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典論卷之三

關燈
加賀實性禅院釋道費無隐着 道教第十一 老子之所教虛無者何。

    居曰。

    以夫太極未分。

    溟漭是一。

    陰陽已剖萬物競作焉者。

    以比乎人心之始寂然不動。

    仁義一出群有并産焉也。

    蓋謂。

    仁義??醇。

    散樸而餘食贅行者也。

    不若使天下之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然後甘暝虛無因循之道也。

    故曰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

    夫惟不居。

    是以不去。

    五千言之文縱橫巧說。

    大抵率不外此緻也。

    蓋姫氏中葉其德不類。

    諸侯戰伐不以所。

    上下皆去本趨末。

    是故老子憤之。

    将以奮撝反于上古之樸也。

    善哉乎子長言之乎。

    曰。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

    動合無形贍足萬物。

    其為術也。

    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

    撮明法之要與時遷移。

    應物變化。

    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指約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然而其書專稱太古無事。

    且也間有太過之言。

    故拘儒皆瞲然異之。

    以為。

    與孔門違由河漢也。

    殊不知。

    古聖人之語類是者往往有焉。

    舜典曰。

    自卑也尚矣。

    禹谟曰。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争功。

    說命曰。

    有其善喪厥善。

    矜其能喪厥功。

    檀弓曰。

    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

    夏後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

    殷人作誓而民始畔。

    周人作會而民始疑。

    樂記曰。

    大飨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

    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

    至于孟轲亦謂。

    養心莫善于寡欲。

    其為人也寡欲。

    雖有不存焉者寡矣。

    其為人也多欲。

    雖有存焉者寡矣。

    如是之言不壹而足。

    是皆非明于道德之旨者而何。

    宜矣哉。

    漢文帝張良曹參之俦。

    讀其書。

    喜其道。

    由享嘉肴酌清酤也。

    至其布慈德而永炎德。

    居逍遙而師王者。

    守法令而治相府。

    則名聲揄揚以與日月并懸者也。

    然及至李唐有韓愈者。

    其妒娟面目腼于陳編。

    曰。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

    其見者小也。

    又曰。

    老子所謂道德雲者。

    去仁與義言之也。

    一人之私言也。

    甚矣愈之戆也。

    夫去仁義而後有之者。

    非道德之謂也。

    邪說暴行已。

    且夫道德本也。

    仁義末也。

    夫有其本者必有其末。

    萬物皆然。

    道德為甚也。

    是以孔子問禮于老聃。

    老聃謂孔子曰。

    吾不能富貴。

    竊仁人之号。

    其既自許以仁人之号。

    則甯弗有仁之道邪。

    若有仁之道則甯弗有義哉。

    是故禮運曰。

    人情者聖王之田也。

    修禮以耕之。

    陳義以種之。

    講學以耨之。

    本仁以聚之。

    播樂以安之。

    若俾老聃無仁義禮亦無禮如無孔子惡乎适而問之。

    故知。

    其言之所以或非毀太過者。

    亦乃當時憤世之假仁義之名以為不善者也已。

    此所謂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

    是為得者也。

    案孔子嘗于管仲子産臧文仲皆有褒貶。

    而獨于老子唯褒而毋貶。

    如論語曰。

    竊比于我老彭。

    禮記數稱。

    吾聞諸老聃。

    至如其從助葬于巷黨。

    及謂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

    今以三年之喪從其利者吾弗知也。

    特足見老子之嚴乎禮義而孔子祖述之者矣。

    然駁老子之言。

    孫卿始也濫焉。

    後代儒者相效為風。

    而愈輩溢尤。

    其喋喋躗言弗顧遺臭乎千載。

    譬若惡與人而懷珠沉淵者惛惛不遑惜己死也。

    豈不哀哉。

    又近者茂卿等不辨菽麥。

    肆其言曰。

    數車無車。

    而有車之名。

    古之道也。

    非聃言之失也。

    道可道非常道。

    聃言之失也。

    夫自聖人而有道之名。

    聃豈非耶。

    祗其知弗及聖人。

    教之無術也。

    務求喻之不俟乎生。

    乃舍物而言其名。

    言之雖巧乎孰與目睹。

    且也徒名無物。

    空言狀之故。

    其言愈繁愈舛。

    言之者以臆。

    聽之者以臆。

    曼衍自恣莫有底止。

    徒玩其華弗食其實。

    君子謂。

    物氏其無後乎。

    縱脫無行而非古聖人取禍之道。

    不無後何待。

    蓋彼固執六經章句以為教術焉。

    而推擠老子履道躬德虛霩清靜者。

    以屬無物徒名。

    所以老子上下篇文靡聞而不仇仇矣。

    夫緻數車無車。

    而有車之功。

    其長輸遠逝殷辚不休也。

    故曰。

    三十輻共一毂。

    當其無有車之用。

    謂道可道非常道則明矣。

    是其有不道之道而常存焉。

    亭之毒之不可掩也。

    故曰。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且以車事喻人道。

    一往中而二往不中矣。

    何者夫天下之車縱數其輪輿轅軸則無車實。

    天下之人殺詩書禮樂。

    而未可使無其心也。

    若有心則有知。

    有知則有道。

    道以成德。

    德以利人。

    其利人者奈何。

    謂為無物徒名焉。

    茂卿膚受淺識。

    不分世之有情無情者。

    妄意為說。

    惡能得合玄妙之道者哉。

    億亦凡天下古今不伐其能。

    而飲其德之人虛無之道乎。

    斯之弗能辟也。

    上則钜公列侯卿士大夫歸于虛無以富而不驕。

    貴而不舒。

    下則農夫工商早隸牧圉。

    歸于虛無以讓畔相謝。

    分财寡欲。

    假令儒者在陋巷。

    隐草澤。

    衣敝缊袍不食污君之祿者。

    亦攜虛無胡憯然高尚其德焉。

    如此則虛無實人主之操柄衆賢之窟宅。

    其庸可辟乎。

    禮之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者。

    是虛無也感于物動性之欲也者。

    是不養虛無之愆也。

    物至知知。

    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于内。

    知誘于外不能反躬。

    天理滅矣者。

    是失虛無也。

    其然二教之所言未嘗不同歸。

    聖人于是陳六經之臬。

    以旦暮教訓。

    治其悖逆詐僞淫泆作亂雲者。

    其無甯事之破?而後治者貴。

    而不俟治而治者賤乎。

    茂卿不知慮此。

    狡焉誇诩六經。

    而呵吓虛無者。

    譬若世愚醫以藥賣無病之人。

    高呼于市言而盍病諸。

    可大笑焉。

    又複毋為之道固愈于有為也。

    學者不可不審焉。

    夫蒙瞍目不辨晝夜。

    然而見暗昏。

    覺冷淡。

    搏琴。

    撫弦。

    奏曲。

    賦詩。

    法度不亂者何也。

    精爽不賴于外也。

    ?脂火宵行人。

    照暗不轶十數步。

    而處暗中人能視彼所照族旗車乘厮徒負養之類。

    而及數裡者何也。

    暗庸于明也。

    陰陽無形而能煦妪覆育萬物。

    萬物竭以陰陽為父母者何也。

    無形以本乎有形也。

    巨??之波恬浪靜。

    能受萬斛之舶轉漕不絕。

    方其飓風暴簸鼓動洪濤也。

    泭桴漁鹽辍産而歸者何也。

    動不若靜也。

    如是之類。

    毋為之道固愈于有為者。

    不可億逞焉。

    然茂卿視其所見。

    而不視其所不見。

    是以妄斥微言為失為臆。

    此非老子之失。

    茂卿之失已。

    夫失者之患固以不失。

    為失。

    失莫大焉。

    餘惟古聖人之于古聖人也。

    亦其道之有形埒者。

    易得而知。

    其道之亡形埒者。

    難得而知也。

    夫老子謂孔子曰。

    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

    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

    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遊。

    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

    遊者可以為綸。

    飛者可以為矰。

    至于龍吾不能知。

    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

    其猶龍邪。

    然則老子道德之颉頑乎。

    當時聖人既已莫之。

    後儒睚眦其何有焉。

    然今茂卿貴目賤耳。

    壹台鳥獸之可狎睹。

    而不聞有神龍不測者。

    故反于孔子之所贊美妄加刺譏。

    其毋乃竟日諓諓刺譏老子之為刺譏孔子乎。

    刺譏孔子不知孔子也。

    不知孔子焉為孔子之徒哉。

    按茲道之深微難知者。

    不獨老子若此。

    于孔子亦有之。

    子貢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後世旬奉倩曰。

    然則六籍雖存固聖人之秕糠。

    茂卿已不知孔子。

    宜其老諸越越多業。

    以為聖人之道六經之文斯已矣。

    夫六經之為文溥矣。

    今若謂敩其徒以殚。

    窮詩書達禮樂。

    然後以俟其生。

    然後以施行之。

    則日暮途遠。

    而于子開之仕可矣。

    于曾闵之孝不可矣。

    且茂卿獨不觀乎。

    春秋戰國之時。

    列國君臣誰弗誦先王詩書。

    然猶力政相并捭阖揣摩之徒。

    如彼其紛也。

    厥後王莽之學慕從古官。

    曹操之才雄于一世。

    然猶篡弑毋忌憚。

    如彼其極也。

    其他商鞅李斯苛察繳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