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沖冠一怒為老爹
關燈
小
中
大
局越來越有利于曹操。
這時候,曹操卻突發奇想,要一鼓作氣地攻占徐州,然後再回來收拾呂布這個雜種。
荀彧覺得不妥,就勸告曹操:“當年漢高祖保守關中,光武帝經營河内,無不盡心竭力以至根深蒂固。
這樣,進可以逐鹿中原,退可以割據一方。
因此,雖然他們都曾有過一時的窘迫,卻都成就了一世的霸業。
将軍您本來依靠兖州起家,屢次平定叛亂,百姓無不心悅誠服。
況且黃河一帶是天下的要地,如今雖然遭到兵革之災略顯殘破,仍然自保有餘,這就是将軍您的關中河内,不能不先平定。
如今,我們已經擊敗呂布的部将,如果繼續向東攻擊陳宮,陳宮一定不敢來騷擾,我們就可以趁機把麥子割了充實軍糧,就有了擊敗呂布的把握。
擊敗呂布後,可以結交南方揚州的諸侯讨伐袁術,我們就可以馳騁于淮泗之間。
如果放過呂布而向東攻擊,兵留多了則讨伐乏力,兵留少了則呂布趁機暴亂,大家隻有保衛城池的分,難以維持正常生産。
隻有當年沒有反叛的三個縣有保證,兖州又将被呂布奪走。
萬一不能攻克徐州,将軍能回到哪裡呢?陶謙雖然死了,徐州未必容易攻克。
他們昔年屢戰屢敗,如今必然團結死守,堅壁清野。
攻城不拔,又沒有繳獲,用不了十天,即使有十萬大軍也将困苦不堪。
上次征讨徐州,威罰并行。
他們的子弟不會這麼快忘記父兄的仇恨,不會歸降。
就算攻克城池也獲得不了人心,不能算攻了下來。
事情有彼此,大小,安危之分,希望将軍您能夠好好考慮。
”這一番分析,在情在理,有宏觀的戰略設想又有具體的戰術目标,于是,曹操停止了東征徐州的計劃,集中精力治理兖州。
曹操分兵收割軍糧後,呂布陳宮看到曹操兵力分散,認為是好機會,又率領了一萬人馬要來和曹操決一死戰。
結果,被曹操設下埋伏殺得大敗。
這一仗呂布傷筋動骨,從此再也無法在兖州立足,就和張邈陳宮等人東逃徐州投奔了劉備。
兖州又回到了曹操的手中。
兖州的叛亂,表面原因是因為曹操過于粗暴,殺害了陳留的名士邊讓,引起了兖州人士的恐慌,實際上有更深刻的原因。
看一看各地的諸侯,曹操在兖州,劉備在徐州,孫策在江南,都遇到了被征服的地方立刻有人反叛的事件。
曹操經過奮戰重奪兖州,算幸運的了。
劉備被呂布打跑,而孫策幹脆丢了性命。
曹操劉備孫策到了一個地方,都要花一定的時間來治理内政安撫當地的各級人士,這完全是慢工出細活,沒有捷徑。
曹操曆經了兖州叛亂,劉備遭遇了呂布反水,結果都是因為治理内部的時間太短,工夫還沒到。
後來曹操也殺了孔融,孔融的名氣可比邊讓大得多,但什麼事也沒有,就是因為當時曹操内部都已經明白,曹丞相殺孔融,并不意味着他會因此大開殺界。
而當時的兖州人士顯然還沒有這個認識,連曹操多年的好友張邈都因為多餘的擔心(曹操顯然已經不會再為袁紹賣命了)而背叛了他。
這個叛亂,實際上是早晚的事,并不偶然。
曹操不殺邊讓就一定能避免?我表示懷疑。
但曹操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
原來的兖州,看來并不能算是曹操的,但現在的兖州顯然已經完全忠于曹孟德。
兖州牧這三個字由手寫的變成了血染的,哪一個更醒目,不是一清二楚了嗎? 注1陶謙是否被冤枉,并無定論。
陶謙殺曹嵩的說法一直是有的。
讨伐董卓的聯盟破敗後,關東的諸侯們大緻分為兩派,一派為袁紹劉表等,以及當時并不出衆的曹操。
另一派則有袁術公孫瓒以及孫堅的餘部。
陶謙和袁術公孫瓒等人交好,與袁紹曹操一派有矛盾。
三國志記載,陶謙曹操此前就曾幾次交手,無一例外的是曹操勝利。
因此,陶謙确實有暗殺曹嵩洩憤的理由。
這裡采用的是資治通鑒的記錄,個人感覺算是中立稍微偏向陶謙的寫法。
無論事實如何,有這樣的過節曹操當然會認為曹嵩被殺是陶謙的主意,陶謙當然不會承認。
這時候,曹操卻突發奇想,要一鼓作氣地攻占徐州,然後再回來收拾呂布這個雜種。
荀彧覺得不妥,就勸告曹操:“當年漢高祖保守關中,光武帝經營河内,無不盡心竭力以至根深蒂固。
這樣,進可以逐鹿中原,退可以割據一方。
因此,雖然他們都曾有過一時的窘迫,卻都成就了一世的霸業。
将軍您本來依靠兖州起家,屢次平定叛亂,百姓無不心悅誠服。
況且黃河一帶是天下的要地,如今雖然遭到兵革之災略顯殘破,仍然自保有餘,這就是将軍您的關中河内,不能不先平定。
如今,我們已經擊敗呂布的部将,如果繼續向東攻擊陳宮,陳宮一定不敢來騷擾,我們就可以趁機把麥子割了充實軍糧,就有了擊敗呂布的把握。
擊敗呂布後,可以結交南方揚州的諸侯讨伐袁術,我們就可以馳騁于淮泗之間。
如果放過呂布而向東攻擊,兵留多了則讨伐乏力,兵留少了則呂布趁機暴亂,大家隻有保衛城池的分,難以維持正常生産。
隻有當年沒有反叛的三個縣有保證,兖州又将被呂布奪走。
萬一不能攻克徐州,将軍能回到哪裡呢?陶謙雖然死了,徐州未必容易攻克。
他們昔年屢戰屢敗,如今必然團結死守,堅壁清野。
攻城不拔,又沒有繳獲,用不了十天,即使有十萬大軍也将困苦不堪。
上次征讨徐州,威罰并行。
他們的子弟不會這麼快忘記父兄的仇恨,不會歸降。
就算攻克城池也獲得不了人心,不能算攻了下來。
事情有彼此,大小,安危之分,希望将軍您能夠好好考慮。
”這一番分析,在情在理,有宏觀的戰略設想又有具體的戰術目标,于是,曹操停止了東征徐州的計劃,集中精力治理兖州。
曹操分兵收割軍糧後,呂布陳宮看到曹操兵力分散,認為是好機會,又率領了一萬人馬要來和曹操決一死戰。
結果,被曹操設下埋伏殺得大敗。
這一仗呂布傷筋動骨,從此再也無法在兖州立足,就和張邈陳宮等人東逃徐州投奔了劉備。
兖州又回到了曹操的手中。
兖州的叛亂,表面原因是因為曹操過于粗暴,殺害了陳留的名士邊讓,引起了兖州人士的恐慌,實際上有更深刻的原因。
看一看各地的諸侯,曹操在兖州,劉備在徐州,孫策在江南,都遇到了被征服的地方立刻有人反叛的事件。
曹操經過奮戰重奪兖州,算幸運的了。
劉備被呂布打跑,而孫策幹脆丢了性命。
曹操劉備孫策到了一個地方,都要花一定的時間來治理内政安撫當地的各級人士,這完全是慢工出細活,沒有捷徑。
曹操曆經了兖州叛亂,劉備遭遇了呂布反水,結果都是因為治理内部的時間太短,工夫還沒到。
後來曹操也殺了孔融,孔融的名氣可比邊讓大得多,但什麼事也沒有,就是因為當時曹操内部都已經明白,曹丞相殺孔融,并不意味着他會因此大開殺界。
而當時的兖州人士顯然還沒有這個認識,連曹操多年的好友張邈都因為多餘的擔心(曹操顯然已經不會再為袁紹賣命了)而背叛了他。
這個叛亂,實際上是早晚的事,并不偶然。
曹操不殺邊讓就一定能避免?我表示懷疑。
但曹操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
原來的兖州,看來并不能算是曹操的,但現在的兖州顯然已經完全忠于曹孟德。
兖州牧這三個字由手寫的變成了血染的,哪一個更醒目,不是一清二楚了嗎? 注1陶謙是否被冤枉,并無定論。
陶謙殺曹嵩的說法一直是有的。
讨伐董卓的聯盟破敗後,關東的諸侯們大緻分為兩派,一派為袁紹劉表等,以及當時并不出衆的曹操。
另一派則有袁術公孫瓒以及孫堅的餘部。
陶謙和袁術公孫瓒等人交好,與袁紹曹操一派有矛盾。
三國志記載,陶謙曹操此前就曾幾次交手,無一例外的是曹操勝利。
因此,陶謙确實有暗殺曹嵩洩憤的理由。
這裡采用的是資治通鑒的記錄,個人感覺算是中立稍微偏向陶謙的寫法。
無論事實如何,有這樣的過節曹操當然會認為曹嵩被殺是陶謙的主意,陶謙當然不會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