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塞下曲 第二章 出塞(二)
關燈
小
中
大
“開皇二年,突厥人見咱們大隋剛剛立國,内亂未平,興兵四十萬叩關。
把武威(今屬甘肅)、金城(今蘭州)、天水、延安等地,搶成了一片焦土。
三年,楊大将軍率領十二萬大隋青壯分七路迎敵,在白道(呼和浩特一帶)剛好把突厥頭子沙缽略可汗堵住。
當時各路兵馬均不在附近,大将軍本部隻有兩萬人。
衆老将都建議撤離,大将軍卻不肯墜了我軍威風,帶着五千鐵騎直沖沙缽略本陣。
我家将軍當時隻是個旅帥,一直沖在最前面。
突厥人萬弩齊發,把将軍麾下一百個兄弟射死了七十多個,我家将軍換了兩匹馬,最後硬是沖上前用刀子捅了沙缽略的屁股蛋子。
一場仗下來,咱五千人弟兄把他十萬胡騎殺得潰不成軍,屍體躺了三十餘裡!”那步姓軍官對自家将軍素來佩服,聽兩個少年交口稱贊羅藝,一時心情大閱。
比比劃劃,說起了羅藝從軍以來的英雄事迹! “大将軍楊,是衛王千歲麼?”徐大眼、李旭異口同聲地問道。
衛王楊爽是整個大隋年青人的偶像,即便是李旭般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對這位年青将領也佩服得很。
此人為先皇的異母兄弟,十四歲領兵,打遍中原無敵手。
二十歲北征突厥,以弱勢兵力破突厥兵四十萬。
二十四歲再度出塞,打得突厥諸部望風而逃,根本不敢搠其兵鋒。
“那時候,楊大将軍隻二十歲,我家将軍隻有十七歲!”步姓軍官口中不提封爵,隻有将軍,臉上的表情又是自豪,又是羨慕。
“收兵回營後,身上中箭太多,根本無法脫下鐵甲!大将軍親自給他奉酒,命人拔箭。
每取一箭,賜酒一盞。
身上的箭拔完了,我家将軍飲酒逾鬥,醉倒不起,從始至終沒呼一聲痛!” 軍中漢子說話,修飾之詞甚少,聽起來卻更令人血脈贲張。
那一役也的确不需要文人墨客過多去渲染,文帝楊堅得國非常,正是憑此戰才使得中原百姓認同了頭上的大隋朝。
而塞外諸胡,也是因為此役,才打消了把邊塞諸地當作他家錢糧牧場,動辄進來打一次草谷的心思。
李旭與徐大眼俱在最容易為英雄心折的年齡,對當年那場戰争悠然神往。
二十歲的主帥,十七歲的将軍,金戈鐵馬。
如果當年自己也在衛王帳下,沖上前去捅沙缽略屁股的人中,未必沒有自己。
“将軍那時也在羅公左右麼?”李旭按耐不住心中彭湃的熱血,大聲問。
步姓軍官笑着搖頭,看着李旭充滿期待的雙目,解釋道:“我晚生了幾年,沒趕上。
功名但在馬上取,若是我早生五年,定能為羅公擎旗!” “将軍現在擎旗,為時未晚!”徐大眼笑着恭維。
三人甚是投緣,談談說說,直到離城老遠,才互相道了别。
李旭目送着步姓軍官的背影,又是佩服,又是羨慕。
對方說得好,功名隻在馬上取。
像羅藝那樣出身低微,最後不也能成為威震天下的虎贲将軍麼?隻可惜父母膝下隻有自己一個,要不然,就此從了軍,追随在羅公帳下,不愁将來沒有出頭之日。
“這位步将軍年紀這麼輕就做到了虎贲鐵騎的校尉位置上,不知道出身于臨汾步家,還是洛陽步家!”徐大眼卻不知道是什麼材料打造的玲珑心,方才還激動得恨不能立刻投筆從戎,一轉眼就開始冷靜地探究起步姓軍官的家族來。
“有什麼分别,不都是姓步麼?我村前也有一戶賣膏藥的人家姓步,說不定還是這位将軍的至親!”李旭對别人動辄就提起家族,沒來由地反感。
徐大眼知道他在故意擡杠,也不跟他去争,笑了笑,解釋道:“當然有區别,臨汾步家乃東吳大将軍步骛之後,家傳的文韬武略。
他肯投身羅公帳下,而不是憑家族聲望去朝廷鑽營,這份腳踏實地的勁頭,就令人佩服。
而洛陽步家是鮮卑大王步鹿更之後,跟當今聖上還有些淵源。
他放着好好的安穩日子不過,而投羅藝帳下從軍,這份心勁兒,就更令人歎服了!” “你怎知道他祖上不是賣膏藥的,他羅藝将軍說過,人不是牲口,不需要什麼名血名種!”李旭冷笑了一聲,強辯道。
先皇雖是漢人,原名卻是普六如,是個鮮卑姓。
步鹿根與普六如家有瓜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他反感徐大眼把人的成就跟姓氏聯系的做法,況且步校尉為人豪爽大氣,也不像靠家族蔭庇才出頭的人。
“他那杆槊使得動若脫兔,穩起來卻如泰山般,讓人無法逃避那壓頂之勢。
沒十年苦功根本達不到。
這馬槊可不是人人能煉的,就便買得起槊,也請不起師父。
你沒聽他剛才講,羅公捅了沙缽略的屁股,用的是刀,而不是槊?”徐大眼倒是好口才好細心,僅僅從步校尉的幾句話中,就給自己找到了旁證。
“說不定羅公的槊折了,所以臨時改用的刀!”李旭心裡明白徐大眼說得有道理,嘴巴上卻不肯服軟。
同樣是十五、六歲的年紀,自己除了書本外,對外界的認識幾乎一片空白。
而徐大眼卻什麼都見過,什麼都懂。
就像一灣泉眼,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人生的智慧。
這份才智讓他很佩服,佩服之外,又深深地感到一種自卑。
所以跟胡人拼命時,他可與徐大眼同生共死。
下了博命場,彼此之間的隔閡依然如斷崖,相互看得見,卻始終無法走近。
“若是你,平生用慣了一種兵器,生死關頭,會以别的兵器相代麼?”徐大眼搖頭,反問。
看看李旭非常不自然的表情,低聲安慰道:“兄弟,其實在我眼裡,很多所謂的大族不過是爛了根的老樹,表面上看上去高大結實,哪天被風一吹,立刻就倒了。
但沒倒之前,那上面的枝葉長得比野草茁壯,這也是實情。
若你李家是連飯都吃不起的貧戶,你父母有本事送你去縣學讀書麼?那些口口聲聲有教無類的名師鴻儒,肯收一個乞丐就學麼?” “那,那是自然!”李旭感到自己臉上發燙,嗓門卻陡然提高:“可羅公說過,人不是牲口,能否有成就全憑自己的本事!” “如果有人因為家族出身而輕視你,這種濫人你不理睬便罷,卻不
把武威(今屬甘肅)、金城(今蘭州)、天水、延安等地,搶成了一片焦土。
三年,楊大将軍率領十二萬大隋青壯分七路迎敵,在白道(呼和浩特一帶)剛好把突厥頭子沙缽略可汗堵住。
當時各路兵馬均不在附近,大将軍本部隻有兩萬人。
衆老将都建議撤離,大将軍卻不肯墜了我軍威風,帶着五千鐵騎直沖沙缽略本陣。
我家将軍當時隻是個旅帥,一直沖在最前面。
突厥人萬弩齊發,把将軍麾下一百個兄弟射死了七十多個,我家将軍換了兩匹馬,最後硬是沖上前用刀子捅了沙缽略的屁股蛋子。
一場仗下來,咱五千人弟兄把他十萬胡騎殺得潰不成軍,屍體躺了三十餘裡!”那步姓軍官對自家将軍素來佩服,聽兩個少年交口稱贊羅藝,一時心情大閱。
比比劃劃,說起了羅藝從軍以來的英雄事迹! “大将軍楊,是衛王千歲麼?”徐大眼、李旭異口同聲地問道。
衛王楊爽是整個大隋年青人的偶像,即便是李旭般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對這位年青将領也佩服得很。
此人為先皇的異母兄弟,十四歲領兵,打遍中原無敵手。
二十歲北征突厥,以弱勢兵力破突厥兵四十萬。
二十四歲再度出塞,打得突厥諸部望風而逃,根本不敢搠其兵鋒。
“那時候,楊大将軍隻二十歲,我家将軍隻有十七歲!”步姓軍官口中不提封爵,隻有将軍,臉上的表情又是自豪,又是羨慕。
“收兵回營後,身上中箭太多,根本無法脫下鐵甲!大将軍親自給他奉酒,命人拔箭。
每取一箭,賜酒一盞。
身上的箭拔完了,我家将軍飲酒逾鬥,醉倒不起,從始至終沒呼一聲痛!” 軍中漢子說話,修飾之詞甚少,聽起來卻更令人血脈贲張。
那一役也的确不需要文人墨客過多去渲染,文帝楊堅得國非常,正是憑此戰才使得中原百姓認同了頭上的大隋朝。
而塞外諸胡,也是因為此役,才打消了把邊塞諸地當作他家錢糧牧場,動辄進來打一次草谷的心思。
李旭與徐大眼俱在最容易為英雄心折的年齡,對當年那場戰争悠然神往。
二十歲的主帥,十七歲的将軍,金戈鐵馬。
如果當年自己也在衛王帳下,沖上前去捅沙缽略屁股的人中,未必沒有自己。
“将軍那時也在羅公左右麼?”李旭按耐不住心中彭湃的熱血,大聲問。
步姓軍官笑着搖頭,看着李旭充滿期待的雙目,解釋道:“我晚生了幾年,沒趕上。
功名但在馬上取,若是我早生五年,定能為羅公擎旗!” “将軍現在擎旗,為時未晚!”徐大眼笑着恭維。
三人甚是投緣,談談說說,直到離城老遠,才互相道了别。
李旭目送着步姓軍官的背影,又是佩服,又是羨慕。
對方說得好,功名隻在馬上取。
像羅藝那樣出身低微,最後不也能成為威震天下的虎贲将軍麼?隻可惜父母膝下隻有自己一個,要不然,就此從了軍,追随在羅公帳下,不愁将來沒有出頭之日。
“這位步将軍年紀這麼輕就做到了虎贲鐵騎的校尉位置上,不知道出身于臨汾步家,還是洛陽步家!”徐大眼卻不知道是什麼材料打造的玲珑心,方才還激動得恨不能立刻投筆從戎,一轉眼就開始冷靜地探究起步姓軍官的家族來。
“有什麼分别,不都是姓步麼?我村前也有一戶賣膏藥的人家姓步,說不定還是這位将軍的至親!”李旭對别人動辄就提起家族,沒來由地反感。
徐大眼知道他在故意擡杠,也不跟他去争,笑了笑,解釋道:“當然有區别,臨汾步家乃東吳大将軍步骛之後,家傳的文韬武略。
他肯投身羅公帳下,而不是憑家族聲望去朝廷鑽營,這份腳踏實地的勁頭,就令人佩服。
而洛陽步家是鮮卑大王步鹿更之後,跟當今聖上還有些淵源。
他放着好好的安穩日子不過,而投羅藝帳下從軍,這份心勁兒,就更令人歎服了!” “你怎知道他祖上不是賣膏藥的,他羅藝将軍說過,人不是牲口,不需要什麼名血名種!”李旭冷笑了一聲,強辯道。
先皇雖是漢人,原名卻是普六如,是個鮮卑姓。
步鹿根與普六如家有瓜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他反感徐大眼把人的成就跟姓氏聯系的做法,況且步校尉為人豪爽大氣,也不像靠家族蔭庇才出頭的人。
“他那杆槊使得動若脫兔,穩起來卻如泰山般,讓人無法逃避那壓頂之勢。
沒十年苦功根本達不到。
這馬槊可不是人人能煉的,就便買得起槊,也請不起師父。
你沒聽他剛才講,羅公捅了沙缽略的屁股,用的是刀,而不是槊?”徐大眼倒是好口才好細心,僅僅從步校尉的幾句話中,就給自己找到了旁證。
“說不定羅公的槊折了,所以臨時改用的刀!”李旭心裡明白徐大眼說得有道理,嘴巴上卻不肯服軟。
同樣是十五、六歲的年紀,自己除了書本外,對外界的認識幾乎一片空白。
而徐大眼卻什麼都見過,什麼都懂。
就像一灣泉眼,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人生的智慧。
這份才智讓他很佩服,佩服之外,又深深地感到一種自卑。
所以跟胡人拼命時,他可與徐大眼同生共死。
下了博命場,彼此之間的隔閡依然如斷崖,相互看得見,卻始終無法走近。
“若是你,平生用慣了一種兵器,生死關頭,會以别的兵器相代麼?”徐大眼搖頭,反問。
看看李旭非常不自然的表情,低聲安慰道:“兄弟,其實在我眼裡,很多所謂的大族不過是爛了根的老樹,表面上看上去高大結實,哪天被風一吹,立刻就倒了。
但沒倒之前,那上面的枝葉長得比野草茁壯,這也是實情。
若你李家是連飯都吃不起的貧戶,你父母有本事送你去縣學讀書麼?那些口口聲聲有教無類的名師鴻儒,肯收一個乞丐就學麼?” “那,那是自然!”李旭感到自己臉上發燙,嗓門卻陡然提高:“可羅公說過,人不是牲口,能否有成就全憑自己的本事!” “如果有人因為家族出身而輕視你,這種濫人你不理睬便罷,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