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向莫斯科進軍(摘自《失去了的世界帝國》)
“巴巴羅沙”侵蘇計劃的地理形勢
在戰争中,勝敗就是一切,而德國戰敗了。
戰敗使它在戰場上的曆次勝利黯然失色。
它的敵人沒有取得過象它一樣的勝利,而是在最後以人的數量和機械裝備的優勢壓倒了它。
打敗仗也很自然地使戰敗者對自己的軍事行動産生懷疑。
因此,我們的軍事曆史家,很遺憾地包括德國名将古德裡安、曼施坦因、瓦爾利蒙等在内,都普遍認為我們入侵俄國的計劃是“模糊不清的”、“拼湊起來的”或“沒有戰略目的的”。
這種曆史性的家醜外揚,除了喪失軍人的尊嚴作自我辯解以外,還能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令人傷心地棋差一着,打了敗仗,失去了世界帝國,已經夠受的了,更沒有理由再把我們全國上下的最大努力描繪成一種不在行的愚蠢行為。
這種阿谀奉承的著作,迎合勝利者的偏見,對誰也不光彩,而且歪曲曆史。
我自己曾被派在馬克斯将軍的參謀部臨時工作過,在一九四○年秋冬兩季,這個參謀部曾經作出關于入侵蘇聯的最初軍事計劃,後來又起草了作戰方案。
所以我是一開始就參與其事的人。
這個方案不論從時間和空間的範圍、動用人力和物力的數量以及巨大的政治賭注上來說,都是一個大膽的設想。
從細節上說,巴巴羅沙是極其複雜的,幾乎不是任何個人的智力所能掌握的,但從整體的輪廓來說,這又是一個很簡單的計劃。
它的優點和力量就在這裡。
它有可靠的地理、經濟和軍事實際的依據,任何戰争都不可避免地要擔一定的風險。
在這個前提下,這是一個穩健的計劃。
請讀者稍稍花點兒時間研究一下我繪制的很簡單的地圖。
以後我在叙述作戰過程時,還将提供四十幾張從檔案裡找到的軍事形勢圖。
現在扼要說明一下巴巴羅沙襲擊計劃的内容。
第一線是我們主要使勁的地方,是在波蘭的出發線。
全線自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脈,自北至南,共長約五百英裡(此外還從羅馬尼亞采取防守措施,目的在保護普洛耶什蒂油田)。
第三線是我們的目标。
從白海的阿爾漢格爾向南到喀山,再沿伏爾加河到裡海,全長幾乎兩千英裡。
其最遠目标,離出發點約一千二百英裡。
第二線是我們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這條線從芬蘭灣的列甯格勒經莫斯科到黑海的克裡米亞,差一點沒有到頓河的羅斯托夫。
全線長近一千二百英裡,離出發點六百多英裡。
因此,表面看來我們是被俄國人阻止在半途上,但實際并不如此,我們是戰鬥到最後一分鐘才停止前進的。
進攻的概念 一九四一年春,我們的情報部門報告,紅軍正在西邊靠近把波蘭分割為二的線上集結。
斯拉夫軍隊威脅性的集結,警告我們有布爾什維主義席卷歐洲的危險。
這是元首決定發動預防戰的主要理由,它證明了我們早先提出的計劃是有道理的。
但斯大林的軍隊的威脅性部署仍然使我們感到高興,因 為他準備放棄他在俄羅斯廣闊上地上調動軍隊的極有利條件,而把紅軍集中在我們能夠迅速予以粉碎性打擊的兩小塊土地之内。
當時斯大林不論在數量和裝備上都占優勢。
根據我們當時可靠情報,我們的進軍,可能要以一百五十個師團來對付二百個師團,三千二百輛坦克來對付一萬輛坦克,還有空軍力量對比不利于我們的地方,情況還不清楚。
因此,很明顯,我們的希望寄托在我們在訓練、指揮、戰士和裝備的優良素質上,以及出其不意的決定性的閃電式進攻。
芬蘭戰役以後,冒這樣的危險看來是合理的。
巴巴羅沙的戰略目的是在夏季對蘇維埃國家發動一次粉碎性的沉重打擊,使粉碎後的蘇聯成為一些非武裝的社會主義行省,自波蘭邊境到伏爾加,均由德國人駐防和統治。
伏爾加以東的原始土地,冰凍的西伯利亞荒涼地區,以及烏拉爾外的空曠森林,可以包圍起來有工夫再占領。
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從這些邊遠地區,現有的轟炸機都飛不到德國。
在作戰方面,我們希望同時發動三次巨大的閃電突擊,兩次在沼澤地帶以北,一次在其南,以突破西部邊境的縱深防禦,然後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包圍并肅清已被打散的軍隊。
這樣,紅軍的大量主力幾乎一
戰敗使它在戰場上的曆次勝利黯然失色。
它的敵人沒有取得過象它一樣的勝利,而是在最後以人的數量和機械裝備的優勢壓倒了它。
打敗仗也很自然地使戰敗者對自己的軍事行動産生懷疑。
因此,我們的軍事曆史家,很遺憾地包括德國名将古德裡安、曼施坦因、瓦爾利蒙等在内,都普遍認為我們入侵俄國的計劃是“模糊不清的”、“拼湊起來的”或“沒有戰略目的的”。
這種曆史性的家醜外揚,除了喪失軍人的尊嚴作自我辯解以外,還能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令人傷心地棋差一着,打了敗仗,失去了世界帝國,已經夠受的了,更沒有理由再把我們全國上下的最大努力描繪成一種不在行的愚蠢行為。
這種阿谀奉承的著作,迎合勝利者的偏見,對誰也不光彩,而且歪曲曆史。
我自己曾被派在馬克斯将軍的參謀部臨時工作過,在一九四○年秋冬兩季,這個參謀部曾經作出關于入侵蘇聯的最初軍事計劃,後來又起草了作戰方案。
所以我是一開始就參與其事的人。
這個方案不論從時間和空間的範圍、動用人力和物力的數量以及巨大的政治賭注上來說,都是一個大膽的設想。
從細節上說,巴巴羅沙是極其複雜的,幾乎不是任何個人的智力所能掌握的,但從整體的輪廓來說,這又是一個很簡單的計劃。
它的優點和力量就在這裡。
它有可靠的地理、經濟和軍事實際的依據,任何戰争都不可避免地要擔一定的風險。
在這個前提下,這是一個穩健的計劃。
請讀者稍稍花點兒時間研究一下我繪制的很簡單的地圖。
以後我在叙述作戰過程時,還将提供四十幾張從檔案裡找到的軍事形勢圖。
現在扼要說明一下巴巴羅沙襲擊計劃的内容。
第一線是我們主要使勁的地方,是在波蘭的出發線。
全線自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脈,自北至南,共長約五百英裡(此外還從羅馬尼亞采取防守措施,目的在保護普洛耶什蒂油田)。
第三線是我們的目标。
從白海的阿爾漢格爾向南到喀山,再沿伏爾加河到裡海,全長幾乎兩千英裡。
其最遠目标,離出發點約一千二百英裡。
第二線是我們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這條線從芬蘭灣的列甯格勒經莫斯科到黑海的克裡米亞,差一點沒有到頓河的羅斯托夫。
全線長近一千二百英裡,離出發點六百多英裡。
因此,表面看來我們是被俄國人阻止在半途上,但實際并不如此,我們是戰鬥到最後一分鐘才停止前進的。
進攻的概念 一九四一年春,我們的情報部門報告,紅軍正在西邊靠近把波蘭分割為二的線上集結。
斯拉夫軍隊威脅性的集結,警告我們有布爾什維主義席卷歐洲的危險。
這是元首決定發動預防戰的主要理由,它證明了我們早先提出的計劃是有道理的。
但斯大林的軍隊的威脅性部署仍然使我們感到高興,因 為他準備放棄他在俄羅斯廣闊上地上調動軍隊的極有利條件,而把紅軍集中在我們能夠迅速予以粉碎性打擊的兩小塊土地之内。
當時斯大林不論在數量和裝備上都占優勢。
根據我們當時可靠情報,我們的進軍,可能要以一百五十個師團來對付二百個師團,三千二百輛坦克來對付一萬輛坦克,還有空軍力量對比不利于我們的地方,情況還不清楚。
因此,很明顯,我們的希望寄托在我們在訓練、指揮、戰士和裝備的優良素質上,以及出其不意的決定性的閃電式進攻。
芬蘭戰役以後,冒這樣的危險看來是合理的。
巴巴羅沙的戰略目的是在夏季對蘇維埃國家發動一次粉碎性的沉重打擊,使粉碎後的蘇聯成為一些非武裝的社會主義行省,自波蘭邊境到伏爾加,均由德國人駐防和統治。
伏爾加以東的原始土地,冰凍的西伯利亞荒涼地區,以及烏拉爾外的空曠森林,可以包圍起來有工夫再占領。
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從這些邊遠地區,現有的轟炸機都飛不到德國。
在作戰方面,我們希望同時發動三次巨大的閃電突擊,兩次在沼澤地帶以北,一次在其南,以突破西部邊境的縱深防禦,然後用幾個星期的時間,包圍并肅清已被打散的軍隊。
這樣,紅軍的大量主力幾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