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篇 空談的馬谡,盲動的曹休

關燈
點來說,諸葛亮事後自貶為右将軍是他應付的責任。

     魏國獲勝的關鍵,就是增援的迅速。

    諸葛亮出兵時,張合還在荊州司馬懿的手下。

    然而,他從荊州先到洛陽統率五萬禦林軍後晝夜兼程,幾乎和馬谡同時到達了街亭。

    其中的原因,首先應該是魏國對諸葛亮真實意圖的迅速判斷。

    曹真的兵力有争議,但如果按照漢晉春秋記載,“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說明少于趙雲,至少不會很多;而這次戰役的最佳男主角張合(最佳女主角空缺)是從洛陽直撲隴右,可見魏國并沒有被趙雲的佯動所迷惑。

    其次,魏國内線作戰,補給相對方便,其精銳的騎兵也可以保證增援的速度。

    與此相對的,就是蜀漢的遲緩。

    諸葛亮從漢中南鄭出兵,西行武都郡出祁山,在崇山峻嶺中繞了個大圈,其速度必然受牽制。

    除糧草外,諸葛亮的軍隊是三國時代最重視技術裝備的軍隊,武器精良,其發明的十連弩等确實是傑作,但帶來的是對後勤的嚴重依賴和巨大消耗。

    舉一個現代的例子,張靈甫的整編74師全副美械火力兇猛,然而美械槍支彈藥消耗量大,在被困孟良崮時兩天就打完了攜帶的彈藥,不得不依賴空投。

    諸葛亮的軍隊,其實具有同樣的優勢和“七寸”。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少量的精兵或許能夠跑得快點,但幾萬大軍尤其是糧草裝備則不可能。

    這大概可以部分解釋諸葛亮及其主力未能深入重地遠赴前線街亭的原因(後來幾次北伐,諸葛亮都沒能跑那麼遠,連渭水都未能渡過)。

    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等運輸工具,從正面看是科技傑作,從反面看是為了克服運輸困難的無奈。

    從此後,後勤這個弱點被魏晉抓住後大做文章,一直困擾着蜀軍。

     諸葛亮兵敗退回漢中後勵精圖治卧薪嘗膽,以圖卷土重來,那反叛西蜀的三個郡自然又回到了魏國的手裡。

    諸葛亮也沒想到馬谡敗得這麼快,連進入旁邊已經投降的天水郡的機會都沒撈到,裡面的軍糧錢币等等完璧歸魏(心疼啊),隻有一個參軍姜維投降了諸葛亮。

    經此一戰,魏國驚奇地發現,他們向來鄙視的蜀漢居然如此有野心和能量!從此,大将軍曹真(絕非演義中的笨蛋)常駐長安,專門對付西蜀的“西北野戰軍”正式組建。

    曹真認為諸葛亮此次受挫于祁山,下次必定會從散關攻打陳倉,于是命令将軍郝昭進駐陳倉作堅守準備。

    四月,魏明帝曹睿任命了新的涼州刺史務農積谷懲惡揚善,治理内政的同時又積極結交羌胡。

    從此,雍涼從軟豆腐變成了硬骨頭。

     西北硝煙未盡,東南戰火複燃。

    司馬懿在斬殺孟達收複上庸後,回洛陽向朝廷彙報軍政事務,述職。

    曹睿問他平吳滅蜀的方針,司馬懿對滅蜀沒有什麼建議,平吳到發表了一通看法:“東吳向來輕視我們的水軍,因此才敢懶散地在東關(安徽省巢縣)一帶布防。

    攻敵,必須選他們的要害之處,夏口(武漢)東關一帶就是這樣的咽喉。

    我們如果以陸軍攻擊皖城(廬江),吸引孫權主力東下,卻趁其空虛時突然以水軍攻擊夏口,這就是所謂的神兵天降,一定能夠攻破東吳。

    ”曹魏屢次對東吳用兵,都是以優勢兵力強攻淮南一帶,但收效不大。

    曹睿聽到這個建議後耳目一新,認為值得一試,就命令司馬懿回宛城(南陽)準備。

     諸葛亮退兵後不久的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魏國卻似乎等到了一個天賜良機。

    東吳的鄱陽太守周舫,偷偷勾結魏國的大司馬揚州刺史曹休,說自己在東吳被小人誣陷後惶惶不可終日,想以自己的鄱陽郡為見面禮棄暗投明,還翻來覆去地說明吳國的防守如何薄弱,您大兵壓境我裡應外合,東吳就是煮熟的鴨子。

    聽到這個好消息,曹休當然興奮不已,立刻上報了朝廷要動手。

    魏國朝廷對此的态度,大緻是半信半疑,懷疑周鲂是詐降,雖然也命令司馬懿向江陵方向機動加以策應。

    曹休的手下也懷疑周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