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龍脈順延 七 粉飾太平

關燈
1、戲還在繼續演 天書出籠,序幕已經拉開,戲還得繼續演下去。

     下一幕自然就是紛至沓來的祝賀、祭告、賞賜,當然也少不了滾滾而來的馬屁文章。

    朝廷的幾位老夫子如陳堯叟、陳彭年、丁謂、杜鎬等人,引經據典,對祥瑞的曆史淵源進行廣泛地開發,弄得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朝廷内外滿城風雨。

    龍圖閣待制孫奭頭腦似乎很清醒,且還有那麼一股不信邪的勇氣,上表啟奏說:“臣雖愚笨,但也看過一些古書,見過不少世事,從來沒有聽說天能講話,怎麼會有書呢?”言下之意,天書是假的。

     孫爽萬萬沒有想到,聽他彙報的人,就是造假者。

     趙恒看了孫爽奏本,并沒有作出任何回答,原因是心裡虛,無論是贊同或是不贊同孫爽的意見,都沒有底氣,不出聲,是他最好的選擇。

     經過導演一番操作,開始有人說“正事”了。

     兖州的鄉紳百姓一千多人進京,請求趙恒封禅。

     趙恒親自接見了他們,對他們的善舉表示感謝,假裝謙虛地推辭說,封禅是件大事,要慎重對待,即使要舉行封禅大典,朕也要同大臣們好好研究一下才行,不能輕易決定。

    雖說沒有答應,但也沒有把門關死。

     接着,他命令有關部門好好招待這些客人,臨走的時候,每人還贈送一份禮品。

     宰相王旦也很順民意,率領文武百官、軍隊的将領、地方的官吏、少數民族的首領、和尚道士等宗教領袖、地方名流、長者兩萬四千三百多人,奏請皇上舉行封禅大典,并連續五次上表。

     請求趙恒封禅的聲勢越來越大,朝野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戲也越演越熱鬧。

     四月初一,皇宮内又出現了第二份天書,内容與前一份天書相同。

    群臣又奏請封禅,這一次趙恒就沒有推辭了,下诏向天下宣布,十月份,前往泰山舉行封禅大典。

     2、籌備封禅 封禅的诏書發布後,籌備工作開始了。

     趙恒知道,泰山封禅,百官随行,後宮的嫔妃們都要跟着去湊熱鬧,車馬費、食宿費、賞賜費等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他召來三司使丁謂,詢問他經費有沒有問題。

    丁謂也是一個見風使舵的好手,立即拍着胸脯說,經費沒問題,早就準備好了,随時可以調用。

     經費有了着落,趙恒就更放心了,他決定成立一個封禅籌備委員會,下诏命翰林院、太常寺詳細地議定封禅的有關禮儀;命王旦為封禅大禮使,王欽若為經度制置使,馮拯、陳堯叟為分常禮儀使,丁謂等負責财務。

    這樣,以趙恒親自挂帥的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

     籌委會的幾位大臣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特别是王欽若,除任經度制置使外,還身兼鬧劇的導演,為了讓戲演得更熱鬧一些,經常還要策劃一些新點子活躍一下氣氛。

     封禅大典在緊張地籌備着,全國各地不但傳來“祥瑞”的消息,時而傳來太行山脈長出一個巨大的靈芝,時而傳來長白山的天池有仙鶴飛翔。

     封禅的時間越來越近,六月,趙恒命王欽若打前哨,先行赴泰山,籌備有關封禅的事情,并命他繼續搜集有關祥瑞的征兆。

     王欽若當然不負聖望,到泰山不久,便傳回了好消息,說泰山附近出現了蒼龍,泰山上的王母池水變成紫色,這都是百年未遇的祥瑞之兆。

    随後不久,又傳來一個更驚人的消息,泰山上也出現了天書。

     據王欽若所報,泰山腳下有一個叫董祚的木匠,在醴泉亭北面發現了黃綢子,上面有字,這個木匠不識字,不知寫的是什麼,隻得把綢子取下來,交給了皇城使(負責皇城警衛的官員)王居正,王居正看到上面有皇上的禦名,就馬上通知王欽若,王欽若便派人快馬加鞭、日夜兼程送往京城。

     趙恒得到這個消息後,駕臨崇政殿,在大殿上對衆人宣布:“朕在五月十七日的夜晚做了個夢,夢見神仙告訴我,下個月會有‘天書’降臨泰山。

    朕密谕王欽若到了泰山,凡有祥異的征兆,即行上奏朕知。

    王欽若先奏稱有醴泉出在泰山,有蒼龍現于錫山,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