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兵不厭詐
關燈
小
中
大
我相信,在這一瞬間,他腦海中閃過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餘部隊為預備隊,由我親自統領!” 至此,小西行長部署完畢。
從明軍的動向和駐紮看,東面應無敵軍,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兩城,我相信,這個判斷是正确的。
隻要打退明軍總攻,固守待援,勝利必定屬于我們! 此時,在城外的明軍大營,李如松終于說出了他隐藏已久的進攻計劃: “我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 攻城明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具體部署如下: “左軍指揮楊元,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小西門。
“中軍指揮李如柏,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大西門。
” “右軍指揮張世爵,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北七星門。
” “以上三萬人,為我軍攻擊主力。
” 第二個被部署的地區,是北城。
“南軍(即戚家軍)指揮吳惟忠,率軍三千人,攻擊北城牡丹台!” 平時開會時,李如松說話基本上是獨角戲,他說,别人聽,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人打斷了他的話: “此攻城部署,在下認為不妥。
” 打斷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鐵嶺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時任副總兵。
作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經百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且與李成梁感情深厚,憑着這層關系,他還是敢說兩句話的: “我軍駐紮于西城,已有兩日,日軍可能已判斷出我軍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強防守,我軍恐難攻克。
” “此外,南軍雖為我軍主力,但北城地勢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難以破城。
” 要說還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沒吭聲,聽他把話說完了。
當然,面子也就到此為止,李司令把手一揮,大喝一聲: “這些事不用你理,隻管聽命!” 接下來是東城和南城: “東城不必攻擊!” “為什麼?”這次提出問題的,是祖承訓。
雖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實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餘,為何不進攻東城呢? 而回答也确實不出所料,言簡意赅,簡單粗暴: “你沒有讀過兵法嗎?圍師必缺!” 所謂圍師必缺,是一種心理戰術,具體說來,是指在攻城之時,不可将城池圍死,因為如果敵軍深陷重圍,無處可跑,眼看沒活路,必定會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圍死了,城裡這兩萬多玩命的沖出來,能不能擋得住,那實在很難說。
最後一個,是南城。
“神機營參将駱尚志,率南軍精銳兩千,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軍八千,攻擊南城含毯門,由我親自督戰,務求必克!” 直到這最後的一刻,李如松才攤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甯夏之戰中,李如松親眼看到了困獸的威力,在優勢明軍的圍困下,城内叛軍卻頑固到了極點,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無糧草,外援斷絕,居然堅持了近半年,明軍千方百計、死傷無數,才得以獲勝。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李如松領悟了極其重要的兩點秘訣: 一、要讓對方絕望,必先給他希望,此所謂圍師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擊點,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對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兩天前,他攻擊了北城,并将主力駐紮在西城,放開東城,不理會南城。
西城是大軍的集結地,這裡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過于廣闊,無法确定突破點,不利于攻城,絕不會有人攻擊這裡。
北城曾被進攻試探,這很可能是攻擊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門。
當所有人終于恍然大悟的時候,李如松已經說出了最後的安排: “副總兵佟養正,率軍九千人,為預備隊。
” 應該說,這是一個不起眼的人,也是一個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後的戰役中也毫無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這個不起眼的副總兵,卻是一個影響了曆史的人,所謂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
具體說來是這樣的:十幾年後,在一次戰役失敗後,他和他的弟弟佟養性搞順風倒,投降了後金,當了早期漢奸,成為滿清的建國支柱。
他有一個兒子,叫做佟圖賴,這位佟圖賴有幾兒幾女,先說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一個人,叫**新覺羅·福臨,俗稱順治皇帝。
佟圖賴的這位女兒,後來被稱為孝康皇後,生了個兒子,叫愛新覺羅·玄烨,俗稱康熙。
而佟圖賴的兒子也混得不錯,一個叫佟國綱,戰功顯赫,跟康熙西征葛爾丹時戰死,另一個叫佟國維,把持朝政多年,說一不二,人稱“佟半朝”。
這位佟國維有兩個女兒,嫁給了同一個男人——康熙。
其中一個雖沒生兒子,卻很受寵信,後來宮中有個出身低微的女人生了康熙的孩子,便被交給她撫養,直至長大成人,所以這個孩子認其為母,他名叫愛新覺羅·胤禛,俗稱雍正皇帝。
再說佟國維還有個兒子,和雍正相交很深,關系一直很好,後來還為其繼位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名字叫做隆科多。
因為隆科多是雍正的養母的同胞兄弟,所以雍正見到隆科多時,總要叫他“舅舅”。
佟養正的後世子孫大緻如此,還有若幹皇後、貴妃、重臣,由于人數太多,不再一一陳訴。
順便說一句,他的弟弟佟養性也還值得一提,這位仁兄投降後金之後,領兵與明軍搞對抗。
結果被一個無名小卒帶兵幹掉,這個無名小卒因此飛黃騰達,當上了總兵,成為邊塞名将,他的名字叫毛文龍。
後來這位毛文龍由于升了官,開始飛揚跋扈,不把上級放在眼裡,結果被領§導幹掉了,這位領§導叫袁崇煥。
再後來,袁崇煥又被皇帝殺掉了,罪名之一,就是殺掉了毛文龍。
想一想這筆爛帳,真不知該從何說起。
按常理,預備隊宣布之後,就應該散會了,李如松也不說話了,大家陸陸續續離開軍營,回去安排明日戰備。
祖承訓也是這樣想的,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出大營的那一刻,卻聽見了李如松的聲音: “祖承訓,你等一等,還有一件事情,要你去辦。
”
“剩餘部隊為預備隊,由我親自統領!” 至此,小西行長部署完畢。
從明軍的動向和駐紮看,東面應無敵軍,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兩城,我相信,這個判斷是正确的。
隻要打退明軍總攻,固守待援,勝利必定屬于我們! 此時,在城外的明軍大營,李如松終于說出了他隐藏已久的進攻計劃: “我軍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 攻城明軍共計四萬五千餘人,具體部署如下: “左軍指揮楊元,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小西門。
“中軍指揮李如柏,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城大西門。
” “右軍指揮張世爵,率軍一萬人,攻擊西北七星門。
” “以上三萬人,為我軍攻擊主力。
” 第二個被部署的地區,是北城。
“南軍(即戚家軍)指揮吳惟忠,率軍三千人,攻擊北城牡丹台!” 平時開會時,李如松說話基本上是獨角戲,他說,别人聽,然而就在此時,一個人打斷了他的話: “此攻城部署,在下認為不妥。
” 打斷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鐵嶺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時任副總兵。
作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經百戰,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且與李成梁感情深厚,憑着這層關系,他還是敢說兩句話的: “我軍駐紮于西城,已有兩日,日軍可能已判斷出我軍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強防守,我軍恐難攻克。
” “此外,南軍雖為我軍主力,但北城地勢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難以破城。
” 要說還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沒吭聲,聽他把話說完了。
當然,面子也就到此為止,李司令把手一揮,大喝一聲: “這些事不用你理,隻管聽命!” 接下來是東城和南城: “東城不必攻擊!” “為什麼?”這次提出問題的,是祖承訓。
雖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實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餘,為何不進攻東城呢? 而回答也确實不出所料,言簡意赅,簡單粗暴: “你沒有讀過兵法嗎?圍師必缺!” 所謂圍師必缺,是一種心理戰術,具體說來,是指在攻城之時,不可将城池圍死,因為如果敵軍深陷重圍,無處可跑,眼看沒活路,必定會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圍死了,城裡這兩萬多玩命的沖出來,能不能擋得住,那實在很難說。
最後一個,是南城。
“神機營參将駱尚志,率南軍精銳兩千,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軍八千,攻擊南城含毯門,由我親自督戰,務求必克!” 直到這最後的一刻,李如松才攤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甯夏之戰中,李如松親眼看到了困獸的威力,在優勢明軍的圍困下,城内叛軍卻頑固到了極點,土包堆不上,水也淹不死,内無糧草,外援斷絕,居然堅持了近半年,明軍千方百計、死傷無數,才得以獲勝。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李如松領悟了極其重要的兩點秘訣: 一、要讓對方絕望,必先給他希望,此所謂圍師必缺。
二、要攻破城池,最好的攻擊點,不是最弱的位置,而是對方想象不到的地方。
于是在兩天前,他攻擊了北城,并将主力駐紮在西城,放開東城,不理會南城。
西城是大軍的集結地,這裡必定是主攻的方向。
南城過于廣闊,無法确定突破點,不利于攻城,絕不會有人攻擊這裡。
北城曾被進攻試探,這很可能是攻擊的前奏。
所以,我真正的目标,是南城,含毯門。
當所有人終于恍然大悟的時候,李如松已經說出了最後的安排: “副總兵佟養正,率軍九千人,為預備隊。
” 應該說,這是一個不起眼的人,也是一個不起眼的安排,在之後的戰役中也毫無作用。
但十分滑稽的是,這個不起眼的副總兵,卻是一個影響了曆史的人,所謂主将李如松,和他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
具體說來是這樣的:十幾年後,在一次戰役失敗後,他和他的弟弟佟養性搞順風倒,投降了後金,當了早期漢奸,成為滿清的建國支柱。
他有一個兒子,叫做佟圖賴,這位佟圖賴有幾兒幾女,先說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一個人,叫**新覺羅·福臨,俗稱順治皇帝。
佟圖賴的這位女兒,後來被稱為孝康皇後,生了個兒子,叫愛新覺羅·玄烨,俗稱康熙。
而佟圖賴的兒子也混得不錯,一個叫佟國綱,戰功顯赫,跟康熙西征葛爾丹時戰死,另一個叫佟國維,把持朝政多年,說一不二,人稱“佟半朝”。
這位佟國維有兩個女兒,嫁給了同一個男人——康熙。
其中一個雖沒生兒子,卻很受寵信,後來宮中有個出身低微的女人生了康熙的孩子,便被交給她撫養,直至長大成人,所以這個孩子認其為母,他名叫愛新覺羅·胤禛,俗稱雍正皇帝。
再說佟國維還有個兒子,和雍正相交很深,關系一直很好,後來還為其繼位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名字叫做隆科多。
因為隆科多是雍正的養母的同胞兄弟,所以雍正見到隆科多時,總要叫他“舅舅”。
佟養正的後世子孫大緻如此,還有若幹皇後、貴妃、重臣,由于人數太多,不再一一陳訴。
順便說一句,他的弟弟佟養性也還值得一提,這位仁兄投降後金之後,領兵與明軍搞對抗。
結果被一個無名小卒帶兵幹掉,這個無名小卒因此飛黃騰達,當上了總兵,成為邊塞名将,他的名字叫毛文龍。
後來這位毛文龍由于升了官,開始飛揚跋扈,不把上級放在眼裡,結果被領§導幹掉了,這位領§導叫袁崇煥。
再後來,袁崇煥又被皇帝殺掉了,罪名之一,就是殺掉了毛文龍。
想一想這筆爛帳,真不知該從何說起。
按常理,預備隊宣布之後,就應該散會了,李如松也不說話了,大家陸陸續續離開軍營,回去安排明日戰備。
祖承訓也是這樣想的,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出大營的那一刻,卻聽見了李如松的聲音: “祖承訓,你等一等,還有一件事情,要你去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