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悟道

關燈
制,甚至連個辦公場所都沒有,你沒有師爺,也沒翻譯,這裡的人聽不懂你說的話,能聽懂你說話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官宦出身、前途光明的王守仁終于落到了他人生的最低谷,所有曾經的富貴與美夢都已經破滅,現在他面對着的是一個人生的關口。

     堅持,還是退卻? 王守仁卷起了袖子,召集了他的随從們,開始尋找木料和石料,要想長住在這裡,必須修一所房子。

     然後他親自深入深山老林,找到了當地的苗人,耐心地用手語一遍又一遍地解釋,得到他們的認同,讓他們住在自己的周圍,開設書院,教他們讀書寫字,告訴他們世間的道理。

     當随從們苦悶不堪、思鄉心切的時候,他主動去安慰他們,分擔他們的工作。

     王守仁用自己的行動做出了選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面對着一切的困難和痛苦,仍然堅定前行,泰然處之的人,才有資格被人們稱為聖賢。

     王守仁已經具備了這種資格。

     但是他還有最後一個問題沒有找到答案――“理”。

     必須找到,并且領悟這個“理”,才能懂得天地大道的秘密。

    除此之外,别無他路。

     可是“理”到底在哪裡呢?十餘年不間斷地尋找,沉思,不斷地“格”,走遍五湖四海,卻始終不見它的蹤影! 為了沖破這最後的難關,他制造了一個特别的石椁,每天除了幹活吃飯之外,就坐在裡面,沉思入定,苦苦尋找“理”的下落。

     格物窮理!格物窮理!可是事實讓他失望了,怎麼“格”,這個理就是不出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他逐漸變得急躁、憤怒,脾氣越來越差,随從們看見他都要繞路走。

     終于,在那個宿命的夜晚,他的不滿達到了頂點。

     黑暗已經籠罩了寂靜的山谷,看着破爛的房舍和荒蕪的窮山峻嶺,還有年近中年、一事無成、整日空想的自己,一直以來支撐着他的信念終于崩潰了,他已經三十七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風華少年,他曾經有着輝煌的仕途、光榮的出身、衆人的誇耀和羨慕。

     現在這一切都已經離他而去。

     最讓人痛苦和絕望的折磨方法,就是先賜予,然後再一一拿走。

     十幾年來,唯一支撐着他的隻有成為聖賢的願望。

    但事實是殘酷的,多年的努力看來已付之流水,除了日漸稀少的頭發,他什麼也沒有得到。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矢志不移,追尋聖賢,錯了嗎? 仗義執言,挺身而出,錯了嗎? 沒有錯,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沒有錯。

     那上天為何要奪走我的榮華,羞辱我的尊嚴,使我至此山窮水盡之地步? 既然你決意奪去我的一切,當時為何又給予我所有? 奪走你的一切,隻因為我要給你的更多。

     給你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隻為讓你知曉世間百态。

     使你困窘潦倒,身處絕境,隻為讓你通明人生冷暖。

     隻有奪走你所擁有的一切,你才能擺脫人世間之一切浮躁與誘惑,經受千錘百煉,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因為我即将給你的并非富甲一方的财富,也不是号令天下的權勢,卻是這世間最為珍貴神秘的寶物――終極的智慧。

     王守仁在痛苦中掙紮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卻依然不見蹤影。

     竹子裡沒有,花園裡沒有,名山大川裡沒有,南京沒有,北京沒有,杭州沒有,貴州也沒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處?“理”在何處?! 王守仁陷入了極度的焦慮與狂躁,在這片荒涼的山谷中,在這個死一般甯靜的夜晚,外表平靜的他,内心正在地獄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隻差一步!隻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聲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間山谷的甯靜,聲震寰宇,久久不絕。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終于在他人生最為痛苦的一瞬獲知了秘密的答案。

     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曆經千辛萬苦,虛度十九年光陰,尋遍天涯海角,卻始終找不到那個神秘的“理”。

     現在我終于明白,原來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邊,如此明了,如此簡單,它從未離開過我,隻是靜靜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的愚鈍啊,天地聖賢之道并非存于萬物,也無須存于萬物,天人本是一體,何時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動,随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這是載入史冊的一瞬,幾乎所有的史書都用了相同的詞語來描述這一瞬――“頓悟”,中華文明史上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它在這個幽靜的夜晚,誕生于僻靜而不為人知的山谷,悄無聲息,但它的光芒終将照耀整個世界,它的智慧将成為無數人前進的向導。

     王守仁成功了,曆史最終承認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與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