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外擴疆域屠徐州 後院起火戰濮陽(1)
關燈
小
中
大
曹操擊敗袁紹以後,聲勢大振,兖州的地盤至少暫時占定了,兖州各郡縣對他都口服心服。
但是,雖然曹操滿腦子的“為國為民”,詩詞中也經常出現“安定天下,除生民苦難”的大志向。
但在實際行動上,他則是個務實主義者。
他深知沒有力量,理想就隻是空談。
統有兖州以後,他心中最急切的問題,便是盡快地增加地盤,增大實力。
但是,兖州以北,是聯盟的老大袁紹。
袁紹軍事經驗豐富,在他的帳下,有許多智謀、勇猛之士。
袁紹頗重實際,和隻喜歡虛張聲勢的袁術很不一樣。
袁紹憑計謀并吞韓馥并擊敗以武勇兇猛著稱的公孫瓒軍團,已俨然成為北方軍團的老大。
僅靠曹操這點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惹不起袁紹的。
兖州西南的荊州地大物博,在荊州牧劉表的領導下,百姓十分安定,軍事防務也很堅固,何況其中又有豫州相隔。
豫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本郡縣各自半獨立狀态,其他冀、兖、荊、徐、揚諸州的軍事将領,也都在此各自擁有地盤。
因此,即使成為豫州的最高主管,也不過空有虛名。
而兖州東面的徐州,卻是漢末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當初黃巾黨民變并未影響到這塊魚米之鄉。
徐州牧陶謙勤政安民,不管天下大事如何變化,他都盡量扮演不相幹的角色,全力防守着這塊豐沃的大地盤。
想要擴大地盤的曹操,很快看上了這個理想的大目标。
陶謙字恭祖,是一個行伍出身的将領。
他在漢室靈帝末年受任為徐州牧,便刻意地努力經營這塊地方。
徐州物産豐富,戶口殷實,因此社會生活十分安定,老百姓個個安居樂業,一派升平景象。
黃巾黨人事變起,徐州民衆擔心家鄉遭到傷害,便紛紛寄希望于陶謙,陶謙說:“隻有更多一些我們自己的兵馬,才可能保護家園。
” 民衆便主動要求擴大軍隊。
陶謙乘機擴編軍團,名為保家,實是待機,冀想有朝一日憑武力及财力争奪天下。
董卓之亂以後,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長安政府和關東軍團對抗。
關東軍團的袁氏兄弟又是南北對抗,陶謙雖常支持袁術,但仍然盡量避免卷入紛争,以保持實力。
初平四年,即公元一九三年夏天,董卓被呂布殺死後,長安政府又陷入紛亂,朝廷便又名存實亡了。
關東軍團的南區領袖袁術,又被新興的曹操軍團擊敗,天下的秩序似乎整個颠倒過來了。
陶謙認為時機到了,決心以徐州為根據地,參與争奪天下的大行動。
但是,陶謙雖頗具有雄心野意,卻又是個十分謹慎的人,他仍不願自己親自出面,便想法制造了一個傀儡政權阙宣,在他陶謙管轄下的邳城稱帝。
首先,陶謙攻打和豫州一樣已被州郡軍團分割的青州,并且攻占青州泰山郡的華城及貴城。
陶謙接
但是,雖然曹操滿腦子的“為國為民”,詩詞中也經常出現“安定天下,除生民苦難”的大志向。
但在實際行動上,他則是個務實主義者。
他深知沒有力量,理想就隻是空談。
統有兖州以後,他心中最急切的問題,便是盡快地增加地盤,增大實力。
但是,兖州以北,是聯盟的老大袁紹。
袁紹軍事經驗豐富,在他的帳下,有許多智謀、勇猛之士。
袁紹頗重實際,和隻喜歡虛張聲勢的袁術很不一樣。
袁紹憑計謀并吞韓馥并擊敗以武勇兇猛著稱的公孫瓒軍團,已俨然成為北方軍團的老大。
僅靠曹操這點力量,是無論如何也惹不起袁紹的。
兖州西南的荊州地大物博,在荊州牧劉表的領導下,百姓十分安定,軍事防務也很堅固,何況其中又有豫州相隔。
豫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本郡縣各自半獨立狀态,其他冀、兖、荊、徐、揚諸州的軍事将領,也都在此各自擁有地盤。
因此,即使成為豫州的最高主管,也不過空有虛名。
而兖州東面的徐州,卻是漢末亂世中的世外桃源。
當初黃巾黨民變并未影響到這塊魚米之鄉。
徐州牧陶謙勤政安民,不管天下大事如何變化,他都盡量扮演不相幹的角色,全力防守着這塊豐沃的大地盤。
想要擴大地盤的曹操,很快看上了這個理想的大目标。
陶謙字恭祖,是一個行伍出身的将領。
他在漢室靈帝末年受任為徐州牧,便刻意地努力經營這塊地方。
徐州物産豐富,戶口殷實,因此社會生活十分安定,老百姓個個安居樂業,一派升平景象。
黃巾黨人事變起,徐州民衆擔心家鄉遭到傷害,便紛紛寄希望于陶謙,陶謙說:“隻有更多一些我們自己的兵馬,才可能保護家園。
” 民衆便主動要求擴大軍隊。
陶謙乘機擴編軍團,名為保家,實是待機,冀想有朝一日憑武力及财力争奪天下。
董卓之亂以後,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長安政府和關東軍團對抗。
關東軍團的袁氏兄弟又是南北對抗,陶謙雖常支持袁術,但仍然盡量避免卷入紛争,以保持實力。
初平四年,即公元一九三年夏天,董卓被呂布殺死後,長安政府又陷入紛亂,朝廷便又名存實亡了。
關東軍團的南區領袖袁術,又被新興的曹操軍團擊敗,天下的秩序似乎整個颠倒過來了。
陶謙認為時機到了,決心以徐州為根據地,參與争奪天下的大行動。
但是,陶謙雖頗具有雄心野意,卻又是個十分謹慎的人,他仍不願自己親自出面,便想法制造了一個傀儡政權阙宣,在他陶謙管轄下的邳城稱帝。
首先,陶謙攻打和豫州一樣已被州郡軍團分割的青州,并且攻占青州泰山郡的華城及貴城。
陶謙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