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注1)

關燈
止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圖謀。

    但它的軍事規模卻一直有争議。

    軍事上,它很可能是個小戰,其主要理由有1赤壁是個小地方,難以駐紮大軍;2諸葛亮後出師表中列舉了曹操曆次大敗,沒有赤壁;3主要将領周瑜黃蓋等人也沒有什麼封賞,和後來的呂蒙陸遜大不相同;4幾乎與此同時,孫權有進攻合肥張昭有進攻九江之舉,東吳也沒有在赤壁盡全力。

    但是,如果承認軍事是政治的延續,那麼赤壁的"小規模"并無損于它的曆史地位。

     史書中的赤壁之戰記叙相當簡單,赤壁之戰在三國志魏書吳書中的記載也有相當的差别。

    魏書武帝紀中,僅僅有這麼幾個字:"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

    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憙救合肥。

    權聞憙至,乃走。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而吳主傳第二中,則是:"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公燒其馀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周瑜傳中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時曹公軍衆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黃蓋曰:‘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

    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

    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

    蓋放諸船,同時發火。

    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作為對比,官渡有袁紹損失七萬多人的記載,彜陵也有蜀漢被陸遜“破其四十餘營”,“死者萬數”的細節,而赤壁的紀錄中卻找不到這樣的隻言片語。

    魏書吳書描述中中的差别,固然有魏對敗仗隐諱不題,吳對勝仗大肆宣揚的一面,恐怕和雙方的實力也有關系。

    同樣的的得失,對實力強大的曹操是相對的小敗,而對東吳則是相對的大勝。

    從另一個角度看,曹操南征,荊楚吳越是個整體。

    雖然在赤壁被打敗,畢竟得到了荊州北部,并不是一無所獲,确實有隐匿敗仗的資本;而與赤壁同時孫權攻合肥張昭攻九江卻都無功而返,當然有大肆宣揚的理由。

    和三國志相比,資治通鑒則參考了江表傳等文獻後又有所擴充,三國演義則更加渲染其戰争場面。

    然而其實際場面如何?這裡的描述大緻參考資治通鑒的記載。

    三國演義那樣的盛大是不會有了,個人認為應接近于吳書的描寫,但不會超過。

     附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1宋代大文豪蘇轼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可謂古脍炙人口千古流傳,但卻是一首有争議的作品。

    原因就出在這一句:“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的那個“了”字。

    這一句共9個字,5+4的結構。

    然而,作為嚴格的詞牌,念奴嬌在這裡應該是4+5。

    那個“了”字,是否是在流傳時出現了謬誤?然而,什麼字又能替換這個“了”而無損于東坡居士的沖天豪情呢? 注2田橫是秦時齊國的後裔,兄弟幾人曾與劉邦一樣逐鹿中原。

    下面節選一段史記的記載:(劉邦稱帝後,召田橫進京。

    田橫)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

    且吾亨人之兄,與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縱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動我,我獨不愧於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

    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裡間,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

    ”遂自刭,令客奉其頭,從使者馳奏之高帝。

    高帝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為都尉,發卒二千人,以王者禮葬田橫。

     注3演義中諸葛亮以曹植銅雀台賦"攬二喬于東南兮"激怒周瑜是不可能的。

    銅雀台賦寫于赤壁之戰後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