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篇 白話三國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中的某些觀點或許有争議,但我引用的事例都是有據可查的。
第二,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這個系列對“米”的重視遠遠超過對“巧”的,相信大家已經有所感受。
唐朝杜佑在編纂《通典》時将所有内容分為九類,食貨(農業商業),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和邊防。
從這個順序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對各個部分重要性的認識,即國家的經濟措施,選舉制度和政府機構至關重要,而經濟措施(食貨)為國家的根本大計。
對于這個順序,個人是認同的。
刻薄一點,吳蜀微薄的家底使得他們還沒有資格能夠和魏晉攀比誰更“巧”。
第三,除去政治經濟軍事,我在其中夾雜着介紹了一些文化上的内容,比如孫呂遺譜,曹操詩歌以及鐘繇書法等。
第四,從争勝負的角度看,戰争猶如競技,其勝負是由優勢的一方而不是劣勢的一方決定的。
即使是勾踐田單這樣的大翻盤,其首要原因也是因為吳王成了夫差和燕國撤了樂毅,優勢一方自亂陣腳。
吳蜀的結局,很大程度上并非因為他們犯了錯誤,而是因為魏晉沒有犯錯誤。
因此我對魏晉的重視超過吳蜀。
第五,關于這個系列的選材,個人是從對事件的重要性為根據來選取,而并非事件本身的精彩程度。
比如曹操奇襲白狼,盡管是經典奇襲戰例,但因為它大緻屬于剿滅袁氏勢力的收尾之戰,因此一筆帶過;反過來對張遼在逍遙津的英勇大寫特寫,就是因為個人認為它打斷了孫權從東線北上的企圖,有戰略意義。
任何文史作品都無法擺脫作者的局限性或傾向性的限制,我想我并不能例外,三國又是在這方面特别敏感的一個話題。
或許我的評論有偏向于魏晉之處,但這某種意義上正是我的目的:既然自己的傾向性無法回避,那麼就要想辦法解決。
我的方法是,盡量客觀地介紹事實,自己的評論則相對可以主觀一些。
我想,這應當強于根據自己的喜好主觀地選取曆史事實後再道貌岸然地“客觀”評論。
最後的結尾有些倉促。
實際上,從劉焉董卓到孫皓投降總共才九十多年,而光結尾的那一段(蜀漢和東吳滅亡間隙)就有十六年,如果大寫特寫是有題材的。
不過鑒于它已經大緻脫離了三國的範疇,僅僅作了簡單的介紹。
這大概是所有三國作品最為頭疼的一點,因為三國時代的起始和終結不是很明确。
另外,對少數民族的介紹不夠,比如曹操征讨烏桓東吳平定山越。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但因為手頭的資料不夠詳盡,而且總體上對三國的影響不太大就偷懶了。
開始寫作時,其實并沒有如此龐大詳細的計劃,僅僅想介紹一些關鍵性的戰役并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寫起來才發現,如果不對全貌加以介紹,那麼實在沒有說服力,因此才硬着頭皮寫了下來。
好在三國演義是我在小學就曾熟讀的作品,而且有關三國的資料收集并不困難。
當然,途中大家的評論及鼓勵給了我創作的巨大動力,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是那些曾經指出我文中BUG的朋友。
寫作過程中我曾經參考過許多其他作品,主要有馬植傑和林木村各自的三國系列,新浪網上曾經連載過的韓遂傳,以及其他許多零碎的文章,比如薩蘇和燕京曉林等人的作品。
有的幾乎是大段據為己有,簡直有剽竊之嫌,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最後,感謝大家對這個系列的喜愛和好評。
對此我隻能說,這首先是因為三國的曆史本身很精彩。
第二,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這個系列對“米”的重視遠遠超過對“巧”的,相信大家已經有所感受。
唐朝杜佑在編纂《通典》時将所有内容分為九類,食貨(農業商業),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法,州郡和邊防。
從這個順序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對各個部分重要性的認識,即國家的經濟措施,選舉制度和政府機構至關重要,而經濟措施(食貨)為國家的根本大計。
對于這個順序,個人是認同的。
刻薄一點,吳蜀微薄的家底使得他們還沒有資格能夠和魏晉攀比誰更“巧”。
第三,除去政治經濟軍事,我在其中夾雜着介紹了一些文化上的内容,比如孫呂遺譜,曹操詩歌以及鐘繇書法等。
第四,從争勝負的角度看,戰争猶如競技,其勝負是由優勢的一方而不是劣勢的一方決定的。
即使是勾踐田單這樣的大翻盤,其首要原因也是因為吳王成了夫差和燕國撤了樂毅,優勢一方自亂陣腳。
吳蜀的結局,很大程度上并非因為他們犯了錯誤,而是因為魏晉沒有犯錯誤。
因此我對魏晉的重視超過吳蜀。
第五,關于這個系列的選材,個人是從對事件的重要性為根據來選取,而并非事件本身的精彩程度。
比如曹操奇襲白狼,盡管是經典奇襲戰例,但因為它大緻屬于剿滅袁氏勢力的收尾之戰,因此一筆帶過;反過來對張遼在逍遙津的英勇大寫特寫,就是因為個人認為它打斷了孫權從東線北上的企圖,有戰略意義。
任何文史作品都無法擺脫作者的局限性或傾向性的限制,我想我并不能例外,三國又是在這方面特别敏感的一個話題。
或許我的評論有偏向于魏晉之處,但這某種意義上正是我的目的:既然自己的傾向性無法回避,那麼就要想辦法解決。
我的方法是,盡量客觀地介紹事實,自己的評論則相對可以主觀一些。
我想,這應當強于根據自己的喜好主觀地選取曆史事實後再道貌岸然地“客觀”評論。
最後的結尾有些倉促。
實際上,從劉焉董卓到孫皓投降總共才九十多年,而光結尾的那一段(蜀漢和東吳滅亡間隙)就有十六年,如果大寫特寫是有題材的。
不過鑒于它已經大緻脫離了三國的範疇,僅僅作了簡單的介紹。
這大概是所有三國作品最為頭疼的一點,因為三國時代的起始和終結不是很明确。
另外,對少數民族的介紹不夠,比如曹操征讨烏桓東吳平定山越。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想過,但因為手頭的資料不夠詳盡,而且總體上對三國的影響不太大就偷懶了。
開始寫作時,其實并沒有如此龐大詳細的計劃,僅僅想介紹一些關鍵性的戰役并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寫起來才發現,如果不對全貌加以介紹,那麼實在沒有說服力,因此才硬着頭皮寫了下來。
好在三國演義是我在小學就曾熟讀的作品,而且有關三國的資料收集并不困難。
當然,途中大家的評論及鼓勵給了我創作的巨大動力,對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尤其是那些曾經指出我文中BUG的朋友。
寫作過程中我曾經參考過許多其他作品,主要有馬植傑和林木村各自的三國系列,新浪網上曾經連載過的韓遂傳,以及其他許多零碎的文章,比如薩蘇和燕京曉林等人的作品。
有的幾乎是大段據為己有,簡直有剽竊之嫌,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最後,感謝大家對這個系列的喜愛和好評。
對此我隻能說,這首先是因為三國的曆史本身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