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篇 原來偶然不偶然

關燈
、蔣琬、費袆以及姜維本人。

    自魏延到費袆,對于防守漢中的戰略均是堅守各谷口險要地形,不使敵軍進入漢中平原,并以後面的幾座城鎮作為後勤補給的基地。

    興勢大捷就是這一戰術的産物。

    但是到了姜維掌管軍事的時候,他卻改變了這一戰略。

    他放棄谷口的險要地形,隻堅守幾座城鎮,讓敵軍進入漢中平原,以為這樣可以誘敵深入,待敵軍糧盡再加以包圍殲滅。

    這個戰略看起來好象更加主動,其實不切實際,超出了蜀漢的能力。

    魏滅蜀時僅鐘會一路就有十二萬大軍,已經超過蜀漢全國兵力,因此當他從駱谷進入漢中後一下子就把蜀軍推向了守不住吃不掉的尴尬。

    鐘會走的是曹爽的老路,姜維卻沒有王平的務實。

    同時必須承認,鐘會對漢樂兩城圍而不攻而直取陽平關的戰術正抓住了破解的關鍵。

    蔣舒的投降對此危局可謂雪上加霜,但并非決定性因素,即使沒有這樣的意外鐘會也可以憑借10:1的絕對優勢來硬的。

    夏侯淵的先例已經證明陽平關雖然是天險,但決非不可逾越。

    第二,姜維和蜀軍主力沒有及時回收,導緻全局的被動。

    姜維因害怕宦官的打擊報複,于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十月躲到偏遠的沓中去屯田,同時帶走了蜀軍的主力,而當年年底魏國立刻開始了滅蜀的倒計時,其中的關聯可見一斑。

    盡管魏國開始準備這次進攻時,姜維就已經得到消息并要求後主增派軍隊,他本人仍然滞留沓中沒有任何動作。

    至于其原因,或許是他害怕分兵會削弱自己的地位,或許是他太缺乏糧食而被迫留在那裡種地?作為其後果,這樣的部署直接導緻了漢中守衛的薄弱。

    在戰争開始時蜀漢曾經向陽平關派出了援軍,他們卻因為面臨魏國中路軍的壓力而不得不在陰平附近逗留了一個月來接應姜維,援軍絲毫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魏軍大舉進入漢中後姜維才向陽平關一帶機動,而此時他的道路已經被魏軍按計劃切斷。

    如果不是他靈機一動在陰平橋頭成功地調動了諸葛緒,姜維自己将葬身沓中。

    遺憾的是,這樣的戰術勝利對全局已經是杯水車薪。

    第三,蜀軍對于陰平小道的忽視。

    陰平小道據說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平定西南少數民族部落而臨時修建的。

    由于多年無人行走,已經荒無人煙。

    蜀漢對其重要性曾經有相當的認識。

    根據《中國戰争史》,諸葛亮在進入陰平北上武都的時候,曾經驚歎:“蜀地之防,當在陰平。

    ”江油關就是諸葛亮安排防守陰平小道出口的堡壘,而德陽亭則是防禦涪江谷道出口的最後關口。

    當時的江油關是在今四川平武縣的南壩,不是今天的江油市,實際上鄧艾軍隻是走出了700裡陰平小道,後面還要通過200裡險要的涪江河谷谷道才能進入成都平原。

    如果事先在此地部署數千兵力憑險據守,完全可以讓魏軍的偷襲部隊有來無回。

    但客觀上講,這可能是蜀漢最為無奈的一個"錯誤"。

    由于漢中的失守,兩萬部隊連個響都沒有就打了水漂,加上姜維本人撤退時損失數千,蜀漢的兵力有捉襟見肘之感。

    與此相對比,魏軍這個時候還沒有損失。

    姜維僅有不到五萬人在劍閣對抗鐘會的近十五萬大軍,實在難以安心分兵去防備陰平。

    畢竟,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天險。

    我在前面之所以認為魏延出子午谷的計策不能和偷渡陰平相比,就是因為鄧艾鐘會有魏國雄厚的實力作保證,因此有驚無險。

    偷渡陰平時鄧艾看的很清楚,我的目的就是要麼大鬧天宮,要麼調動姜維為鐘會創造機會,你蜀漢隻有這點兵力。

    鄧艾鐘會兩人盡管不久後反目,此時卻達成了完美的戰術配合。

    蜀漢未能在陰平布防是由于粗心大意還是力不從心,不是一個簡單的話題。

    第四,諸葛瞻的部隊沒有及時封住鄧艾前進的谷口。

    鄧艾自陰平小道到達江油關迫降蜀将馬邈後繼續向南前進,成都也立刻派出諸葛瞻迎戰。

    黃崇建議應立即向北進軍搶先占據涪江河谷谷口(即德陽亭)的有利地形,依險據守,使鄧艾軍不能進入益州的平原地區。

    諸葛瞻猶豫不定,黃崇又多次強烈要求乃至聲淚聚下,最後諸葛瞻還是沒有采納這個在當時唯一有可能挽救蜀國的方案。

    他沒有向北進軍占領谷口,而是向南後退,撤到了綿竹一帶來迎戰鄧艾軍。

    客觀地說,鄧艾離德陽亭有大約兩百裡的山路,而諸葛瞻離德陽亭有四百裡的平原,即使諸葛瞻立即動手也沒有把握,但這畢竟是蜀漢的最後一線生機。

    事實證明,無論是鐘會還是鄧艾在平原作戰中都表現出了高出蜀軍一籌的戰鬥力,放他進來無異于自殺。

    在這四個失誤中,前兩個是根本性的,而後兩個則惡化了本來就不妙的局勢。

    另外,蜀漢在南中一帶有一萬部隊,盡管他們曾經請命北上卻被劉禅拒絕。

    這隻能理解為蜀漢對自身危機的掉以輕心了。

     對劉禅采用谯周的建議而降魏,裴松之在《三國志?谯周傳》中引用了孫盛的冷嘲熱諷:《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于人乎!谯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

    且以事勢言之,理有未盡。

    何者?劉禅雖庸主,實無桀纣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

    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戈以強卒鎮夜郎。

    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岩激湍,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