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仕途初登 嶄露鋒芒(5)

關燈
之外,别無他術。

    而百官之中,或胸腹才華不濟,或過于迂腐謹小,找來找去,都不滿意。

    這才有人念起曹操來。

    但曹操又是剛被解職的人,誰敢冒險提出。

    于是,幾個官員反複商議後,決定聯名上疏,一是說明确實隻有曹操能勝任,二是即使不準,怪罪下來,因是聯名,責任也就分散了。

     于是,幾個官員聯名寫好推薦曹操的奏折,說曹操精通古學,稱得上是經史專家。

    且年輕活潑,思維敏捷,機智有術,研史習經,都能與時政結合,故而是不可多得之才。

    又據考察,曹操一腔熱血,隻為朝廷,即有過火行為,也是年輕氣盛之故,而其内心所向,與朝廷并無二緻。

    前年解職,非為有過,乃受宋氏牽連而已。

    即便是牽連,也是過于邊緣的瓜葛,實際曹與宋,并無任何往來…… 幾位官員聯名上疏之言,說得極有道理,靈帝在确實沒有能勝任之人的情況下,便準予起用曹操了。

     朝廷此舉,雖出于無可奈何,但在曹操心中,仍很滿足,因為這正好說明他自身的價值和分量,這比“另眼相看他”還更寶貴了。

    過去,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學識到底處于多高的層次,他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要去作什麼對比。

    他隻是對各種知識孜孜以求,從不懈怠,目的是不斷地充實和修煉自己。

     現在,他才突然發現,在“古學”的掌握和應用方面能如他的,原來并不多。

    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脫穎而出。

    既然如此,他就更應該放開膽子去幹一番事業了。

    他憑直覺斷定,既然重新起用,他就不會再被拒于仕途之外了。

     曹操重新出任議郎,并不因為曾被解職而謹小慎微,畏首畏尾。

    雖然朝政仍是宦官把持,而蹇碩仍居宦官高位,曹操并不因此而對自己的行為和作風有所壓抑和約束。

     第二次黨锢之禍,當時對曹操刺激很大,他始終覺得陳蕃及許多清流派人士死得冤枉,那麼多有才有德的名士,都平白無故死于屠刀之下,于國家社稷,實在是一大損失。

    曹操多年來一直于此事耿耿于懷,他甚至認為,如果在這事上不重新給個說法,将影響許多才學之士報效國家的積極性。

     十分認真負責的曹操,覺得身為議郎,就應該根據經史古例,多為朝廷出些主意和建議,努力使朝廷清明公正,以逐漸實現理想的政治局面。

    他首先想到的是多年前的陳蕃、窦武一案,他認為将陳蕃、窦武一事定為“叛亂”是不妥的,他們當年隻是為了匡扶朝政,想要宦官交出大權也是為了朝廷着想,并非是反叛朝廷。

    而當時卻以“叛亂”名義進行逮捕誅殺,因為名為“叛亂”,受牽連者自然都落個可悲的下場。

    事隔多年後,全國上下議及此事者仍不在少數,紛紛鳴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