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篇 彼之得志, 我之憂也
關燈
小
中
大
出的精兵放在眼裡,唯一有點忌憚的是手握寶劍的天子曹髦。
太子舍人成濟看到大家有點動搖,自己也有點心虛,回頭問賈充:“怎麼辦?”賈充當即沖成濟一通大喊:"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為了今天的事!你還問什麼!"成濟立刻向前刺殺曹髦,自以為為司馬立下汗馬功勞的他然後就得意洋洋地開始想象封賞了。
他沒想到,司馬昭聽說曹髦被殺,大吃一驚。
《資治通鑒》中有關司馬氏的記載,凡是有争議的地方幾乎全都采用了不利于司馬氏的說法,這裡仍然記載司馬昭大吃一驚,看來司馬昭的本意,大概是象曹芳一樣,換一個傀儡就行了,如今事情鬧大也出乎其意料。
人命關天,何況殺的是皇帝。
司馬昭的叔叔太傅司馬孚急急忙忙趕到現場,趴在曹髦的死屍上大哭:"陛下被殺,是我的責任啊!"司馬昭立刻召集群臣商議。
陳泰說:"隻有将賈充斬首,才能平息民憤。
"司馬昭沉吟良久:"再想想别的辦法。
"陳泰回答:"隻有比這更厲害的了。
"司馬昭再不說話。
司馬昭首先以太後的命令,将高貴鄉公曹髦廢為平民,然後以平民的禮節下葬。
後來由于司馬孚的請求,實際上以王禮下葬。
然後,司馬昭先将王經滅族,再以大逆不道為由,将成濟兄弟滅族。
六月,司馬昭派司馬炎迎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奂為魏國的最後一位皇帝,這一場政變如此平息。
和前幾次宮廷政變不同,這次上亂下不亂,并沒有導緻四方的震動。
兩年後的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司馬昭召集群臣商量進兵滅蜀的事宜。
沒想到,大家都持反對意見,連征西将軍鄧艾都反對他這個計劃,隻有司隸校尉鐘會贊同。
司馬昭明告大家:"自從平定壽春的叛亂以來,休養生息已經六年,為的就是平定兩邊的叛逆。
吳國廣大而氣候潮濕,不如先征服巴山蜀水。
三年後,再順江東下,水陸并進征讨江南。
如今估計蜀漢兵力九萬,守備成都和其他地方的不下四萬,其他的不過五萬。
如果能在沓中先糾纏住姜維,令他難以分兵向東,然後大軍直指駱谷,趁其空虛而直取漢中,就劉禅那兩下子,邊城外破,士女内震,哪有不亡國的道理!"于是,他将自己的主簿師篡派去當鄧艾的司馬。
同時,他任命鐘會為鎮西将軍,都督關中一帶。
滅蜀之役開始進入最後的倒計時階段。
司馬昭大舉攻蜀的消息,當然傳到了東吳。
當時就有人等着看笑話:"司馬氏當政以來,四方的叛亂接二連三。
如今又要自不量力地遠征,不敗就不錯了,哪裡還能赢!"襄陽人張悌(東吳的最後一位丞相)對此卻憂心忡忡:“不然。
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甯歲。
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
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
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修守備。
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
噫!彼之得志,我之憂也。
” 注1東漢末年,鑒于沉重的人頭稅制度,隐瞞戶口成風。
因此史料中記載的人口增減并不僅僅是實際增減,有時是整理出"黑戶"的結果,即僅僅統計上的增減。
曹操在攻克邺城後改人頭稅制為戶調制,清查"黑戶"也是目的之一。
注2關于這一點,由于閻宇在史料中的資料太少而難以深入分析,但《三國演義》将其歸結于黃皓的專權,閻宇的奉承不可信,至少是太片面。
蜀漢朝野此時對姜維北伐的态度已經是口誅筆伐。
除張翼的勸谏,谯周的《仇國論》以外,姜維最後一次北伐前,蜀漢的右車騎将軍廖化也稱其為玩火自焚。
在這樣的背景下,姜維又打了敗仗,其面臨的壓力是很自然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一些注引也記載平常和黃皓并不和睦的諸葛瞻董厥同樣參與了廢姜維奪兵權的動議。
此時姜維在蜀漢的處境,不比當年諸葛恪在東吳強。
太子舍人成濟看到大家有點動搖,自己也有點心虛,回頭問賈充:“怎麼辦?”賈充當即沖成濟一通大喊:"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為了今天的事!你還問什麼!"成濟立刻向前刺殺曹髦,自以為為司馬立下汗馬功勞的他然後就得意洋洋地開始想象封賞了。
他沒想到,司馬昭聽說曹髦被殺,大吃一驚。
《資治通鑒》中有關司馬氏的記載,凡是有争議的地方幾乎全都采用了不利于司馬氏的說法,這裡仍然記載司馬昭大吃一驚,看來司馬昭的本意,大概是象曹芳一樣,換一個傀儡就行了,如今事情鬧大也出乎其意料。
人命關天,何況殺的是皇帝。
司馬昭的叔叔太傅司馬孚急急忙忙趕到現場,趴在曹髦的死屍上大哭:"陛下被殺,是我的責任啊!"司馬昭立刻召集群臣商議。
陳泰說:"隻有将賈充斬首,才能平息民憤。
"司馬昭沉吟良久:"再想想别的辦法。
"陳泰回答:"隻有比這更厲害的了。
"司馬昭再不說話。
司馬昭首先以太後的命令,将高貴鄉公曹髦廢為平民,然後以平民的禮節下葬。
後來由于司馬孚的請求,實際上以王禮下葬。
然後,司馬昭先将王經滅族,再以大逆不道為由,将成濟兄弟滅族。
六月,司馬昭派司馬炎迎燕王曹宇的兒子曹奂為魏國的最後一位皇帝,這一場政變如此平息。
和前幾次宮廷政變不同,這次上亂下不亂,并沒有導緻四方的震動。
兩年後的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司馬昭召集群臣商量進兵滅蜀的事宜。
沒想到,大家都持反對意見,連征西将軍鄧艾都反對他這個計劃,隻有司隸校尉鐘會贊同。
司馬昭明告大家:"自從平定壽春的叛亂以來,休養生息已經六年,為的就是平定兩邊的叛逆。
吳國廣大而氣候潮濕,不如先征服巴山蜀水。
三年後,再順江東下,水陸并進征讨江南。
如今估計蜀漢兵力九萬,守備成都和其他地方的不下四萬,其他的不過五萬。
如果能在沓中先糾纏住姜維,令他難以分兵向東,然後大軍直指駱谷,趁其空虛而直取漢中,就劉禅那兩下子,邊城外破,士女内震,哪有不亡國的道理!"于是,他将自己的主簿師篡派去當鄧艾的司馬。
同時,他任命鐘會為鎮西将軍,都督關中一帶。
滅蜀之役開始進入最後的倒計時階段。
司馬昭大舉攻蜀的消息,當然傳到了東吳。
當時就有人等着看笑話:"司馬氏當政以來,四方的叛亂接二連三。
如今又要自不量力地遠征,不敗就不錯了,哪裡還能赢!"襄陽人張悌(東吳的最後一位丞相)對此卻憂心忡忡:“不然。
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甯歲。
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
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
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勞卒敝,競于外利,不修守備。
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無不克。
噫!彼之得志,我之憂也。
” 注1東漢末年,鑒于沉重的人頭稅制度,隐瞞戶口成風。
因此史料中記載的人口增減并不僅僅是實際增減,有時是整理出"黑戶"的結果,即僅僅統計上的增減。
曹操在攻克邺城後改人頭稅制為戶調制,清查"黑戶"也是目的之一。
注2關于這一點,由于閻宇在史料中的資料太少而難以深入分析,但《三國演義》将其歸結于黃皓的專權,閻宇的奉承不可信,至少是太片面。
蜀漢朝野此時對姜維北伐的态度已經是口誅筆伐。
除張翼的勸谏,谯周的《仇國論》以外,姜維最後一次北伐前,蜀漢的右車騎将軍廖化也稱其為玩火自焚。
在這樣的背景下,姜維又打了敗仗,其面臨的壓力是很自然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一些注引也記載平常和黃皓并不和睦的諸葛瞻董厥同樣參與了廢姜維奪兵權的動議。
此時姜維在蜀漢的處境,不比當年諸葛恪在東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