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篇 烽火連三郡

關燈
漢中陷落隻不過是時間問題。

    如此,雙方的實力将此消彼漲,他有得隴望蜀之勢,我有唇亡齒寒之危,自己又怎能在此浪費時間精力?為了顧全大局,決定不惜棄子也要結束這裡的劫争。

    于是立刻派使者去東吳,再次表達了結盟的意願。

    此時孫權也正為這一好消息歡欣鼓舞。

    孫權在赤壁後,一直對淮南合肥一帶念念不忘,但總是顧忌曹操的威懾而難以大打出手。

    如今曹操西征,東邊難道還有誰能是我的對手嘛?他也立即決定結束和劉備的吵鬧以出擊淮南,收拾合肥的張遼。

    于是,兩家終于再次坐了下來并達成協議,以湘江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劃歸東吳,而南郡武陵零陵仍屬劉備。

    荊州又恢複了往日的平靜。

     這樣的和平,對劉備來講雖然屈辱,但畢竟得到了"先手",可以回到益州對付将來曹操可能的進攻。

    然而,對關羽來講,失去的卻絕不僅僅是地盤。

    孫權之所以要收回荊州,并非是僅僅報複劉備阻擋自己進兵益州。

    探讨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探讨孫權"借荊州"的目的。

    江陵是周瑜在赤壁後奮戰一年才得到的戰果,本來沒有相讓,哪怕是租借的理由。

    之所以會借給劉備,是因為赤壁後孫權直接面對曹操這樣的大老虎,對應吃力之時不得不借助劉備的力量。

    另外,劉備當時勢單力薄,孫權并不擔心他對自己的威脅,這一點非常重要。

    然而,此時的劉玄德今非昔比,自己也已經成了一隻大老虎,而且在益州之争上已經擺出了對抗東吳的架勢,這不能不引起孫權的戒心。

    畢竟,對江東來講沒有什麼比順江而下更大的威脅,而這樣的威脅來自曹操還是劉備并不重要。

    因此在荊州南部的争奪中,江東将士體現了相當的團結一緻,無論是鴿派的魯肅還是鷹派的呂蒙,都針鋒相對寸土必争,這充分體現了東吳對荊州的志在必得。

    三個郡的得失,對益州的劉備是官子,對荊州的關羽是厚薄,對江東的孫權則意味着赤壁後對劉備的外交政策的徹底改變:在此之前,以聯合為主,在此之後,則是鬥争為主。

    三國演義裡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三郡之争,實際上标志着赤壁時結成的孫劉聯盟事實上的破裂,從此名存實亡。

    很遺憾,蜀漢對最後一點的認識一直不足,幾年後終于付出了血的代價。

     曹操對張魯的進攻确實象劉備想象的那樣,短時間内就取得了戰果,但過程卻相當驚險。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曹操以張合朱靈為先鋒,帶五千兵馬在前面開路,自己親統十萬大軍到了漢中的咽喉陽平關。

    張魯心中明白,南方的劉備北面的曹操對自己都是虎視眈眈,而自己誰也對付不了,早晚是魚肉,因此并沒有抵抗的意思,當時就要歸順。

    但他血氣方剛的弟弟張衛和大将楊昂等人堅決反對,天下哪裡有不戰而降的道理!帶着幾萬人馬堅守陽平關,橫向紮營十幾裡堅守各處險要。

    曹操從沒來過這裡,隻是聽說張魯懦弱陽平易攻,如今看到山勢險峻有如天獄,感歎道:"道聽途說的消息,到底不能讓人放心啊。

    "無可奈何之餘隻有硬着頭皮強攻。

    陽平不愧是天險,曹軍爬山都困難,哪裡還能打仗,白白在增加傷亡消耗糧草。

    曹操沮喪之餘,決定撤兵,讓夏侯惇許褚去把山上的部隊叫下來。

    然而,在黑夜裡曹操的士兵走錯了路,稀裡糊塗地走到了漢中部隊的軍營。

    漢中的人馬在睡夢中突然遭遇曹操的大軍,以為又是曹操的神機妙算驚慌失措,打都不敢打撒腿就跑。

    辛毗劉晔察覺了這一切,立刻去告訴夏侯惇許褚兩位如今我們已經攻占了張魯的營寨。

    這兩個人當然不信:我們強攻都不曾得手,如今要退兵了,反而有所收獲?然而,夏侯惇親自确認後,欣喜若狂,跑去向曹操報捷。

    天上掉下了這樣一塊餡餅,曹操立刻命令強攻。

    而這時的那個張衛也以為曹操又耍了什麼花招,當天夜裡就卷着鋪蓋逃之夭夭,漢中的咽喉陽平關終于陷落。

    張魯到沒有驚慌失措,反正我當初就打算投降,晚了幾天也沒什麼。

    沒想到,他的手下閻圃又反對:"現在被迫投降了,曹操不會看中您;不如先抵抗一下再投降,那樣必然會有更好的待遇。

    "于是,張魯放棄漢中的首府南鄭跑到了山裡打遊擊。

    離開南鄭時,張魯并沒有搞什麼堅壁清野,甚至還封存了府庫的錢糧方便曹操接收。

    曹操一看就明白了,他并沒有當反賊當到底的打算嘛,于是派人去撫慰勸降,并以高官厚祿收買了巴族七姓首領。

    從此,曹操停止了對張魯的軍事攻勢,改為政治誘降。

    就這樣,曹操"危而後濟",終于控制住了漢中局勢(注1),他的前鋒部隊甚至到達了巴東(如今重慶地區),劉備兩大根據地的荊州益州之間的聯系面臨着被切斷的危險。

     注1關于曹操奪取漢中是否偶然一事,也存在着不同的觀點。

    現将另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簡介如下:張衛等據守陽平關後,曹軍多次強攻不下,于是決定假裝退兵迷惑張衛。

    張衛上當後減少了守軍。

    曹操馬上命令乘夜強攻,由于守軍兵力薄弱并戒備松懈,陽平關失守,楊昂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