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三
關燈
小
中
大
母親住了十多天院,在大女兒要回去前,堅持要出院回家。
康權知道母親的病住院也隻是一種形式,最後拿了主意,給母親辦了出院手續,并麻煩遊昆開車來,把母親接了回去。
那天傍晚,康權連采購帶做飯忙在父母家的廚房裡,陶玉下班後早早過來了,一直力所能及地幫忙,隻是很少說話。
康梅和妹夫領了外甥來得較晚,提了些熟肉和水果煙酒。
康炳已經在學校上班了,回來的也晚。
等到上燈時分,家裡一下子濟濟一堂,夾雜着炖羊肉和炒菜的香味,鬧轟轟如過節一樣。
按大姐的意思,康炳打電話給離異的妻子,想讓呂娥領了兒子也回來,結果遭拒了。
大姐接了電話,又婆婆媽媽的一通,也沒能請動這個昔日的一家人。
母親聽見就生氣了,罵呂娥不是個東西,不識擡舉。
康權忙過來拿話岔開了家人的焦點,他怕這一樁不愉快的事情,引發老人糊塗不明而又蠻橫的毛病,壞了全家人這難得的一聚。
康炳倒有點受不了,罵罵咧咧,說要過去尋事,要把兒子接回來,被康權叫出去訓了一通,才歸于安然。
月亮從天邊湧動的一堆亂雲中亮了出來,星星在天空中次遞出現,康家的院燈亮着,窗戶開着,室内的大屋地當中,全家人團圓而坐在一張圓桌前,擁擠中透着一份歡樂。
老父親看着又一次曆險而過的老伴,看着膝下的兒女媳婦,忍不住淚水漣漣,啜泣起來。
大姐忙忙勸解,還拿了毛巾替父親擦拭。
康權卻默默地不發一言。
他太理解父親的哭了,那是一個老人辛酸與苦難與高興共同淬出的生命之悲。
康梅不懂事,嗆了一句說:“爸,你是咋了,我真不懂你們,好端端的流甚眼淚呢!”父親說:“我不是哭,我是高興。
”妹夫拿眼瞪了一眼康梅,開了一瓶帶來的酒,給老嶽父和康權、康炳都斟上了說:“咱們讓爸和媽先動筷子,開吃吧,我都餓了。
”大姐附和說:“對,對,全家人幾年沒這麼聚了,爸是高興,我也高興的想哭呢。
你們不高興嗎!”康權給父母一人舉了一小塊羊肉說:“就是,秋涼了,羊肉要趁熱吃才行。
有話,咱們飯後再倒啦吧。
”老母親是最後坐在桌前的,表現正常地發号司令說:“管那麼多幹甚,都吃。
”說着率先動起了筷子。
飯後,康權的女兒囡囡嚷嚷要回家寫作業,由陶玉領着先回去了。
妹夫接了個電話,興沖沖說自己有個朋友從外地來了,剛下火車,他要去接一下站。
院裡一時就剩下了康家的父母和兄妹,很融洽地說着話。
這真是多年未有過的一次類似兒時的情景圖了,父母雙親感覺到了,康權也感覺到了,隻是誰也沒有說破這種難得的美好的相聚。
老父親剛才也喝了兩杯酒,突然說:“你媽這回住院,你們兄妹幾個都盡力了。
今天全家人難得一聚,我有點話想跟你們說一下。
”兄妹四個頓時都止了閑話,聳耳聽着。
父親說:“人一輩子說話間就老了,老了就成了累贅。
這是沒辦法的事。
也是你們四個人共同的事。
養兒防老,我們早年把自己的老人的責任盡到了,現在也該輪到你們了。
”康權聽了,心頭泛起一絲苦味。
接下來,父親提說了要大女兒常回來走走,說自己也不知道還能活多長時間;又要康炳吃一塹長一智,最好跟呂娥複了婚,好好的過日子才是正道;還批評康梅說她從小散漫,心大,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要她多孝敬人家的婆婆公公,當然了,也要常回來幫一幫家裡的忙,不能啥心都不操。
說到康權時,要他不能因為家裡的影響,把工作給人家落下了,把自己的家也不管不顧,說那是不對的。
又說周末必須回來的教條,那是你媽磨人呢,以後得慢慢往過改。
母親早早睡了,父親才有這樣一番家事訓話出口。
這也是老人積累了多日的一堆心事,其中主要暗示和強調的是,要自己的幾個兒女都來分擔母親的拖累,不能隻靠康權一個人來撐持。
康梅對此不以為然,說母親的病一犯起來誰也不認,就認大哥,這是自己沒辦法的事。
康炳倒乖,結合老爸的話語,聯想起自己剛剛闖出的兩檔子禍事,暗暗還立了心志,要好好的活人,先幫着大哥把為自己借下的錢還上了。
大姐讓人意外的哭了,說了自家一大堆更讓人為難的瑣事和困難。
夜裡,在回家的路上,康權的腦子塞滿了家人們一晚上絮叨的内容,心裡很不是滋味,懷疑地思想着父母和兄妹一個個的生活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哪來的這麼多困難?普天下又有多少人家,也如自家一樣困苦多難?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社會的責任,還是個人的命運?或者說是自己家人的無能?最後這一點又讓他聯想到了自己,不由自主的痛苦起來。
這是一堆亂麻一樣的思考,康權知道這跟自己努力想認真生活有關系,可認真不是錯
康權知道母親的病住院也隻是一種形式,最後拿了主意,給母親辦了出院手續,并麻煩遊昆開車來,把母親接了回去。
那天傍晚,康權連采購帶做飯忙在父母家的廚房裡,陶玉下班後早早過來了,一直力所能及地幫忙,隻是很少說話。
康梅和妹夫領了外甥來得較晚,提了些熟肉和水果煙酒。
康炳已經在學校上班了,回來的也晚。
等到上燈時分,家裡一下子濟濟一堂,夾雜着炖羊肉和炒菜的香味,鬧轟轟如過節一樣。
按大姐的意思,康炳打電話給離異的妻子,想讓呂娥領了兒子也回來,結果遭拒了。
大姐接了電話,又婆婆媽媽的一通,也沒能請動這個昔日的一家人。
母親聽見就生氣了,罵呂娥不是個東西,不識擡舉。
康權忙過來拿話岔開了家人的焦點,他怕這一樁不愉快的事情,引發老人糊塗不明而又蠻橫的毛病,壞了全家人這難得的一聚。
康炳倒有點受不了,罵罵咧咧,說要過去尋事,要把兒子接回來,被康權叫出去訓了一通,才歸于安然。
月亮從天邊湧動的一堆亂雲中亮了出來,星星在天空中次遞出現,康家的院燈亮着,窗戶開着,室内的大屋地當中,全家人團圓而坐在一張圓桌前,擁擠中透着一份歡樂。
老父親看着又一次曆險而過的老伴,看着膝下的兒女媳婦,忍不住淚水漣漣,啜泣起來。
大姐忙忙勸解,還拿了毛巾替父親擦拭。
康權卻默默地不發一言。
他太理解父親的哭了,那是一個老人辛酸與苦難與高興共同淬出的生命之悲。
康梅不懂事,嗆了一句說:“爸,你是咋了,我真不懂你們,好端端的流甚眼淚呢!”父親說:“我不是哭,我是高興。
”妹夫拿眼瞪了一眼康梅,開了一瓶帶來的酒,給老嶽父和康權、康炳都斟上了說:“咱們讓爸和媽先動筷子,開吃吧,我都餓了。
”大姐附和說:“對,對,全家人幾年沒這麼聚了,爸是高興,我也高興的想哭呢。
你們不高興嗎!”康權給父母一人舉了一小塊羊肉說:“就是,秋涼了,羊肉要趁熱吃才行。
有話,咱們飯後再倒啦吧。
”老母親是最後坐在桌前的,表現正常地發号司令說:“管那麼多幹甚,都吃。
”說着率先動起了筷子。
飯後,康權的女兒囡囡嚷嚷要回家寫作業,由陶玉領着先回去了。
妹夫接了個電話,興沖沖說自己有個朋友從外地來了,剛下火車,他要去接一下站。
院裡一時就剩下了康家的父母和兄妹,很融洽地說着話。
這真是多年未有過的一次類似兒時的情景圖了,父母雙親感覺到了,康權也感覺到了,隻是誰也沒有說破這種難得的美好的相聚。
老父親剛才也喝了兩杯酒,突然說:“你媽這回住院,你們兄妹幾個都盡力了。
今天全家人難得一聚,我有點話想跟你們說一下。
”兄妹四個頓時都止了閑話,聳耳聽着。
父親說:“人一輩子說話間就老了,老了就成了累贅。
這是沒辦法的事。
也是你們四個人共同的事。
養兒防老,我們早年把自己的老人的責任盡到了,現在也該輪到你們了。
”康權聽了,心頭泛起一絲苦味。
接下來,父親提說了要大女兒常回來走走,說自己也不知道還能活多長時間;又要康炳吃一塹長一智,最好跟呂娥複了婚,好好的過日子才是正道;還批評康梅說她從小散漫,心大,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要她多孝敬人家的婆婆公公,當然了,也要常回來幫一幫家裡的忙,不能啥心都不操。
說到康權時,要他不能因為家裡的影響,把工作給人家落下了,把自己的家也不管不顧,說那是不對的。
又說周末必須回來的教條,那是你媽磨人呢,以後得慢慢往過改。
母親早早睡了,父親才有這樣一番家事訓話出口。
這也是老人積累了多日的一堆心事,其中主要暗示和強調的是,要自己的幾個兒女都來分擔母親的拖累,不能隻靠康權一個人來撐持。
康梅對此不以為然,說母親的病一犯起來誰也不認,就認大哥,這是自己沒辦法的事。
康炳倒乖,結合老爸的話語,聯想起自己剛剛闖出的兩檔子禍事,暗暗還立了心志,要好好的活人,先幫着大哥把為自己借下的錢還上了。
大姐讓人意外的哭了,說了自家一大堆更讓人為難的瑣事和困難。
夜裡,在回家的路上,康權的腦子塞滿了家人們一晚上絮叨的内容,心裡很不是滋味,懷疑地思想着父母和兄妹一個個的生活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哪來的這麼多困難?普天下又有多少人家,也如自家一樣困苦多難?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社會的責任,還是個人的命運?或者說是自己家人的無能?最後這一點又讓他聯想到了自己,不由自主的痛苦起來。
這是一堆亂麻一樣的思考,康權知道這跟自己努力想認真生活有關系,可認真不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