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成功名颠僧收棋譜 司馬懿魂魄遊故園

關燈
,可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吳質稱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

    在洛陽聲望日隆。

     太和元年(公元227隼)四十八歲 六月,曹真忌妒司馬懿,為獨攬大權,奏請明帝讓懿屯兵宛城,主持對吳邊境地區的軍政事務。

     司馬孚遷度支尚書,主管軍國的收支預算,後遷尚書右仆射,進爵昌平亭侯。

     太和二年(公元228隼)四十九歲 正月,蜀諸葛亮犯魏。

    魏不敵。

    明帝意诏司馬懿馳援。

    此時,魏新城太守原蜀國降将孟達,又陰謀叛魏投蜀。

    司馬懿當機立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襲新城平叛。

     太和四年(公元230年)五十一歲 司馬懿應诏加大将軍、大都督,假黃械,協助曹真抵禦蜀軍。

    遇雨受阻,班師。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五十二歲 諸葛亮進犯天水。

    曹真病死。

    明帝诏司馬懿都督雍、涼二州,抵禦蜀軍。

    懿奉行“斂軍依險,隻守不攻”方針,緻蜀兵敗。

    明帝派使臣勞軍,賜懿耕地。

    懿奏請明帝,遷冀州農民到上邦種田,将京兆、天水、南安等地的冶煉業恢複起來。

     青龍元年(公元233年)五十四歲 司馬懿主持開鑿成國渠,修築臨晉破,将陝西西部水利進行治理,灌溉良田數千頃,充實了魏國國力。

     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五十五歲 四月,諸葛亮出斜谷犯魏。

    司馬懿駐軍渭水之北,仍堅持堅壁不戰的方針。

    對壘百日,拖得諸葛亮病死。

    司馬懿不損兵卒,取得勝利。

     青龍三隼(公元235年)五十六歲 司馬懿遷為太尉,累增封邑,京都洛州一帶發生大災,司馬懿從長安運糧五萬斜到京師。

     青龍四年(公元236年)五十六歲 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自稱燕王,司馬懿被诏赴京,商議平叛之策。

    司馬懿提出一年平叛的計劃,并谏議停止京城的宮室修建,減輕百姓負擔,保證軍事需要。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五十九歲 春,司馬懿東征公孫淵。

    大軍過溫,懿在溫縣貌公台宴請家鄉父老,誓平叛亂。

     八月,平定遼東叛亂,斬公孫淵父子。

     景初三年(公元239隼)六十歲 正月,司馬懿回軍至白屋。

    明帝病重,三日内五道聖旨诏懿還京師。

    于嘉福殿接受明帝托孤之任,同曹爽共同輔佐齊王曹芳。

     曹芳即位,曹爽為大将軍,司馬懿仍為太尉,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爽各領兵三千,輪流進宮宿衛,權勢相當。

     司馬師為散騎常侍,司馬昭為騎都尉。

     正始元隼(公元240年)六十一歲 司馬懿上書谏議禁止“官室制度靡費”,提倡“節用務農”。

     正始二隼(公元241年)六十二歲 五月,吳兵三路犯魏。

    六月,司馬懿請纓督軍迎敵,以精銳部隊輕騎急進,使吳軍聞訊夜遁。

    魏軍追到三州口,斬俘敵軍萬餘,繳舟船軍資而還。

    秋七月,增封食郾城、臨穎,并前四縣,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列侯。

     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六十三歲 春,帝追封司馬防為舞陽成侯。

     三月,司馬懿建議修廣漕渠,引黃河水人沛水,灌溉東南各地。

     開始大規模的開墾,迅速發展淮北農田。

     曹爽為獨攬大權,使魏帝不诏,遷懿為太傅,外示尊崇,實奪其權。

     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六十四歲 九月,司馬懿率軍擊吳将諸葛格,格懼,黃燒積到聚,棄城而逃。

     司馬懿大興屯墾,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再修穎川諸陂萬餘頃農田,使淮北自此食凜充實。

     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六十五歲 春正月,司馬懿從淮南至京,魏帝勞軍。

     大将軍曹爽為獵取功名,在鄧飏、李勝等慫恿下請旨伐蜀。

    懿認為不可。

    爽不聽,結果勞民傷财,無功而還。

     正始六年(公元245年)六十六歲 秋八月,曹爽為了擴充實力,不顧司馬懿的勸阻,撤了原明帝建制的中壘中堅營,将兵馬歸于其弟中領軍曹奏營。

     冬十二月,帝诏司馬懿朝會可乘輿上殿。

     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六十六歲 正月,吳軍騷擾魏祖中地區,當地百姓萬餘家,北渡污水逃難。

     曹爽不聽司馬懿“收留安撫逃難百姓”的意見,把百姓遣返污南。

    結果,吳破祖中,損失百姓萬餘。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六十歲 四月,夫人張氏去世,享年59歲,葬洛陽高原陵,追贈廣平縣君。

     五月,曹爽專擅朝政,把太後遷往永甯宮。

    司馬懿稱病蜇居,靜待時機。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六十九歲 春三月,曹爽等密謀篡政。

    司馬懿洞悉其好,佯裝病勢垂危,麻痹曹爽等。

     嘉乎元年(公元249年)七十歲 春正月初九,魏帝赴高平陵渴拜祖陵。

    曹爽兄弟随往。

    司馬懿乘機奏準太後,下令廢黜曹爽兄弟。

    正月末,誅殺曹爽兄弟三人及何晏等三族。

     二月,魏帝命司馬懿為丞相,增封穎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八縣,邑二萬戶。

    十二月,加九錫之禮,懿固辭不受。

     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七十一歲 正月,魏帝命司馬懿在洛陽建立祖廟,并封其子司馬彤為平樂亭侯,司馬倫為安樂亭侯。

    司馬懿積勞成疾,不能上朝,每遇大事,魏帝親幸懿府商讨。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二歲 春正月,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淩密謀纂逆擁立楚王曹彪。

    四月,司馬懿率軍前往讨伐平叛。

    帝封司馬懿為相國,安平郡公,前後食邑五萬戶,子弟封侯者達十九人。

    六月,司馬懿病重。

    八月,死于京師。

    終年七十二歲。

    九月,按其生前所矚,土葬于首陽山,不起墳頭,不立碑,不随葬祭品,死後遺孀不得與其合葬。

    逝後賜谥号“文宣”。

    晉立,追為宣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