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問答第一(二谛義上玄第一上)

關燈


    謂色與空異○為對治此散動。

    故經言無色。

    異空故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釋曰。

    若提分别性說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此分别色永無所有○不如依他性。

    于真實性爾不可說一(雲雲)準依此文依他真實之二谛不可說一也。

    其言色即是空者。

    但是分别性之空也。

    此當法相宗。

    遍計所執體用都無之義也。

     問。

    今迷情于谛者。

    二谛各别也。

    約因緣教體明相即。

    乃違攝論文欤。

    答。

    于相即可有二義欤。

    一破性中雲。

    相即二因緣。

    無礙之相即也。

    攝論且申破性中雲相即欤(未決)。

     問。

    以何文證二谛是教門乎。

    答。

    玄雲。

    文處甚多。

    舉一經一論。

    一論佛依二谛。

    說法故二谛為教。

    大品雲。

    菩薩住二谛中為衆生說法(文)問。

    且付論文。

    不可以此文。

    證二谛教門義。

    其所以者。

    依二谛之二谛。

    是于之二谛也。

    說法者。

    又不可二谛。

    何以此文為證乎。

     答。

    玄雲能依是教谛。

    所依是于谛(文)今取能依。

    為教二谛之證文也。

    既依二谛說法。

    即說二谛法也。

    故之教二谛也。

    三卷章中。

    雲二于谛名亦是為衆生。

    故說為衆生。

    說有于取。

    是世谛為衆生。

    說空于聖人。

    是真谛為衆生。

    說空有是二于谛故。

    二于谛故。

    二于谛亦是教也(雲雲)又雲。

    于兩情名于二谛以為衆生。

    說此二于即是教谛。

    更無于有二但約義判何者。

    于谛則是所教谛則能能所判于教二谛也(文)。

     問。

    如所釋者隻是于二谛而已。

    何别有教二谛欤。

    答。

    但對他師。

    二谛是天然理雲義。

    今為顯非理有二雲谛隻是教門也。

    意雲。

    為顯不二理以二谛為教耳。

    雖有于二谛。

    然望理今專論教二谛雲也。

     問。

    佛未說有無教之前。

    為有教二谛。

    為當何欤。

    答(雲雲)問。

    兩方有疑。

    若未說之。

    前有者。

    玄雲。

    以說為教者佛不說即無教二谛也(文)準此文佛不說有無之教時。

    即無教二谛也。

    若言釋者。

    仁王般若經。

    說因緣本自有(雲雲)因緣世谛本來自有之也。

    世谛既本有也。

    況豈無因緣之真谛欤。

    因緣有無。

    是相待義也。

    若有一無一者。

    如何成因緣義欤。

     又玄雲。

    一切法常。

    是二于谛有無。

    亦恒是因緣有無(文)既是恒因緣有無也。

    何待佛說教。

    始有此二谛欤。

    答。

    因緣教谛本來恒有也。

    即是中道義也。

    諸佛菩薩恒住此二谛為衆生說。

    若未說時。

    即無言說教谛。

    唯有表理教谛也。

    玄雲。

    問。

    有無望佛菩薩。

    即是因緣有無。

    即是因緣境。

    雲何言是教。

    答。

    是因緣有無可兩。

    望之發智即境能開不有不無不二即是教也(文)此明境亦是教表不二理故也。

     淨名玄第六雲。

    雖是有無。

    而不有不無。

    如此有無能開不二即是教義。

    問。

    佛若不說恒有因緣。

    有無有無有無豈是教乎。

    答。

    非但取說義為教。

    經中明六塵皆是教。

    問。

    若爾境發何異。

    答。

    此因緣有無可兩。

    望論之發智。

    即境能開不有不無不二理即是教也。

    此據佛不說自有境教也。

    就說義明境教者。

    佛照有無有無名境。

    佛說有無有無是教(文)(此明教有二言說及表理義也)。

     今玄章次下問答雲。

    問。

    佛照有無有無名境。

    佛說有無有無是教門。

    他亦之照有無。

    有無是境。

    說有無有無亦是教。

    與今何異。

    答。

    他但得二于定性有無此有無不得開不有不無故不教也(雲雲)此問答就說義明教也。

    又依今玄章文者。

    表理即說義也。

    故即就表理教谛教門即之說有無耳。

     問。

    若爾佛未于世之前可無教谛乎。

    答。

    恒是因緣有無(雲雲)因緣有無者。

    即教谛之異名也。

    故恒有教谛也。

     問。

    既無說谛亦無智故可無。

    境何能表理乎。

     答。

    因緣有無義自本有之。

    能自表不二理也。

    又佛智常住也。

    常能照二不二耳(可見古人私記也)。

     問。

    今宗家明因緣有無。

    爾為是實說耶。

    答。

    玄因緣有無。

    此是方便說耳。

    (雲雲)問。

    因緣有無。

    即中道義也。

    此乃本有之性相。

    天然之真理也。

    何雲方便說乎。

    答。

    玄雲。

    問。

    他亦雲因緣有無。

    與今異。

    答。

    言因緣有無。

    是此方便說耳。

    聖為教化衆生故。

    說是有無叙此有無為教也。

    他明道理既是有無故今不同但取此一意為正答也。

    意雲。

    有無豈非定性。

    但是相待假說故雲方便耳。

    此礙他家之自性義明之也。

     問。

    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文)爾為著有者說有。

    為着空者說空可雲欤。

    答。

    玄雲。

    為著有者說空。

    為着空者說有(文)問。

    依二谛說二谛法者。

    以所依有無為于谛。

    以能依真俗為教谛。

    若為著有者反說空者。

    何得之能依所依欤。

    又經論但雲說法。

    不雲二谛法。

    何能得證教二谛欤。

    今引為證者。

    蓋由所依二谛相成能依發亦名二谛耳。

    若不取所依二谛之二谛者。

    能依教何為二谛欤。

    答。

    佛說有無教。

    本為令舍有無執着也。

    故玄雲。

    三者為拔見○攝嶺大師。

    對緣片病欲拔二見之根。

    令舍有無兩執故說有無能道不二理(雲雲)若為著有之者說有。

    為着空者說空者。

    非但不能拔彼見反增其執着。

    故今雲為著有者說空等也。

    問。

    今說因緣之有無。

    破定性之有無也。

    故雲有無非是畢竟不應住有無中有無為教(玄文也)故著有者。

    說因緣有為着空者可說因緣空也。

     答。

    玄雲。

    又佛法中五百論師。

    執有聞畢竟空。

    如刀傷心(雲雲)此則為執有者說空對治之雲也。

    但為執有者說因緣有可除其執之難者。

    亦非無其義。

    今且空有相對其義顯故。

    且舉一義也。

    又因緣有者。

    謂有非自有是無之有也。

    故為著有者。

    說因緣之有者。

    即為著有者說空之義也。

    為着空者說有。

    準此可知之故。

    玄下文雲。

    今明諸佛菩薩無所得空有因緣無礙○空是有空雖空而有。

    有是空有雖有是空(雲雲)(依列章問答如下也)。

     花玄第四雲。

    釋論雲。

    為著有衆生說為着空者說有。

    此說初門二谛也(文)。

     大論不共法中。

    雲複次有二種斷見。

    一無後世受罪福共樂者。

    為說有我從今世至後世受罪福果報。

    二者一切法皆空無著是邪見為見衆生故。

    說有一切法所謂有為無為法(雲雲)(以上不着我者。

    說有我相者。

    為破我故。

    說空無我也)。

     今案為破著有故說空者。

    依聖人空。

    為凡夫說之也。

     又此對緣假也。

    若随緣假者。

    為取說有為聖說空欤。

    問付教二谛。

    且以言教為真谛可雲欤。

    答(雲雲)問。

    兩方。

    若雲言教為真谛者。

    玄雲。

    不以言教為真谛(文)若雲不以言教為真谛者。

    既雲二谛俱說(雲雲)何雲無以言教為真谛欤。

    答。

    說真谛故。

    言真谛教說。

    俗谛故之俗谛教而所說之無教。

    能表真俗者。

    實是俗谛攝也。

    故中論雲。

    俗谛有言說。

    第一義谛無言說(雲雲)玄雲。

    不以言教為真谛。

    乃言說真說俗。

    故言真俗耳(文)然今案之真谛無生滅。

    言教生滅故。

    且雲不以言教為真谛耳。

    若以言教。

    從所說義者。

    即以說真谛之教相從名真谛也若以所說義。

    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