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二回 唐門叛逆

關燈
都看不到。

     行人看到這名大漢,再看看布上的字,無不退得遠遠的。

     在他們看來,大漢不是個瘋子,就是個狂人。

     反正是老百姓惹不起的人。

     大漢走到客棧門口,将布幌朝地上一插,歎了一口氣,道:“現在的人命越來越賤了,連十兩都不值。

    ” 看來他的生意很不好。

     大漢在客棧的台階上坐下,從懷中掏出一隻燒雞腿,有滋有味地啃起來。

     這隻燒雞腿想必是他最後的食物,他吃得很慢,一塊雞皮也要嚼半天。

     寶寶細細地打量着大漢,不由呆了,雖然大漢塵垢滿面,寶寶還是認出來,這名大漢正是殷大野。

     他就是“快刀”馬泰的師父,陰離魂的“對頭”殷大野。

     寶寶知道殷大野不是殺手,更不是瘋子,那他為何這般舉止? 從客棧中走出了一個人,臉上露出頗為厭煩的神色。

     因為殷大野堵住了門,而且還太招搖,或許會破壞誘殺唐諒的計劃。

     寶寶一看到有人出來,就明白了殷大野的目的。

     殷大野或許不知從何處知道唐諒有危險,他到這裡,也和寶寶的目的一樣,是為唐諒報信的。

     那人走了出來,看着布幌上的字,冷冷地道:“你會殺人?” 殷大野低頭啃雞,聽見說話,抹了抹嘴,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擡頭看着那人,指着自己的鼻尖,笑道:“你是在和我說話?” 那人道:“難道我是在自言自語嗎?” 殷大野喃喃地說:“這倒很難說,這年頭有毛病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 那人怒道:“你在說什麼?” 殷大野笑道:“我在說什麼?我在自言自語啊!對了,這位仁兄剛才好象問我會不會殺人?” 那人道:“不錯。

    ” 殷大野闆起了臉,道:“難道你沒有看到字嗎?不會殺人,我怎敢做這種生意?” 那人道:“你殺人隻要十兩?” 殷大野道:“老幼無欺。

    ” 那人道:“不管任何人都隻要十兩?” 殷大野道:“不分貴賤。

    ” 那人掏出一錠銀子,不多不少,正好十兩,扔在殷大野面前。

     殷大野忙不疊地收起了銀子,站了起來,道:“你想殺誰?” “他!”那人手一指,指的竟是坐在牆角的秦寶寶。

     寶寶也吃了一驚,定下心神,看殷大野如何做。

     要是殷大野真的來殺自己怎麼辦? 是逃,還是暴露身份? 而這兩種方法顯然都不好,看來店中的人已經有所覺察了,所以用了一個一石二鳥之計。

     殷大野目露兇光,一步一步向秦寶寶走了過來。

     寶寶心中大罵:“臭殷大野,到現在還認不出我來。

    ” 正尋思良策,殷大野忽地回頭,道:“用什麼方法殺他好呢?” 那人道:“随便。

    ” 殷大野道:“你随便,我可不能随便,因為人是我殺的,殺人引起的麻煩也是由我一個人扛着。

    ” 那人怒道:“殺一個小叫花子,有什麼麻煩?” 殷大野道:“這就很難說了,這小叫花子或許是丐幫的人,丐幫可是武林第一大幫,誰也不敢得罪;還有一些富家的公子哥,錦衣玉食地過煩了,也喜歡扮花子體驗另一種樂趣,所以我有所顧忌。

    ” 那人冷冷地道:“看來你是想賴帳。

    ” 殷大野正色道:“做殺手最講的是信譽,既然得了銀子,人是一定要殺的。

    ” 那人道:“還不動手?” 殷大野道:“動手自然要動手,不過方法卻有講究,我必須做到一乾二淨,不讓任何人懷疑到我頭上才行。

    ” 那人道:“不錯!那你準備用什麼方法?” “暗器。

    ”殷大野笑道:“并且一定要用唐門暗器。

    ” 那人大驚,兩隻眼睛幾乎睜成了核桃那麼大。

     殷大野道:“用唐門暗器殺人,便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别人都會認為是唐家人做的,天下敢和唐門作對的人可實在沒有,你認為這個方法怎麼樣?” 那人又驚又恐,道:“你是什麼人?究竟是什麼人?” 殷大野笑道:“殺手,隻要十兩銀子就可以殺人的殺手。

    ” 那人不信,死活也不信。

     他道:“你的暗器呢?你的唐門暗器呢?” 殷大野搖搖頭,歎道:“想不到你什麼都不懂,唐門暗器是用來殺人的,并不是給人看的。

    ” “你真的有唐門暗器?”這句話不是那人說的,而是一個青衣人。

     青衣人站在檐下,誰也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來的。

     他站在那裡,好象已經站了很久。

     殷大野回頭看着這個人,笑了。

     因為青衣人正是唐諒。

     四川唐家最傑出的新一代高手,唐諒。

     殷大野笑道:“既然唐家人來了,我的生意自然做不下去了。

    ” 可是他并沒有走的意思,他的身體正好堵住了門口。

     唐諒顯然也認出了殷大野,但卻好象并不理解殷大野古怪的眼神。

     那個人早已退了進去,看到唐諒,他比看到鬼還要害怕。

     唐諒走了過來,殷大野笑道:“你是不是想進去喝一杯?我勸你不要進去,裡面有很多狗,會咬人的狗。

    ” 唐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