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孤軍

關燈
紛溜之大吉。

     所以當王守仁進城的時候,他所遇到的麻煩已經不是叛軍,卻是自己的手下。

     由于時間緊,招兵任務重,他的部下中也有很多流氓強盜,這些人一貫擅長打家劫舍,到了南昌城内一點不客氣,動手就幹,四處放火打劫,還順手燒了甯王宮殿。

     這還了得!王司令大發雷霆,抓了幾個帶頭的(搶劫的人太多),斬首示衆,這才穩住了陣腳。

     南昌到手了。

    但王守仁卻表現出了一絲與目前勝利不符的緊張,他還有一件最為擔心的事情。

     兩天之後,王守仁的探子回報,甯王已經率領所有主力撤回,準備前來決戰,不日即将到達南昌。

     消息傳來,屬下們都十分擔憂,雖然占領了南昌,但根基不穩,如與叛軍主力交戰,勝負難以預料。

     王守仁卻笑了,因為困擾他的最後一個心頭之患終于解決了。

     甯王聽到南昌失守的消息時,正在戰場督戰,當時就差點暈倒,急火攻心之下,他立刻下令全軍準備撤退,回擊南昌。

     關鍵時刻,劉養正和李士實終于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并提出了那個讓王守仁最為擔心的方案——不理會南昌,死攻安慶,直取南京! 這條路雖然未必行得通,卻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

     如果甯王采納了這個方案,就算他最後當不成皇帝,起碼也能鬧騰得長一點。

     可惜以他的能力,對這條合理化建議實在沒法子接受吸收,所以他最終隻能在鄱陽湖上迎接自己的宿命。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三日,甯王朱宸濠率軍自安慶撤退,抵達鄱陽湖西邊的黃家渡,他将在這裡第一次面對那個曾從自己手中溜走的對手——王守仁。

     甯王就要來了,自己部隊那兩把刷子,别人不知道,屬下們卻心知肚明,于是紛紛建議挑土壘石加固城防。

    然而王守仁卻似乎并不擔心城牆厚度的問題,因為他并不打算防守。

     “敵軍雖衆,但攻城不利,士氣不振,我軍已斷其後路,且以大義之軍讨不義之敵,天亦助我!望諸位同心,以銳兵破敵,必可一舉蕩平!” 到此為止吧,朱宸濠,為了自己的野心和**,你已經殺死了太多無辜的人,這一切應該結束了。

     流氓兵團 就在甯王抵達鄱陽湖黃家渡的同日,王守仁也帶領軍隊主力趕到這裡,于對岸紮營,準備最後的戰鬥。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與平生最大宿敵陳友諒在鄱陽湖決一死戰,大獲全勝,掃清了奪取天下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一百五十二年後,當年曾**三十六天,火光滔天,陳屍無數的鄱陽湖又一次即将成為決戰的舞台。

    一百年前兩個人的那次大戰最終決定了天下的歸屬和無數人的命運。

    這一次似乎也一樣。

     但與之前那次不同的是,這确實是一場正義和邪惡的戰争。

     因為交戰的雙方抱持着不同的目的和意志——一個為了權勢和地位,另一個,是為了挽救無數無辜者的生命。

     決戰即将開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雙方的主要出場隊員,因為這實在是兩套十分有意思的陣容。

     朱宸濠方 總司令:朱宸濠 先鋒:淩十一(強盜) 中軍:闵二十四(海匪)等 後軍接應:吳十三(強盜)王綸(降官)等 參謀:李士實、劉養正 王守仁方 總司令:王守仁 先鋒:伍文定(吉安知府) 中軍:戴德孺(臨江知府)、邢珣(贛州知府)等 後軍:胡堯元(通判)、徐文英(推官)、王冕(知縣)等。

     如果你還在等待名将出場的話,那就要失望了。

    一百多年前奮戰于此的徐達、常遇春、張定邊等人早已成為傳說中的人物。

    參加這次戰役的除了王守仁外,其餘大多沒有啥名氣。

     再說明一下,以上列出的這些名字你全都不用記,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沒啥露臉機會,隻是擺個造型,亮亮身份而已。

     總結雙方“将領”的身份陣型,對陣形勢大緻可以概括為——流氓強盜vs書生文官 這也沒辦法,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雙方都是倉促上陣,能拿出手的人才實在不多,隻能湊合着用了,請大家多多原諒。

     但這場鄱陽湖之戰雖然沒有一百年前的将星雲集,波瀾壯闊,卻更有意思。

     因為除了雙方陣容比較搞笑之外,兩方的軍隊也包含着一個共同的特點——流氓衆多。

    其實,這也是中國曆史中一個十分值得研究的問題。

     之前介紹過,由于時間過于緊張,雙方招兵時都沒有經過政審,軍隊中都有大量的流氓強盜,但這絕不僅僅是他們這兩支軍隊的特色。

    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史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曆史普遍現象——軍隊流氓化(或是流氓軍隊化)。

     在春秋時期,參軍打仗曾經是貴族的專利,那年頭将領還要自備武器裝備,打得起仗的人也不多,所以士兵的素質比較高。

     可随着戰争規模越來越大,死人的速度也快了起來,靠自願已經不行了,平民甚至囚犯也被編入軍隊,之後又出現了常備軍、雇傭軍。

     到了唐宋時期,國家常備軍制度日益完善,比如宋朝,長期養兵花費大量财物,卻經常被打得落花流水,原因之一就是軍隊體制問題。

    那時也沒有什麼參軍光榮、軍屬優待的政策,一旦參了軍那幾乎就是終身職業,也沒有轉業退伍這一說。

    君不見《水浒傳》中犯人犯了罪,動不動就是刺字充軍幾百裡。

    可見那時候當兵實在不是個好工作。

     出于前途考慮,當時的有志青年們基本都去讀書當官了,軍隊裡遊手好閑、想混碗飯吃的流氓地痞卻是越來越多。

    這幫人打仗不咋地,欺負老百姓卻是個頂個的強,而且還不聽指揮,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自然是很難指望。

     比如有一次,宋朝禁軍(**軍)的一位高級将領奉命出征,可分到手裡的都是這麼一幫子不聽話不賣命的二流子,政④治工作愛國教育也不頂用,這幫人也不怕他,無奈之下,他竟然出下策,請來一幫流氓老千來自己軍營開賭局,并指使這幫人出千騙手下那幫流氓兵痞的錢。

     一來二去,士兵們的錢都輸得精光,還欠了賭債,要知道,流氓也是要還賭債的,此時他才光輝出場,鼓動大家奮勇作戰,回來之後他重重有賞,幫大家把債還了。

     就這麼一拉二騙,才算是把這幫大爺請上了戰場。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歧視流氓強盜,這幫兄弟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某些成功人士人還能建功立業,名垂青史。

     在這些人中,最有名的一個叫常遇春。

     當然了,軍隊裡的流氓兵雖然很多,但良民兵還是存在的,如果說常遇春是流氓兵的典範的話,那麼第一名将徐達就是良民兵的代表。

     這都是有檔案可查的,比如徐達,史載“世業農”,革命前是個老實的農民。

    再看常遇春:“初從劉聚為盜”,強盜出身,确實不同凡響。

     這兩個人的戰鬥力都很強,就不說了,但不同的出身似乎也決定了他們的某種表現,徐達是“婦女無所愛,财寶無所取”,高風亮節,佩服佩服。

     可常遇春先生卻是“好殺降,屢教不改”,連投降的人都要殺,實在不講信用,體現了其流氓習氣之本色。

     所以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流氓當兵是當時的一個普遍趨勢和特點,大凡開國之時良民兵居多(迫于無奈造反),但随着社會發展,流氓兵的比重會越來越大(那年頭當兵不光榮),這倒也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流氓強盜們好勇鬥狠,戰鬥力總歸要比老百姓強。

     而到了明代中期,随着社會流動性加大,地痞強盜二流子也日漸增多,于是在情況緊急,時間急迫的情況下,大量吸收流氓強盜參軍就成了作戰雙方共同的必然選擇。

     現在,王守仁和甯王将駕馭這幫特殊的将領,指揮這群特殊的士兵,去進行殊死的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