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兵不厭詐

關燈
☆無需談判,幹掉就好 對李如松而言,萬曆二十年(1592)實在是個多事的年份。

    剛剛解決完甯夏這攤子事,就接到了宋應昌的通知,于是提督陝西就變成了提督遼東,凳子還沒坐熱,就掉頭奔日本人去了。

     其實說起來,李如松并不是故意耍大牌,一定要宋部∕長等,之所以拖了幾個月,是因為他也要等。

     事實上,所謂遼東鐵騎,并非李如松一人指揮,而是分由八人統領,參與甯夏平亂的,隻是其中一部分。

     而這一次,李如松并沒有匆忙出發,在仔細思慮之後,他決定召集所有的人。

    戰争的直覺告訴他,在朝鮮等待着他的,将是更為強大的敵人。

     作為大明最為精銳的騎兵部隊,遼東鐵騎的人數并不多,加起來不過萬人,分别由李成梁舊部、家将、兒子們統管,除了李如松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桢、李如梧以及心腹家丁祖承訓、查大受等都隻有一千餘人,所謂濃縮的才是精華,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而除了等這幫嫡系外,他還要等幾支雜牌軍。

     奉宋應昌命令,歸李如松指揮的,包括全國各地的軍隊,自萬曆二十年(1592)八月起,薊州、保定、山東、浙江、山西、南直隸各軍紛紛受命,向着同一個方向集結。

     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各路部隊遼東會師,援朝軍隊組建完成,總兵力四萬餘人,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提督。

     部隊分為三軍,中軍指揮官為副總兵楊元,左軍指揮官為副總兵李如柏,右軍指揮官為副總兵張世爵,所到将領各司其職。

     簡單說起來,大緻是這麼個關系,宋應昌是老大,代表朝廷管事,李如松是老二,掌握軍隊指揮具體戰鬥,楊元,李如柏,張世爵是中層幹§部,其餘都是幹活的。

     細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安排别有奧妙,李如柏是李如松的弟弟,自然是嫡系,楊元原任都督佥事,卻是宋應昌的人,張世爵雖也是李如松的手下,卻算不上鐵杆。

     左中右三軍統帥,實際上也是左中右三派,既要給李如松自由讓他打仗,又要他聽話不鬧事,費勁心思搞平衡,宋部∕長着實下了一番功夫。

     但實際操作起來,宋部∕長才發現,全然不是那回事。

     按明代的說法,李如松是軍事主官,宋應昌是朝廷特派員,根據規定,李如松見宋應昌時,必須整裝進見,并主動行禮,但李如松性情不改,偏不幹,第一次見宋應昌時故意穿了件便服,還主動坐到宋部∕長的旁邊,全然不把自己當外人。

     宋應昌自然不高興,但局勢比人強,誰讓人家會打仗呢,愛怎麼着就怎麼着吧。

     對領§導都這個态度,下面的那些将領就更不用說了,呼來喝去那是家常便飯,且對人總是愛理不理,連他爹的老部下查大受找他聊天,也是有一句沒一句,極其傲慢。

     但他的傲慢終将收斂——在某個人的面前。

     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如以往一樣,在軍營裡罵罵咧咧的李如松,等來了最後一支報到的隊伍。

     這支部隊之所以到得最晚,是因為他們的駐地離遼東最遠。

    但像李如松這種人,沒事也鬧三分,隻有别人等他,敢讓他老人家等的,那就是活得不耐煩了,按照以往慣例,迎接這支遲到隊伍領兵官的,必定是李如松如疾風驟雨般的口水和呵斥。

    有豐富被罵經驗的諸位手下都屏息靜氣,準備看一場好戲。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戲并沒有上演,充滿找茬**,一臉興奮的李如松竟然轉性了,不但沒有發火,還讓人收拾大營,準備迎接,看得屬下們目瞪口呆。

     這一切的變化,從他聽到那位領兵官名字的一刻開始——吳惟忠。

     吳惟忠,号雲峰,浙江金華義烏人,時任浙江遊擊将軍。

     這個名字并不起眼,這份履曆也不輝煌,但隻要看看他的籍貫,再翻翻他的檔案,你就能明白,這個面子,李如松是不能不給的。

     簡單說來,二十多年前,李如松尚在四處遊蕩之際,這位仁兄就在浙江義烏參軍打倭寇了,而招他入伍的人,就是戚繼光。

     李如松不是不講禮貌,而是隻對他看得起的人講禮貌,戚繼光自然是其中之一,更何況他爹李成梁和戚繼光的關系很好,對這位偶像級的人物,李如松一向是奉若神明。

     作為戚繼光的部将,吳惟忠有極為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他大半輩子都在打日本人,應該算是滅倭專家,對這種專業型人才,李如松自然要捧。

     而更重要的是,吳惟忠還帶來了四千名特殊的步兵——戚家軍。

     雖然戚繼光不在了,第一代戚家軍要麼退了休,要麼升了官(比如吳惟忠),但他的練兵方法卻作為光榮傳統流傳下來,一代傳一代,大緻類似于今天的“鋼刀連”、“英雄團”。

     這四千人就是戚繼光訓練法的産物,時代不同了,練法還一樣,摸爬滾打,吃盡了苦受盡了累,練完後就拉出去搞社會實踐——打倭寇。

     雖說大規模的倭寇入侵已不存在,但畢竟當時日本太亂,國内工作不好找,所以時不時總有一群窮哥們跑過來搶一把,而戚家軍的練兵對象也就是這批人。

     于是在經曆了長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煉後,作為大明帝國最精銳的軍隊,打了十幾年倭寇的戚家軍(二代),将前往朝鮮,經曆一場他們先輩曾苦苦追尋的戰争,因為在那裡,他們的敵人,正是倭寇的最終來源。

     和吳惟忠一起來的,還有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駱尚志。

     駱尚志,号雲谷,浙江紹興餘姚人,時任神機營參将,這人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猛,兩個字就是很猛。

    據說他臂力驚人,能舉千斤(這要在今天,就去參加奧運會了),号稱“駱千斤”。

     雖說誇張了點,但駱尚志确實相當厲害,他不但有力氣,且武藝高強,擅長劍術,一個打七八個不成問題,而不久之後,他将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

     除了精兵強将外,這批戚家軍的服裝也相當有特點,據朝鮮史料記載,他們統一穿着紅色外裝,且身上攜帶多種兵器(鴛鴦陣必備裝備),放眼望去十分顯眼。

    這也是個怪事,打仗的時候,顯眼實在不是個好事,比如曹操同志,割須斷袍,表現如此低調,這才保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