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變法皇帝 七 小人物掀翻了大宰相
關燈
小
中
大
憤然抗争,他說鄭俠欺君罔上,妄獻此圖。
他隻聽說新法實行後,人民拍手叫好,哪裡會有難民這樣的情況呢? 趙顼搖搖手說:“你去調查一下,核查清楚了再來回話。
” 王安石怏怏退出。
反對變法者當然不放過這樣的機會,他們繼續大肆抨擊王安石及其新法。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王安石向趙顼提出辭呈,趙顼沒有批準。
鄭俠的難民圖,雖然鼓舞反對派,卻得罪了變法者,這些人便要找鄭俠出氣。
從法律角度講,鄭俠通過銀台司傳送奏章是非法的,因此,鄭俠便要在禦史台受審。
審問的結果如何,曆史上沒有記載,但此後不久,他又出現了,而且繼續上表,這至少可以證明,他沒有受到嚴厲處罰,充其量隻是批評教育,記過一次罷了。
趙顼暫罷了新法,王安石思想有抵觸,呂惠卿、鄧绾二人進宮面奏趙顼,請求繼續推行新法。
趙顼猶豫不決。
呂惠卿聲淚俱下地說:“幾年來,陛下廢寝忘餐,推行新政,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天下百姓也一片贊頌,怎能僅憑一個狂夫之言,說廢就廢呢?如此一來,多年的心血不是白費了嗎?” 鄧绾附和呂惠卿,也勸說趙顼繼續推行新法。
變法圖強,本來就是趙顼的理想,他下令暫罷新法,也隻是看到難民圖後一時沖動,靜下心來仔細一想,覺得将推行多年的新法全盤否認,實在是心有不甘。
見兩位大臣苦苦相勸,變法圖強的意識在思想裡又占了上風,于是點頭同意了兩人的建議,繼續推行新法。
兩人領旨而出,新法繼續推行,而且力度比以前更大。
王安石的變法運動,在朝野鬧得沸沸揚揚,宮中的太皇太後也有所耳聞。
她們的消息來源不是文武百官,而是皇親國戚。
王安石的新法,不但涉及到老百姓,也觸及到宗室、外戚的利益。
例如,新法變革了宗室子弟的任官制度,使不少遠房的金枝玉葉失去了做官的機會,因而招緻他們的強烈不滿。
這些宗室子弟不僅上書朝廷,對新法表示不滿,甚至在路上攔住王安石,要向他讨一個說法。
王安石态度堅決,并沒有在這些人面前屈服。
朝廷沒收了皇後父親的部分财産,曹太皇太後的弟弟也遭到違犯市易法的指控。
所有這些消息,都傳進宮裡,使得太皇太後及皇後對王安石也極為不滿。
這一天,趙顼進宮問候太皇太後曹氏,曹氏乘機說道:“祖宗法度,不宜輕改,從前先帝在世的時候,我聽到了什麼,也要告訴他,先帝都聽得進去,現在要效仿先帝之法,才能避免禍亂。
” 趙顼輕松地說:“現在天下太平,沒有什麼事。
” “聽說青苗、免役各法,民間都感到很痛苦,為何不一并罷除呢?” 趙顼分辯說:“新法是利民之策,是為民謀福,并無害民之意。
” “恐怕未必吧!”太皇太後道,“我知道王安石很有才華,但他推行新法,違反了大多數人的意願,民怨極大,樹敵太多,出于愛護他的目的,不如暫時免去他的宰相之職,調出京城吧!” 趙顼說:“滿朝文武大臣,唯王安石一人能擔此重任,怎麼能免去他的宰相之職、調出京城呢?朝廷離不開他。
” 太皇太後流着眼淚說:“王安石這是在亂天下啊!” 趙顼與祖母的感情極好,他見祖母如此傷心,雖然很内疚,但他确實不願放棄新法。
正在左右為難之時,恰好弟弟昌王趙颢進來了,他接過話頭說:“太皇太後的慈訓,是至理之言,皇上不可不聽啊!” 趙顼正在懊惱,聽了昌王的話,怒斥道:“是我在敗壞天下,我不會治國,你來做皇帝好了。
”這是将心中的怒氣與痛苦發洩在昌王身上。
趙颢無端受到一頓呵斥,流着淚,委屈地說:“國家有事,可以共同商議,我并沒有什麼異心,何至如此啊!” 太皇太後沒有想到趙顼與他的弟弟發生了争執,一時愣在當場,過了一會兒,不高興地說:“這都是王安石惹的禍,該如何處理,皇帝你看着辦吧!”說罷徑直入内去了。
趙顼本來是進宮問候的,結果弄得個不歡而散。
王安石自鄭俠上疏之後,便萌生退意,當他聽說太皇太後、皇上與昌王為他的去留發生争吵之後,去意更加堅決。
趙顼在王安石的堅決請求下,最終還是接受了他的辭呈,并叫王安石推薦接替他的職務的人選。
從這裡可以看出,趙顼雖然免去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職,但并沒有完全放棄富國強兵的理想,而是要繼續推行新法。
王安石推舉了兩個人,一個就是前宰相韓绛,一個乃是曲意奉承的呂惠卿。
熙甯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正式罷相,出知江甯府。
大宰相王安石秉政五年有餘,大張旗鼓地推行新法,在中國曆史上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改革風暴,許多人都被這場風暴刮出了政壇,刮出了京城,甚至喪命,最後卻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掀翻了。
他隻聽說新法實行後,人民拍手叫好,哪裡會有難民這樣的情況呢? 趙顼搖搖手說:“你去調查一下,核查清楚了再來回話。
” 王安石怏怏退出。
反對變法者當然不放過這樣的機會,他們繼續大肆抨擊王安石及其新法。
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下,王安石向趙顼提出辭呈,趙顼沒有批準。
鄭俠的難民圖,雖然鼓舞反對派,卻得罪了變法者,這些人便要找鄭俠出氣。
從法律角度講,鄭俠通過銀台司傳送奏章是非法的,因此,鄭俠便要在禦史台受審。
審問的結果如何,曆史上沒有記載,但此後不久,他又出現了,而且繼續上表,這至少可以證明,他沒有受到嚴厲處罰,充其量隻是批評教育,記過一次罷了。
趙顼暫罷了新法,王安石思想有抵觸,呂惠卿、鄧绾二人進宮面奏趙顼,請求繼續推行新法。
趙顼猶豫不決。
呂惠卿聲淚俱下地說:“幾年來,陛下廢寝忘餐,推行新政,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天下百姓也一片贊頌,怎能僅憑一個狂夫之言,說廢就廢呢?如此一來,多年的心血不是白費了嗎?” 鄧绾附和呂惠卿,也勸說趙顼繼續推行新法。
變法圖強,本來就是趙顼的理想,他下令暫罷新法,也隻是看到難民圖後一時沖動,靜下心來仔細一想,覺得将推行多年的新法全盤否認,實在是心有不甘。
見兩位大臣苦苦相勸,變法圖強的意識在思想裡又占了上風,于是點頭同意了兩人的建議,繼續推行新法。
兩人領旨而出,新法繼續推行,而且力度比以前更大。
王安石的變法運動,在朝野鬧得沸沸揚揚,宮中的太皇太後也有所耳聞。
她們的消息來源不是文武百官,而是皇親國戚。
王安石的新法,不但涉及到老百姓,也觸及到宗室、外戚的利益。
例如,新法變革了宗室子弟的任官制度,使不少遠房的金枝玉葉失去了做官的機會,因而招緻他們的強烈不滿。
這些宗室子弟不僅上書朝廷,對新法表示不滿,甚至在路上攔住王安石,要向他讨一個說法。
王安石态度堅決,并沒有在這些人面前屈服。
朝廷沒收了皇後父親的部分财産,曹太皇太後的弟弟也遭到違犯市易法的指控。
所有這些消息,都傳進宮裡,使得太皇太後及皇後對王安石也極為不滿。
這一天,趙顼進宮問候太皇太後曹氏,曹氏乘機說道:“祖宗法度,不宜輕改,從前先帝在世的時候,我聽到了什麼,也要告訴他,先帝都聽得進去,現在要效仿先帝之法,才能避免禍亂。
” 趙顼輕松地說:“現在天下太平,沒有什麼事。
” “聽說青苗、免役各法,民間都感到很痛苦,為何不一并罷除呢?” 趙顼分辯說:“新法是利民之策,是為民謀福,并無害民之意。
” “恐怕未必吧!”太皇太後道,“我知道王安石很有才華,但他推行新法,違反了大多數人的意願,民怨極大,樹敵太多,出于愛護他的目的,不如暫時免去他的宰相之職,調出京城吧!” 趙顼說:“滿朝文武大臣,唯王安石一人能擔此重任,怎麼能免去他的宰相之職、調出京城呢?朝廷離不開他。
” 太皇太後流着眼淚說:“王安石這是在亂天下啊!” 趙顼與祖母的感情極好,他見祖母如此傷心,雖然很内疚,但他确實不願放棄新法。
正在左右為難之時,恰好弟弟昌王趙颢進來了,他接過話頭說:“太皇太後的慈訓,是至理之言,皇上不可不聽啊!” 趙顼正在懊惱,聽了昌王的話,怒斥道:“是我在敗壞天下,我不會治國,你來做皇帝好了。
”這是将心中的怒氣與痛苦發洩在昌王身上。
趙颢無端受到一頓呵斥,流着淚,委屈地說:“國家有事,可以共同商議,我并沒有什麼異心,何至如此啊!” 太皇太後沒有想到趙顼與他的弟弟發生了争執,一時愣在當場,過了一會兒,不高興地說:“這都是王安石惹的禍,該如何處理,皇帝你看着辦吧!”說罷徑直入内去了。
趙顼本來是進宮問候的,結果弄得個不歡而散。
王安石自鄭俠上疏之後,便萌生退意,當他聽說太皇太後、皇上與昌王為他的去留發生争吵之後,去意更加堅決。
趙顼在王安石的堅決請求下,最終還是接受了他的辭呈,并叫王安石推薦接替他的職務的人選。
從這裡可以看出,趙顼雖然免去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職,但并沒有完全放棄富國強兵的理想,而是要繼續推行新法。
王安石推舉了兩個人,一個就是前宰相韓绛,一個乃是曲意奉承的呂惠卿。
熙甯七年(1074年)四月,王安石正式罷相,出知江甯府。
大宰相王安石秉政五年有餘,大張旗鼓地推行新法,在中國曆史上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改革風暴,許多人都被這場風暴刮出了政壇,刮出了京城,甚至喪命,最後卻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掀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