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

關燈


     所謂“奪門之變”是一場政變,并沒有正當的名義,而照徐有貞所說,于謙等大臣都是準備立外藩王為帝的,是反對自己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殺掉于謙,樹立一個陰謀集團的典型,向舉國上下表明自己行為的被迫性和正義性,“奪門之變”的合法性就不複存在。

     沒辦法了,這個惡名不背也得背了。

     于謙,你非死不可! 徐有貞笑了,他知道皇帝已經動了殺機,但這位皇上絕想不到的是,他其實是中了自己的圈套,因為所謂于謙非死不可,不過是一個複雜的邏輯陷阱,而這個陷阱之所以能奏效,則完全是建立在那個于謙準備立藩王為帝的謊言基礎上。

     這确實是一個複雜的邏輯陷阱,直到兩年後,另一個聰明人李賢才最終為朱祁鎮揭開了其中的奧妙。

     不久之後,牢中的王文和于謙都知道了自己的罪名——迎立外藩。

    這是極為嚴重的罪行,不但要殺頭,還要滅族。

    王文一聽就急了,他跳了起來,準備為自己申辯。

     王文很有自信,他有充足的辯解理由,因為所謂迎立藩王,必須先使用金牌召藩王入京,而他和于謙都沒有動過金牌,所以在他看來,這個罪名是很容易駁倒的。

     可是于謙卻絲毫不動,隻是笑着對王文說道:“這是石亨他們指使的,申辯有什麼用!” 事情确實如于謙所料的那樣,此案主審官最終查無實據,沒有辦法,隻好向徐有貞請示如何辦理這個難題。

     徐有貞到底是政④治老流氓,他不假思索地說出了一句話,解決了這個問題,估計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句話會成為千古名句,為後人唾棄不已。

     他的這句話是:“雖無顯迹,意有之。

    ” 官員們濃縮了他的意思,将其提煉為更傳神的兩個字——“意欲”,并最後以此定罪。

     在中國曆史上,臭名昭著的程度足以與此句匹敵的隻有那句“莫須有”。

     “莫須有”殺掉了嶽飛,“意欲”殺掉了于謙。

     好一幕精彩的醜劇! 而徐有貞也憑借此句入選史上最無恥之輩排行榜,堪與秦桧并稱,遺臭萬年。

     一個偉大的人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史載:天下冤之。

     于謙被殺之後,按例應該抄家,可當抄家的官員到于謙家裡時,才發現這是一項十分容易完成的工作,因為于謙家裡什麼也沒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餘的錢(家無餘财)。

     抄家的官員萬沒料到,一個從一品的大官家裡竟然如此窮困,他們不甘心,到處翻箱倒櫃,希望能夠找出于謙貪污的證據。

     不久之後,他們終于發現于謙家中有一間房子門鎖森嚴,無人進出,大為興奮,認定這是藏匿财寶的地方,便打開了門。

     房子裡沒有金銀财寶,隻陳設着兩樣東西——蟒袍和寶劍。

    這是朱祁钰為表彰于謙的功績,特意賞賜給他的,于謙奉命收下,卻把它們鎖了起來,從未拿去示人以顯榮耀。

     抄家的人最終收斂了自己一貫嚣張的态度,安靜地離開了于謙的家,因為他們眼見的一切都明白無疑地告訴了他們:這個被他們抄家的對象,是一個人品高尚的人,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朱祁鎮事後不久也十分後悔,特别是在徐有貞陰謀敗露後,他曾反複責問另兩個當事人石亨和曹吉祥,為何要編造謊言誣陷于謙,石亨沒有辦法,隻好把責任推給徐有貞,回答道:“我也不知道,這都是徐有貞讓我這麼說的。

    ” 朱祁鎮聽到這句話,目瞪口呆,隻是不斷搖頭歎氣。

     但皇帝是不能認錯的,朱祁鎮便将這一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八年後,太子朱見深剛剛繼位,便下了一道诏書,為于謙平反,并召回了于謙的兒子于冕。

    到萬曆年間,懶得出奇的明神宗也對于謙敬仰有加,授予谥号“忠肅”,以肯定他一生的功績。

     其實于謙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謂嘉許,因為這些所謂的天子似乎并沒有評價于謙的資格。

    明英宗之前有過無數的皇帝,在他之後還會有很多,而于謙是獨一無二的。

     人們不會忘記,正是這個人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從小滿懷以身許國的志向,經曆數十年的磨砺和考驗,從一個孤燈下苦讀的學子成長為國家的棟梁。

     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在他幾十年的官場生涯中沒有貪過污、受過賄,雖然生活并不寬裕,卻從未濫用手中的權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能夠幹幹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

     而如果他還能做出一些成就,那麼我們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