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機會終于到來
關燈
小
中
大
用小刑、辦大事的目的,靈機一動,把枷具改造成了重達一百多斤的大家夥,這就好比在你身上挂了一個超大的啞鈴,讓你舉着這麼個寶貝四處練舉重,不壓死你不算完。
此外,劉公公還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他連自己手下的特務也信不過,别出心裁,設置了一個内行廠,這個廠連老牌特務組織東廠也不放過,經常跑去東廠上演特務抓特務的好戲。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劉瑾還實行了一條潛規則,所有大小官員,隻要你進出北京城,外省到**彙報的也好,**去下面扶貧的也好,甭管辦什麼事,走了多遠,都得去給他送禮。
要是沒錢送禮,那你就麻煩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比如一個叫周鑰的言官,有一天出差辦事,也沒走多遠,回來的時候按規矩要送禮,可他家裡窮,沒錢。
沒錢?沒錢就把命留下吧。
這位窮官迫于無奈,最後竟然被逼自殺。
劉瑾就這麼無法無天地搞了幾年,越來越嚣張,皇帝老大,他老二,可是老大不管事,所以基本上是他說了算,投靠他的大臣越來越多,勢力也越來越大,而反對他的則是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幾乎都被他幹淨利落地解決掉了,李東陽也隻能苟且偷生。
天下之大,劉太監當家! 但請注意,上面我說反對劉瑾的大臣是“幾乎”被解決了,并不是“全部”,這是由于有兩個人例外。
事實上,這兩個人劉瑾不是不想解決,而是不能解決,因為這兩個人,一個他搞不定,另一個他整不死。
社會是殘酷的,競争是激烈的,既然劉瑾先生搞不定,整不死,他最後的結果也隻能是被這兩位仁兄搞定,整死。
先說說這個搞不定,這位“搞不定”兄的真名叫做楊廷和。
我們之前提到過他,現在也該輪到這位猛人上場了,他已經在後台站了很久。
我們經常把很小就會讀書寫字、聰明機靈的小孩稱為神童,要是按照這個标準,楊廷和就是一個超級神童。
楊廷和,四川新都人,生于官宦之家,如果你翻開他的履曆表,就會發現楊廷和先生保持着一項驚人的紀錄——考試紀錄。
楊廷和小時候實在太過聰明,八歲就通讀四書五經,吟詩作對,搞得人盡皆知,當地的教育局長認為讓他去當童生、讀縣學實在是多此一舉,浪費國家紙張資源,于是大筆一揮直接讓他去考舉人。
中國考試史上的一個奇迹就此誕生。
成化七年(1471),楊廷和第一次參加四川省鄉試,就中了舉人,這年他十二歲。
要是範進先生知道了這件事情,隻怕是要去撞牆自盡的。
第二年,十三歲的楊廷和牽着他爹的手,到北京參加了會試,同期考試的人看到這一景象,倒也不怎麼奇怪,隻是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問他爹: “你考試怎麼把兒子也帶來了?” 事實證明,中國到底是藏龍卧虎、浪大水深,在四川省出了名的楊廷和到了全國就吃不開了,這次考試名落孫山。
可這位楊兄實在很有性格,他不信邪,居然就不走了,就地進了國子監讀書,放話說,不考上就不回去。
楊廷和就這樣待在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但他漂得很有成就,六年後他中了進士,讀書期間還順便勾走了他的老師、國子監監丞黃明的女兒。
六年時間不但解決了工作問題,連老婆都手到擒來,真是不服都不行啊。
之後楊廷和的經曆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他二十歲被選為翰林,二十一歲翰林院畢業,三十二歲開始給皇帝講課(經筵講官),四十三歲就成為了大學士。
他升官的速度用今天的話說,簡直就是坐上了直升機。
到了正德二年(1507),劉健和謝遷被趕走後,他正式進入了内閣,幫整天玩得不見人影的皇帝代寫文書,當時的聖旨大都出自于他的手筆。
楊廷和不但腦筋靈活,人品也還不錯,他很看不慣劉瑾那幫人,但又不方便明講,有一次給皇帝講課時,他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句話: “皇上應該學習先帝,遠離小人,親近賢臣,國家才能興盛。
” 朱厚照哪有心思聽課,嗯嗯兩句就過去了。
這句話從朱厚照的左耳朵進去,從右耳朵飛走了,卻掉進了劉瑾的心裡。
小人不就是我,賢臣不就是你嗎? 這就是劉瑾先生的對号入座邏輯。
他勃然大怒,連夜寫好調令,把楊廷和調到南京當戶部侍郎,南京戶部哪有什麼事情做,隻是整天坐着喝茶,這種調動其實就是一種發配、打擊報複。
可是楊廷和的反應卻大大出乎劉瑾的意料。
這位仁兄接到調令後,一點也不生氣,樂呵呵地收拾東西就去了南京。
這下子劉瑾納悶了:這楊廷和貶了官還高興,到底盤算啥呢? 肯定有陰謀! 劉瑾又用上了當年對付王守仁那一招,派人暗中跟着楊廷和,看他到底玩什麼花樣! 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加讓人摸不着頭腦,跟蹤的人發現,楊廷和一路去南京,不但沒幹啥事,連一句怨言都沒有。
劉瑾聽到彙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沒有再找楊廷和的麻煩。
劉瑾同志
此外,劉公公還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他連自己手下的特務也信不過,别出心裁,設置了一個内行廠,這個廠連老牌特務組織東廠也不放過,經常跑去東廠上演特務抓特務的好戲。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劉瑾還實行了一條潛規則,所有大小官員,隻要你進出北京城,外省到**彙報的也好,**去下面扶貧的也好,甭管辦什麼事,走了多遠,都得去給他送禮。
要是沒錢送禮,那你就麻煩了,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比如一個叫周鑰的言官,有一天出差辦事,也沒走多遠,回來的時候按規矩要送禮,可他家裡窮,沒錢。
沒錢?沒錢就把命留下吧。
這位窮官迫于無奈,最後竟然被逼自殺。
劉瑾就這麼無法無天地搞了幾年,越來越嚣張,皇帝老大,他老二,可是老大不管事,所以基本上是他說了算,投靠他的大臣越來越多,勢力也越來越大,而反對他的則是殺頭的殺頭,充軍的充軍,幾乎都被他幹淨利落地解決掉了,李東陽也隻能苟且偷生。
天下之大,劉太監當家! 但請注意,上面我說反對劉瑾的大臣是“幾乎”被解決了,并不是“全部”,這是由于有兩個人例外。
事實上,這兩個人劉瑾不是不想解決,而是不能解決,因為這兩個人,一個他搞不定,另一個他整不死。
社會是殘酷的,競争是激烈的,既然劉瑾先生搞不定,整不死,他最後的結果也隻能是被這兩位仁兄搞定,整死。
先說說這個搞不定,這位“搞不定”兄的真名叫做楊廷和。
我們之前提到過他,現在也該輪到這位猛人上場了,他已經在後台站了很久。
我們經常把很小就會讀書寫字、聰明機靈的小孩稱為神童,要是按照這個标準,楊廷和就是一個超級神童。
楊廷和,四川新都人,生于官宦之家,如果你翻開他的履曆表,就會發現楊廷和先生保持着一項驚人的紀錄——考試紀錄。
楊廷和小時候實在太過聰明,八歲就通讀四書五經,吟詩作對,搞得人盡皆知,當地的教育局長認為讓他去當童生、讀縣學實在是多此一舉,浪費國家紙張資源,于是大筆一揮直接讓他去考舉人。
中國考試史上的一個奇迹就此誕生。
成化七年(1471),楊廷和第一次參加四川省鄉試,就中了舉人,這年他十二歲。
要是範進先生知道了這件事情,隻怕是要去撞牆自盡的。
第二年,十三歲的楊廷和牽着他爹的手,到北京參加了會試,同期考試的人看到這一景象,倒也不怎麼奇怪,隻是聊天的時候經常會問他爹: “你考試怎麼把兒子也帶來了?” 事實證明,中國到底是藏龍卧虎、浪大水深,在四川省出了名的楊廷和到了全國就吃不開了,這次考試名落孫山。
可這位楊兄實在很有性格,他不信邪,居然就不走了,就地進了國子監讀書,放話說,不考上就不回去。
楊廷和就這樣待在北京,成為了一名北漂,但他漂得很有成就,六年後他中了進士,讀書期間還順便勾走了他的老師、國子監監丞黃明的女兒。
六年時間不但解決了工作問題,連老婆都手到擒來,真是不服都不行啊。
之後楊廷和的經曆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他二十歲被選為翰林,二十一歲翰林院畢業,三十二歲開始給皇帝講課(經筵講官),四十三歲就成為了大學士。
他升官的速度用今天的話說,簡直就是坐上了直升機。
到了正德二年(1507),劉健和謝遷被趕走後,他正式進入了内閣,幫整天玩得不見人影的皇帝代寫文書,當時的聖旨大都出自于他的手筆。
楊廷和不但腦筋靈活,人品也還不錯,他很看不慣劉瑾那幫人,但又不方便明講,有一次給皇帝講課時,他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句話: “皇上應該學習先帝,遠離小人,親近賢臣,國家才能興盛。
” 朱厚照哪有心思聽課,嗯嗯兩句就過去了。
這句話從朱厚照的左耳朵進去,從右耳朵飛走了,卻掉進了劉瑾的心裡。
小人不就是我,賢臣不就是你嗎? 這就是劉瑾先生的對号入座邏輯。
他勃然大怒,連夜寫好調令,把楊廷和調到南京當戶部侍郎,南京戶部哪有什麼事情做,隻是整天坐着喝茶,這種調動其實就是一種發配、打擊報複。
可是楊廷和的反應卻大大出乎劉瑾的意料。
這位仁兄接到調令後,一點也不生氣,樂呵呵地收拾東西就去了南京。
這下子劉瑾納悶了:這楊廷和貶了官還高興,到底盤算啥呢? 肯定有陰謀! 劉瑾又用上了當年對付王守仁那一招,派人暗中跟着楊廷和,看他到底玩什麼花樣! 可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加讓人摸不着頭腦,跟蹤的人發現,楊廷和一路去南京,不但沒幹啥事,連一句怨言都沒有。
劉瑾聽到彙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就沒有再找楊廷和的麻煩。
劉瑾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