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魏武如騎庸(15)

關燈
他先看了陳群一眼,然後說:“從前陳群的父親、大鴻胪陳紀,認為死刑對一個犯了死罪的人來說,是最為仁慈的。現在,陳群,對你父親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現在出任禦史中丞、專門負責監察事務的陳群,一向對父親充滿敬愛,認為父親的見解在當時常常高于旁人。曹操将這個問題問他,顯然是要得到陳群的支持。陳群不假思索,說:“我父親陳紀,認為漢王朝在廢除肉刑之後卻增加了鞭打,本是一番愛心,卻沒料到死于鞭打的人更多,正是名義上輕,實質上重。

    “名義上輕,人民覺得無所畏懼,很容易冒犯王法,實質上重,人民卻遭到重于名義之輕的傷害,心中不服。因此,我父親對此不是很贊同。”

    “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曹操問。

    陳群略作沉思,回答說:“以古代法制而論,殺人抵命,合乎天理,如果對殺人的罪犯隻是傷害其身體,剪下其毛發,就對死者不公平了。因此,對于犯下十惡不赦罪行的囚犯,仁愛對他們已經不起作用了,但死刑的仁慈,卻對他們有用。”

    曹操點了點頭。

    陳群接下來又說道:“但是,廢除了肉刑,隻有死刑和鞭打,而鞭打又常常緻死,因此,我聽有人說我國其實就隻有死刑,也不管是否罪該緻死。因為這個原因,我建議恢複肉刑,使那些可以不判死刑的人身上,處罰的痛苦和保存性命的喜悅平衡起來,這才能達到警示民衆的目的,否則,用鞭死的方法來代替本來可以不殺的刑法,就是重視人的四肢,而輕賤人的生命。”

    曹操本來聽了陳群的話,也有贊同之意,但又聽他連續說起“鞭死”二字,似在暗指伏皇後之死,便暫不表示出來。本來,他是想向衆将官說明殺死伏皇後的必要性和正當性,卻不料話題被岔開了。

    但他立即轉念一想,隻要沒有人公開表示反對意見,我又何必主動提起。于是就随勢将話題轉移了開去,說:

    “我回許都後,聽說這次南征時,有一些士卒半途逃亡,不想再攻打東吳,覺得有了北方,已足夠安身立命了。對于他們,除了講道理,又該如何用刑呢?”

    負責司法管理的理曹掾兼尚書郎高柔說:“現在所用的是舊有的法令,如果有士兵逃亡,就逮捕和拷打他的妻子和兒子。不過,逃亡的人數卻并不見減少。我已拟出一個新法,正要呈上。”

    曹操問:“可是擴大到拷打他的父母兄弟?”

    高柔一怔,才答:“不是。我想,士兵在前線最需要的時候逃跑,實在可惡,但是,我也聽說好些逃跑的後來都非常後悔。因此,新的法令應該寬恕他們的妻兒,使她們來誘導他回心轉意。刑法的主旨在于什麼?一方面是處罰壞人,但更主要的是要讓壞人變成好人。

    如果隻是捕拷他們的妻子和兒子,已經讓他們絕望,再擴大到捕拷父母兄弟,恐怕從今之後,軍中人士一見有人逃亡,誅殺便将臨身,在軍中呆着總覺得提心吊膽,一方面減少了作戰能力,一方面逼急了也會随即逃跑。因此,我以為重刑不一定能阻止逃跑,很可能還會鼓勵逃跑。”

    曹操聽了,笑道:“你說得很對。不久我軍就将進攻漢中,就請高柔先生拟定一部新的軍法,務求要使士卒們的戰鬥力被最充分地調動起來,思想上沒有任何負擔。”

    高柔唯唯領命。

    之後,便就進攻漢中的計劃作出了具體而翔實的研究和讨論。到這一年為止,曹操已完全平定了整個北方、關中和隴西。然而天下三分的局面已初步形成,并且,很難改變了。迎接曹操的,難道就隻是張魯和他的漢中了嗎?

    曹操的手指卻越過了漢中的疆界,指向了劉備正在奪取中的益州。嘴角露出了一縷令人難以察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