帝國的立場,削藩确實是對的。
如果任由諸侯擁兵自重,造反的事就遲早會要發生。
我們不能不佩服晁錯的深謀遠慮。
何況,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言:“根據當日的觀念,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變的證據,隻要有叛變的能力也可以算數。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何況劉濞不但有能力,也有形迹,比如靠着财大氣粗,廣散錢财,招兵買馬,籠絡人心,而且專門招募那些亡命之徒。
這不是想造反又是什麼呢?漢景帝也說,吳王大力發展鑄銅和煮鹽産業(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用這些收入來吸引人才(誘天下豪傑),一大把年紀了還公然造反(白頭舉事),如果沒有萬無一失的準備,會跳出來嗎(此計不百全,豈發乎)?所以,滅吳,也不算冤。
00其實,就算吳王劉濞是冤枉的,這個冤大頭也隻好由他來當。
因為削減藩國領地,削弱諸侯勢力,最終取消封建制的藩國,将“半封建半郡縣”的“郡國制”變成徹底的“郡縣制”,是曆史的必然趨勢;而郡縣與封國并行的“郡國制”,則是新舊兩種制度讨價還價和政治妥協的結果,是漢代統治集團在建國之初的權宜之計。
而且,這種不倫不類的制度給西漢統治集團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不是異姓王造反,就是同姓王叛亂。
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論》裡就說了這個問題。
柳宗元說,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
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
這就是“困平城”。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嗚呼。
這是“病流矢”。
此後,惠帝劉盈,文帝劉恒,景帝劉啟,“陵遲(衰微)不救者三代”。
相反,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卻充分地體現出它的優越性。
秦末天下大亂,然而“有叛人而無叛吏”(有起來叛逆的民衆卻沒有起來叛逆的官員)。
漢初天下大亂,然而“有叛國而無叛郡”(有起來叛逆的封國卻沒有起來叛逆的郡縣)。
中唐天下大亂,然而“有叛将而無叛州”(有起來叛逆的将領卻沒有起來叛逆的州府)。
曆史證明,郡縣制是有利于帝國之長治久安的。
既然遲早要削藩,那麼“長痛不如短痛”。
既然決心要削藩,那就不能“吃柿子專揀軟的捏”。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吳王都首當其沖。
隻有把吳楚這兩個最強最大最牛的王國壓下去,其他諸侯才會就範。
所以,晁錯的話――“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真不如改成“反之亦削,不反亦削”。
總之是要拿他開刀,沒什麼冤不冤的。
那麼,吳王他們果真要反嗎? 這當然也不是一點依據都沒有。
比如前面提到的鄧公,就說過“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的話。
吳王自己,也說他“節衣食之用,積金錢,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繼日,三十餘年矣”。
但這也隻是一說,而且都是事後說的。
事實上,吳王造反,事前并無證據。
“七國之亂”平定後,政府軍在他們那裡也沒找到什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相反,《史記》、《漢書》都說“吳王濞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謀,欲舉事”,或者“吳王恐削地無已,因欲發謀舉事”,即都認為吳王的造反是削藩逼出來的,也可以說是“正當防衛”或“防衛過當”。
至于晁錯彈劾楚王和膠西王的那些事,比如楚王在太後喪期亂搞女人,膠西王賣了官爵,也都不能說是“罪大惡極”。
當然,晁錯是禦史大夫(副總理兼監察部長),彈劾這些諸侯是他分内的工作。
但如果以此作為削藩的理由,那就是找岔子了。
不過,吳王不反,不等于别人不反;此刻不反,不等于将來不反;劉濞本人不反,不等于他的兒子孫子不反。
曹操沒有篡位,曹丕不是篡了?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不就反了?而且口号也是“清君側”。
當然,曹丕也好,朱棣也好,都是後來的事,我們不能據此反推劉濞或他的兒子孫子也是要造反的。
但諸侯坐大,對于皇權确實是威脅,曹丕和朱棣就是證明。
所以,站在帝國的立場,削藩确實是對的。
如果任由諸侯擁兵自重,造反的事就遲早會要發生。
我們不能不佩服晁錯的深謀遠慮。
何況,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言:“根據當日的觀念,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變的證據,隻要有叛變的能力也可以算數。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何況劉濞不但有能力,也有形迹,比如靠着财大氣粗,廣散錢财,招兵買馬,籠絡人心,而且專門招募那些亡命之徒。
這不是想造反又是什麼呢?漢景帝也說,吳王大力發展鑄銅和煮鹽産業(吳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用這些收入來吸引人才(誘天下豪傑),一大把年紀了還公然造反(白頭舉事),如果沒有萬無一失的準備,會跳出來嗎(此計不百全,豈發乎)?所以,滅吳,也不算冤。
00其實,就算吳王劉濞是冤枉的,這個冤大頭也隻好由他來當。
因為削減藩國領地,削弱諸侯勢力,最終取消封建制的藩國,将“半封建半郡縣”的“郡國制”變成徹底的“郡縣制”,是曆史的必然趨勢;而郡縣與封國并行的“郡國制”,則是新舊兩種制度讨價還價和政治妥協的結果,是漢代統治集團在建國之初的權宜之計。
而且,這種不倫不類的制度給西漢統治集團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不是異姓王造反,就是同姓王叛亂。
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論》裡就說了這個問題。
柳宗元說,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
高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
這就是“困平城”。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高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嗚呼。
這是“病流矢”。
此後,惠帝劉盈,文帝劉恒,景帝劉啟,“陵遲(衰微)不救者三代”。
相反,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卻充分地體現出它的優越性。
秦末天下大亂,然而“有叛人而無叛吏”(有起來叛逆的民衆卻沒有起來叛逆的官員)。
漢初天下大亂,然而“有叛國而無叛郡”(有起來叛逆的封國卻沒有起來叛逆的郡縣)。
中唐天下大亂,然而“有叛将而無叛州”(有起來叛逆的将領卻沒有起來叛逆的州府)。
曆史證明,郡縣制是有利于帝國之長治久安的。
既然遲早要削藩,那麼“長痛不如短痛”。
既然決心要削藩,那就不能“吃柿子專揀軟的捏”。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吳王都首當其沖。
隻有把吳楚這兩個最強最大最牛的王國壓下去,其他諸侯才會就範。
所以,晁錯的話――“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真不如改成“反之亦削,不反亦削”。
總之是要拿他開刀,沒什麼冤不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