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七(涅槃義玄第三下)
關燈
小
中
大
凡夫雲雲此是别釋。
與今釋異也。
花玄第六亦明二種不愚法也)玄雲。
夫大經不愚于法者。
是利根人非是鈍根能爾也(文)花玄第六有此釋又同第五卷出五有說中第三有說雲。
此據利根懸悟之人聞三即領一(雲雲)(此一釋與今文章同也)又花玄第五卷舉多異釋雲中有人言。
三乘人初信大乘故名為初業。
此解無妨(雲雲)。
(淨影釋總以二乘所行名為初業。
為大乘方便故也。
取意。
與初信大乘名為初業釋同欤) 問。
付三修八倒義且我無我義如何釋耶。
答。
玄義雲。
我者性實。
無我者不自在(文)問。
以不自在為無我者。
以自在可為我義。
若以性實為我義者。
虛妄可為無我。
夫我無我是相對義。
何不如是雲耶。
答。
互顯其義欤。
問。
付三修八倒義且具足言時有四修八修(雲雲)爾者經中但明三修六修者。
于四修八倒有所除欤。
答。
除淨不淨也。
問。
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也。
故相對辨之。
具足可有四修八修。
何除淨不淨一對耶。
答。
玄雲。
三修者。
一常無常。
二者苦樂。
三我無我○然此三種相對合辨名為三修。
離說即是六修。
若具足而言。
應是四修。
離即八修。
謂淨不淨。
所以除淨不淨但明三修六修者。
不淨觀是遠方便。
因中除不淨觀故。
果中除淨觀。
若對治八倒應辨八修。
因中苦·無常·無我·不淨。
果上取常·樂·我淨故八修(文)(果上者佛果之上也。
因中者因位已還也。
若因中佛性上有常等義者。
乃可屬累義欤)。
問。
果上四倒正迷佛果常樂傍迷生死無常苦(雲雲)爾解常之解兼可解無常耶。
答。
玄雲。
解常之解不解無常(雲雲)問。
計佛無常者。
非但不識其常之道理。
亦即不識無常所在。
故以可在生死之無常義安在常住果德之上也。
以解心準之。
若能解佛果之常住者。
生死全異佛果定是無常。
其理自然顯。
例如知唯有五陰即解更無有我之道理耶(如餘處雲。
若解法空必帶生空也)。
答。
玄雲。
惑性浮漫得言一惑兩迷。
解性不漫解。
無常解不解常。
解常之解不解無常(文)。
問。
惑性滞礙故可留一事上。
解性通利可兼及傍義。
而何如此雲耶。
答。
委言之可有例不例之義。
然今釋意者。
惑性浮漫為障旁旁也。
解者正對境分明也。
故唯論當分之行相明了耳。
若論其功能傍觀之道理者。
何妨解常兼解無常耶。
問。
前倒有四倒後倒亦有四倒。
爾者後倒是見惑所攝可雲耶。
答。
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
若學人起八倒者。
是修道煩惱(等文)故知。
非必見谛煩惱也。
問。
且付見谛煩惱有疑。
于生死法計常樂我淨。
此颠倒是見谛所斷三見也。
于佛果計無常等者。
見谛所斷煩惱中為是何見所攝耶。
故知但是無記邪智界外煩惱所攝也。
故颠倒品疏引成實師前後八倒。
皆是見惑也。
更舉一說後。
四倒屬無明雲義評雲。
此解應詣(雲雲)取舍顯文。
其義既決。
今何八倒俱見谛煩惱耶。
答。
玄具文雲。
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
若學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煩惱。
若羅漢起八倒者是界外煩惱(文)中論疏雲。
成實師雲。
前後八倒皆是見惑非思惟惑(乃至)常謂無常皆是有而言無屬邪見攝。
複有說者。
後四倒屬無明攝。
所以然者。
二乘之人斷見思惑竟猶起後四倒。
故知屬無明所攝。
此解應詣(文)論疏取無學猶起義雲屬無明也。
今亦有其義。
但八倒共見惑者。
且約凡夫所見論之也。
問。
于生死法起義颠倒耶。
答。
于生死計有常樂我淨(文)問。
于生死計常無常者。
皆是颠倒之見也。
何唯雲起四倒耶。
故論文雲(颠倒品)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颠倒。
長行釋雲。
若着無常言是無常不名為颠倒者。
諸法性空中無無常。
無常無故誰為非颠倒。
爾三亦如是(文)今何違論現文雲于生死起四倒不雲八倒耶。
答。
今據涅槃經意明三修八倒義。
且生死涅槃相對明前倒後倒。
各有四種耳。
是約别颠倒也。
今凡有所得八行皆颠倒雲意也。
謂是通颠倒也。
故論疏雲。
此品中非但破八倒亦破外人八行。
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
乃至四句悉是倒。
則是破通倒正破四倒等。
此是破别倒。
若準此義。
于佛果上執常等。
亦是通颠倒攝也。
問。
于佛果上可起常等四倒耶。
答。
玄雲。
比丘佛果上更起苦無常無我不淨更起後四倒(雲雲)常等四倒但于生死起之也。
問。
于佛果何但起無常等四倒不起常樂等四倒耶。
夫常無常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
若于佛果起決定執計常等者。
豈非颠倒耶。
依之中論疏雲(颠倒品)雖無人我執有涅槃即是法我故有我倒(雲雲)又雲。
亦破外人八行。
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
乃至四句悉是倒(雲雲)既破八行。
故知涅槃常樂等亦是所破颠倒也
與今釋異也。
花玄第六亦明二種不愚法也)玄雲。
夫大經不愚于法者。
是利根人非是鈍根能爾也(文)花玄第六有此釋又同第五卷出五有說中第三有說雲。
此據利根懸悟之人聞三即領一(雲雲)(此一釋與今文章同也)又花玄第五卷舉多異釋雲中有人言。
三乘人初信大乘故名為初業。
此解無妨(雲雲)。
(淨影釋總以二乘所行名為初業。
為大乘方便故也。
取意。
與初信大乘名為初業釋同欤) 問。
付三修八倒義且我無我義如何釋耶。
答。
玄義雲。
我者性實。
無我者不自在(文)問。
以不自在為無我者。
以自在可為我義。
若以性實為我義者。
虛妄可為無我。
夫我無我是相對義。
何不如是雲耶。
答。
互顯其義欤。
問。
付三修八倒義且具足言時有四修八修(雲雲)爾者經中但明三修六修者。
于四修八倒有所除欤。
答。
除淨不淨也。
問。
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也。
故相對辨之。
具足可有四修八修。
何除淨不淨一對耶。
答。
玄雲。
三修者。
一常無常。
二者苦樂。
三我無我○然此三種相對合辨名為三修。
離說即是六修。
若具足而言。
應是四修。
離即八修。
謂淨不淨。
所以除淨不淨但明三修六修者。
不淨觀是遠方便。
因中除不淨觀故。
果中除淨觀。
若對治八倒應辨八修。
因中苦·無常·無我·不淨。
果上取常·樂·我淨故八修(文)(果上者佛果之上也。
因中者因位已還也。
若因中佛性上有常等義者。
乃可屬累義欤)。
問。
果上四倒正迷佛果常樂傍迷生死無常苦(雲雲)爾解常之解兼可解無常耶。
答。
玄雲。
解常之解不解無常(雲雲)問。
計佛無常者。
非但不識其常之道理。
亦即不識無常所在。
故以可在生死之無常義安在常住果德之上也。
以解心準之。
若能解佛果之常住者。
生死全異佛果定是無常。
其理自然顯。
例如知唯有五陰即解更無有我之道理耶(如餘處雲。
若解法空必帶生空也)。
答。
玄雲。
惑性浮漫得言一惑兩迷。
解性不漫解。
無常解不解常。
解常之解不解無常(文)。
問。
惑性滞礙故可留一事上。
解性通利可兼及傍義。
而何如此雲耶。
答。
委言之可有例不例之義。
然今釋意者。
惑性浮漫為障旁旁也。
解者正對境分明也。
故唯論當分之行相明了耳。
若論其功能傍觀之道理者。
何妨解常兼解無常耶。
問。
前倒有四倒後倒亦有四倒。
爾者後倒是見惑所攝可雲耶。
答。
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
若學人起八倒者。
是修道煩惱(等文)故知。
非必見谛煩惱也。
問。
且付見谛煩惱有疑。
于生死法計常樂我淨。
此颠倒是見谛所斷三見也。
于佛果計無常等者。
見谛所斷煩惱中為是何見所攝耶。
故知但是無記邪智界外煩惱所攝也。
故颠倒品疏引成實師前後八倒。
皆是見惑也。
更舉一說後。
四倒屬無明雲義評雲。
此解應詣(雲雲)取舍顯文。
其義既決。
今何八倒俱見谛煩惱耶。
答。
玄具文雲。
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
若學人起八倒者是修道煩惱。
若羅漢起八倒者是界外煩惱(文)中論疏雲。
成實師雲。
前後八倒皆是見惑非思惟惑(乃至)常謂無常皆是有而言無屬邪見攝。
複有說者。
後四倒屬無明攝。
所以然者。
二乘之人斷見思惑竟猶起後四倒。
故知屬無明所攝。
此解應詣(文)論疏取無學猶起義雲屬無明也。
今亦有其義。
但八倒共見惑者。
且約凡夫所見論之也。
問。
于生死法起義颠倒耶。
答。
于生死計有常樂我淨(文)問。
于生死計常無常者。
皆是颠倒之見也。
何唯雲起四倒耶。
故論文雲(颠倒品)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颠倒。
長行釋雲。
若着無常言是無常不名為颠倒者。
諸法性空中無無常。
無常無故誰為非颠倒。
爾三亦如是(文)今何違論現文雲于生死起四倒不雲八倒耶。
答。
今據涅槃經意明三修八倒義。
且生死涅槃相對明前倒後倒。
各有四種耳。
是約别颠倒也。
今凡有所得八行皆颠倒雲意也。
謂是通颠倒也。
故論疏雲。
此品中非但破八倒亦破外人八行。
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
乃至四句悉是倒。
則是破通倒正破四倒等。
此是破别倒。
若準此義。
于佛果上執常等。
亦是通颠倒攝也。
問。
于佛果上可起常等四倒耶。
答。
玄雲。
比丘佛果上更起苦無常無我不淨更起後四倒(雲雲)常等四倒但于生死起之也。
問。
于佛果何但起無常等四倒不起常樂等四倒耶。
夫常無常俱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
若于佛果起決定執計常等者。
豈非颠倒耶。
依之中論疏雲(颠倒品)雖無人我執有涅槃即是法我故有我倒(雲雲)又雲。
亦破外人八行。
故知計生死常無常皆是倒。
乃至四句悉是倒(雲雲)既破八行。
故知涅槃常樂等亦是所破颠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