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天下的對弈
關燈
小
中
大
醒了徐階,他終于發現高拱并不是一個能夠随意操控的人,而此人入閣的唯一目的,就是取自己而代之。
雖然走錯了一步,在内閣中成為了少數派,但不要緊,事情還有挽回的餘地,隻要再拉一個人進來,就能再次戰勝對手。
☆天才,就是天才 當何心隐幫助徐階除掉嚴嵩,在京城晃悠了大半年,飄然離京之時,曾對人說過這樣一番話: “天下之能士盡在京城,而在我看來,能興我學者并非華亭,亡我學者也非分宜,興亡隻在江陵。
” 這是一句不太好懂卻又很關鍵的話,必須要逐字解釋: 所謂我學,就是指王學,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描述王學的生死存亡與三個人的關系。
而這三個人,分别是“華亭”、“分宜”與“江陵”。
能興起王學的,不是“華亭”,能滅亡王學的,不是“分宜”,隻有“江陵”,才能決定王學的命運。
在明清乃至民國的官場中,經常會用籍貫來代稱某人,比如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黎元洪被稱為黎黃陂(湖北黃陂)。
套用這個規矩,此段話大意如下: 興我王學者,不是徐階,亡我王學者,不是嚴嵩,興亡之所定者,隻在張居正! 何心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張居正的職務是從五品翰林院侍講學士。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嶽,湖廣江陵人,明代最傑出的政④治家,最優秀的内閣首輔。
請注意,在這兩個稱呼的後面,沒有之一。
嘉靖四年(1525),湖廣荊州府江陵縣的窮秀才張文明,終于在焦急中等來了兒子的啼哭。
作為一個不得志的讀書人,兒子的誕生給張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喜悅,而在商議取名字的時候,平日不怎麼說話的祖父張誠卻突然開口,說出了自己不久之前的一個夢: “幾天之前,我曾夢見一隻白龜,就以此為名吧。
” 于是這個孩子被命名為張白圭(龜)。
雖說在今天,說人是烏龜一般都會引來類似鬥毆之類的體育活動,但在當年,烏龜那可是吉利的玩意,特别是白龜,絕對是稀有品種,胡宗憲總督就是憑着白鹿和白烏龜才獲得了皇帝的寵信,所以這名也還不錯。
此時的張白圭,就是後來的張居正,但關于他的籍貫,卻必須再提一下,因為用現在的話說,張家是個外來戶,他們真正的出處,是鳳陽。
兩百年前,當朱元璋率軍在老家征戰的時候,一個叫張關保的老鄉加入了他的隊伍,雖然這位仁兄能力有限,沒有幹出什麼豐功偉績,但畢竟混了個臉熟,起義成功後被封為千戶,去了湖廣。
這是一個相當詭異的巧合,所以也有很多講風水的人認為,這還是朱重八太過生猛,死前就埋下了伏筆,二百年後讓這個人的後代拯救明朝于水火之中,這種說法似乎不太靠譜,而事實的确如此。
當然,和朱重八的父親朱五四比起來,張文明的生活要強得多,起碼不愁吃穿,有份正經工作,但要總拿窮人朱五四開涮,也實在沒啥意思,畢竟和他的同齡人比起來,張文明這一輩子算是相當的失敗,他雖然發奮讀書,二十歲就考中了秀才,此後卻不太走運,連續考了七次舉人都沒有中,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是個秀才。
父親實現不了的夢想,隻能寄托在子女身上,據說張白圭才幾個月,張文明就拿着唐詩在他面前讀,雖說他也沒指望這孩子能突然停止吃奶,念出一條“鋤禾日當午”之類的名句來,但奇迹還是發生了。
不知是不是唐詩教育起了作用,張白圭一歲多就會說話了,應該說比愛因斯坦要強得多,鄰居們就此稱其為神童。
一晃張神童就五歲了,進了私塾,而他在讀書方面的天賦也顯現了出來,過目不忘,下筆成文,過了幾年,先生叫來了他的父親,鄭重地對他說: “這孩子我教不了了,你帶他去考試吧。
” 所謂考試,是考縣學,也就是所謂的考秀才,張文明領着兒子随即去了考場,那一年,張白圭十二歲。
張白圭的運氣很好,那一年的秀才考官是荊州知府李士翺,這位兄弟是個比較正直愛才的人,看到張白圭的卷子後,大為贊賞,當即不顧衆人反對,把這個才十二歲的孩子排到了第一。
這是個比較轟動的事情,整個荊州都議論紛紛,可李士翺卻隻是反複翻閱着張白圭的答卷,感歎着同一個詞: “國器!國器!” 他約見了張文明和他的兒子張白圭,在幾番交談和極度稱贊之後,李知府有了這樣一個念頭: 在他看來,烏龜雖然吉利,但對于眼前的這位神童而言,頂着烏龜的名字過一輩子似乎也不太妥當,于是他對張文明說道: “你的兒子前途不可限量,但白圭之名似不大妥當,我看就改名叫居正吧。
” 此後,他的名字便叫做張居正。
秀才考上了,下一步自然就是舉人了,和考進士不同,舉人不是隔年就能去的,按照規定,您得在學校再熬個兩三年,過了資格考試才能考,但那是一般性規定,張秀才不是一般人,所以他第二年就去了。
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正是這次破格的考試中,張居正遇上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在考試開始之前,考官照例要向領§導介紹一下這一科的考生情況,于是湖廣第一号人物顧璘得知,有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也來考試了。
六十五年前,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曾應考舉人并一舉中第,他就是鬧騰三朝,權傾天下的楊廷和,所以對于這位後來者,顧璘不敢怠慢,他決定親自去見此人一面。
兩人見面之後的情節就比較俗套了,顧巡撫先看相貌,要知道,張居正同志是明代著名的帥哥,後來做了首輔,跟李太後還經常扯不清,道不明,傳得風言風語,年輕的時候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這是面試關,滿意通過。
然後
雖然走錯了一步,在内閣中成為了少數派,但不要緊,事情還有挽回的餘地,隻要再拉一個人進來,就能再次戰勝對手。
☆天才,就是天才 當何心隐幫助徐階除掉嚴嵩,在京城晃悠了大半年,飄然離京之時,曾對人說過這樣一番話: “天下之能士盡在京城,而在我看來,能興我學者并非華亭,亡我學者也非分宜,興亡隻在江陵。
” 這是一句不太好懂卻又很關鍵的話,必須要逐字解釋: 所謂我學,就是指王學,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描述王學的生死存亡與三個人的關系。
而這三個人,分别是“華亭”、“分宜”與“江陵”。
能興起王學的,不是“華亭”,能滅亡王學的,不是“分宜”,隻有“江陵”,才能決定王學的命運。
在明清乃至民國的官場中,經常會用籍貫來代稱某人,比如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黎元洪被稱為黎黃陂(湖北黃陂)。
套用這個規矩,此段話大意如下: 興我王學者,不是徐階,亡我王學者,不是嚴嵩,興亡之所定者,隻在張居正! 何心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張居正的職務是從五品翰林院侍講學士。
張居正,字叔大,号太嶽,湖廣江陵人,明代最傑出的政④治家,最優秀的内閣首輔。
請注意,在這兩個稱呼的後面,沒有之一。
嘉靖四年(1525),湖廣荊州府江陵縣的窮秀才張文明,終于在焦急中等來了兒子的啼哭。
作為一個不得志的讀書人,兒子的誕生給張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喜悅,而在商議取名字的時候,平日不怎麼說話的祖父張誠卻突然開口,說出了自己不久之前的一個夢: “幾天之前,我曾夢見一隻白龜,就以此為名吧。
” 于是這個孩子被命名為張白圭(龜)。
雖說在今天,說人是烏龜一般都會引來類似鬥毆之類的體育活動,但在當年,烏龜那可是吉利的玩意,特别是白龜,絕對是稀有品種,胡宗憲總督就是憑着白鹿和白烏龜才獲得了皇帝的寵信,所以這名也還不錯。
此時的張白圭,就是後來的張居正,但關于他的籍貫,卻必須再提一下,因為用現在的話說,張家是個外來戶,他們真正的出處,是鳳陽。
兩百年前,當朱元璋率軍在老家征戰的時候,一個叫張關保的老鄉加入了他的隊伍,雖然這位仁兄能力有限,沒有幹出什麼豐功偉績,但畢竟混了個臉熟,起義成功後被封為千戶,去了湖廣。
這是一個相當詭異的巧合,所以也有很多講風水的人認為,這還是朱重八太過生猛,死前就埋下了伏筆,二百年後讓這個人的後代拯救明朝于水火之中,這種說法似乎不太靠譜,而事實的确如此。
當然,和朱重八的父親朱五四比起來,張文明的生活要強得多,起碼不愁吃穿,有份正經工作,但要總拿窮人朱五四開涮,也實在沒啥意思,畢竟和他的同齡人比起來,張文明這一輩子算是相當的失敗,他雖然發奮讀書,二十歲就考中了秀才,此後卻不太走運,連續考了七次舉人都沒有中,二十多年過去了,還是個秀才。
父親實現不了的夢想,隻能寄托在子女身上,據說張白圭才幾個月,張文明就拿着唐詩在他面前讀,雖說他也沒指望這孩子能突然停止吃奶,念出一條“鋤禾日當午”之類的名句來,但奇迹還是發生了。
不知是不是唐詩教育起了作用,張白圭一歲多就會說話了,應該說比愛因斯坦要強得多,鄰居們就此稱其為神童。
一晃張神童就五歲了,進了私塾,而他在讀書方面的天賦也顯現了出來,過目不忘,下筆成文,過了幾年,先生叫來了他的父親,鄭重地對他說: “這孩子我教不了了,你帶他去考試吧。
” 所謂考試,是考縣學,也就是所謂的考秀才,張文明領着兒子随即去了考場,那一年,張白圭十二歲。
張白圭的運氣很好,那一年的秀才考官是荊州知府李士翺,這位兄弟是個比較正直愛才的人,看到張白圭的卷子後,大為贊賞,當即不顧衆人反對,把這個才十二歲的孩子排到了第一。
這是個比較轟動的事情,整個荊州都議論紛紛,可李士翺卻隻是反複翻閱着張白圭的答卷,感歎着同一個詞: “國器!國器!” 他約見了張文明和他的兒子張白圭,在幾番交談和極度稱贊之後,李知府有了這樣一個念頭: 在他看來,烏龜雖然吉利,但對于眼前的這位神童而言,頂着烏龜的名字過一輩子似乎也不太妥當,于是他對張文明說道: “你的兒子前途不可限量,但白圭之名似不大妥當,我看就改名叫居正吧。
” 此後,他的名字便叫做張居正。
秀才考上了,下一步自然就是舉人了,和考進士不同,舉人不是隔年就能去的,按照規定,您得在學校再熬個兩三年,過了資格考試才能考,但那是一般性規定,張秀才不是一般人,所以他第二年就去了。
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正是這次破格的考試中,張居正遇上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人。
在考試開始之前,考官照例要向領§導介紹一下這一科的考生情況,于是湖廣第一号人物顧璘得知,有一個十三歲的孩子也來考試了。
六十五年前,一個十三歲的少年曾應考舉人并一舉中第,他就是鬧騰三朝,權傾天下的楊廷和,所以對于這位後來者,顧璘不敢怠慢,他決定親自去見此人一面。
兩人見面之後的情節就比較俗套了,顧巡撫先看相貌,要知道,張居正同志是明代著名的帥哥,後來做了首輔,跟李太後還經常扯不清,道不明,傳得風言風語,年輕的時候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這是面試關,滿意通過。
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