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元年

關燈
靈帝是個沒出息的皇帝。

    他今年二十二歲,最感不滿的事是皇帝所能支配的錢太少。

    文武百官曆來皆由皇帝任命。

    既然如此,那就一手收錢一手任官。

    這就是賣官構想的由來。

     後漢靈帝熹平七年(公元一七八年)三月,改元為光和。

     那年,曹操二十四歲,為頓丘縣令。

    頓丘縣是東郡十五城之一。

     據《後漢書》所載,東郡距洛陽約八百餘裡。

    漢時,一裡約四百多公尺,故相當于距首都約三百數十餘公裡。

    從幅員廣大的中國版圖來看,這算是很近的一段距離。

    而從東郡到曹操的故鄉沛國谯縣,其間距離也大約如此。

     自從兩年前被任命為頓丘縣令後,曹操便任性而為,經常前去洛陽,有時則幹脆返回故鄉谯縣。

     "随意離開任地,無妨嗎?" 堂弟夏侯惇對返回谯縣來家造訪的曹操說道。

     "沒關系。

    沒人理會這檔事。

    " 曹操答道。

     "你未免魯莽了!" "被你這個魯莽之人評為魯莽,倒也是一大快事。

    "曹操笑道。

     夏侯惇曾在盛怒之下殺了一個辱罵其師的人,當時他年僅十四,因而被稱為"烈氣之人"。

    今日從這個堂弟口中聽到"魯莽"之評,曹操隻能苦笑。

     "對了,我們的部曲操練得如何?可有松懈?"曹操問起。

    夏侯惇挺胸回答: "操練未曾松懈,不必擔心。

    " "部曲"一辭源自隊伍單位"營"、"部"、"曲"、"屯"等,系由"部"及"曲"組合而成,主要指武力集團。

    原本是指官兵或私兵,但在那個時代,大都指私兵。

     由于政局不靖,加上治安敗壞,所以地方豪族多擁有私人兵團。

    沛國谯縣的豪族以曹家及夏侯家為首,兩家又素有淵源,故而共同蓄養私兵。

    因此,曹操才會提起"我們的部曲"一事。

     "有元讓在,我并不擔心。

    " 曹操說道。

     曹、夏侯兩家之聯合部曲系交由夏侯惇負責訓練。

    元讓是夏侯惇的别名(字)。

    在禮儀上,避諱本名而以别名相稱。

     "孟德兄,"夏侯惇亦以别名稱呼曹操,"孟德兄在朝廷獲擢升,方能使我族的聲望威震天下。

    ""哈哈,責任重大呀!" "你是一族的棟梁,責任當然重大。

    與其偷暇返鄉遊玩,不如在洛陽多用心結交顯貴。

    ""久未返鄉,孰料竟要聽訓……不過,元讓,你要切記!較之洛陽顯貴,我們的部曲可靠得多了。

    不,應該說那才是世間惟一的倚靠。

    ""所以你這次是為了視察部曲而返鄉?" "正是!" "那麼就讓我為兄操練一下部曲吧!" "正如我所盼望。

    " "請!" 夏侯惇起身朝馬廄而去,曹操尾随其後。

     曹操之父曹嵩實乃出身夏侯家。

    夏侯惇之父與曹操之父為親兄弟。

    曹操之父是曹家養子。

    收異姓之子為養子并不稀奇,況且曹、夏侯兩家是世交。

     曹家自稱是漢高祖劉邦之宰相曹參的後裔。

    夏侯家則是高祖之太仆(牧場、馬廄、馬政之長官)夏侯嬰的子孫。

    然而,自後漢中期以後,兩家族皆漸趨沒落。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宦官。

     所謂宦官,是遭去勢而喪失男性機能的人,專供服侍後宮之用。

    皇帝的後宮不容一般男子進入。

    後漢第三任皇帝章帝于十九歲登基,三十三歲駕崩,之後的十任皇帝皆幼年繼位。

    十人之中,最年長者為十五歲登基的桓帝。

    殇帝在出生後百日便登基,翌年駕崩;沖帝在二歲登基,翌年駕崩。

    他們皆由皇太後臨朝攝政,而能接近宮中女性者惟有宦官。

     宦官于是逐漸接近權力核心而得勢。

    除了宦官以外,能跟太後談話的便隻有娘家人,亦即外戚,故而宦官與外戚遂成為權力角逐的競争者。

    最後勝利則往往由宦官取得。

    因為皇帝一易人,外戚便随之汰換,但宦官卻永遠不必更替。

     外戚中的窦氏、鄧氏、梁氏皆曾顯赫一時,但終歸沒落,甚至慘遭全族滅門。

    例如和帝便因不滿外戚專橫而借重宦官之力打倒窦氏。

    而在打倒外戚閻氏一族後,有功的十九名宦官皆受封為侯。

    普通的文武官僚鮮少封侯,但宦官卻反倒能輕易跻身貴族之列。

     在獨裁體制中,獨裁君主常會重用受信賴的心腹。

    君主對宦官的信任常勝過一般士大夫。

    這是因為宦官經常跟随左右,而且多是自幼即服侍皇帝者。

    士大夫皆有家族,須為家族做考量。

    宦官則不可能有子嗣,因此被認為能夠一心一意為君主設想。

     --當宦官可以出人頭地,并且能緻富。

     世人都這樣認為,而事實也是如此。

    若想要與朝廷或官衙打交道,惟一的方法便是通過宦官的穿針引線。

    上至求官覓職,下至販售物品,都必須借重宦官之力,而謝禮通常便是一筆重金。

     因此,自願去勢者有之,将自己的幼子去勢者亦有之。

     關于曹操的祖父為宦的原由,曹家及有親戚之誼的夏侯家皆絕口不提。

     祖父曹騰自幼為宦,六歲便入宮陪伴太子讀書,由此可知當宦官并非出于自願。

     顯然,那是因為曹家的家道中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犧牲了一名年少子弟。

    士大夫對于宦官是半帶嫉妒半帶鄙視。

    尤其是當十九名宦官成為列侯時,士大夫的憤慨更是達于極點。

     後漢王朝系由出身地方豪族的光武帝劉秀所建立,政權的基礎是地方豪族。

    他們終其一生都以能提高自身地位為奮鬥目标。

    相較之下,毫無門第可言的宦官卻輕易就能居于高位,甚至隻要經由宦官的從中介紹,就連粗鄙的暴發戶也能輕易謀得一官半職,也難怪會引起士大夫的不滿。

     曹家原本是地方豪族,但門下卻出了一個衆豪族所唾棄的宦官,實在是基于棄虛名而取實利的考量。

     窮途之下的孤注一擲果然押對了寶,曹騰所服侍的太子終于登基,即順帝也。

    曹騰被任命為食祿六百石的小黃門,累升至中常侍,最後晉升為宦官中最高位的"大長秋"(皇後侍從長)。

    雖然這隻是個二千石的官職,但油水卻多不勝數。

     陽嘉四年(公元一三五年),順帝準許宦官收養養子并世襲其爵。

    這是因為順帝全憑宦官之力而登基,所以特别對宦官示恩。

     身為曹家犧牲者的曹騰原已脫離了士大夫家庭,卻因此又能再度成為曹家人,而且還為家道中衰的曹家掙來了爵位。

    他被桓帝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