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張颌被罪犯葭萌 黃忠抱病出成都

關燈
的勁敵。

    要論武藝,漢将中沒幾個能和我匹敵的,即使是張飛也未必就能勝我。

    前番瓦口關要不是我自己粗心,中了張飛的計策,他能取下這座關廂麼?既然曹洪容情,人非草木,理當以恩報德,拚死沙場,還有什麼面目回來見他! 張颌對曹洪的寬容感激不盡,決意拼命一搏。

    俗話說:一人拚命,萬夫莫敵。

    象張颌這種有勇無謀的猛将本來就威震天下,一拚命就可想而知了,勢必是銳不可當。

     張颌得了曹洪的将令,領了于、毛二将喏聲而退,點齊五萬軍隊即刻離了南鄭往葭萌關而去。

    五萬魏軍半是馬隊半是步兵,糧草辎重随軍而行,浩浩蕩蕩直插西川邊境。

    張颌一馬當先,曉行夜宿,趱程倍道而行。

     五月中旬,大隊已臨葭萌關。

    張颌吸取了瓦口關慘敗的教訓,思量着要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所以,并不一下子就撲向葭蔭關,在離關還有四五十裡路時停隊紮營,而且深挖溝,高壘牆,紮下一座堅不可摧的營寨。

    這一日并不進兵,天一擦黑就早早安歇。

     來日一早便命五千馬隊去關外搦戰,早晚各一次,輪番叫戰。

    如是數日,并不見關廂上有什麼動靜,也不知城中虛實,不敢貿然攻伐關廂。

     邊關之将的确時常提心吊膽。

    前番瓦口關首戰告捷,傅彤也曾高興了一陣子,沒想到張颌領兵攻到這兒來了,關廂中并無重兵把守,也無強将壯威,如何禁得住五萬魏軍前來交戰? 傅彤一面命弟兄日夜堅守,一面修書往成都告急。

     這一日,送書的漢軍趕奔到成都,報知軍師。

    孔明立即吩咐大堂相見,一面命手下擊鼓升堂,召集文武百官。

     文武兩廂站立,劉備、孔明剛剛坐定,手下巳報上堂來:&ldquo禀軍師,葭萌關告急文書到此,送書人轅門候見!&rdquo 魏延和劉封從瓦口關帶來喜訊沒幾日,随後就有葭萌關的告急文書,說明魏軍想用&ldquo圍魏救趙&rdquo的辦法來阻止漢軍進攻阆中。

    這一點文官武将都看得很清楚。

     孔明立即傳令葭萌關信使進見。

    信使上堂拜見了劉備和孔明,急忙将書信呈上。

     孔明拆開一看,原來張颌領了于禁、毛玠和五萬人馬趕到了關外,情況确實危急。

    便命信使先回複傅彤堅守數日,大隊随後即到。

     待信使退出,孔明便将書信往案上一放,問兩旁道:&ldquo堂上衆位,今有葭萌關守将傅彤告急書到此,魏将張郁敗于瓦口關,複又提兵犯我葭萌關,軍情緊急,立待救援。

    堂上哪位将軍前往抵敢?&rdquo 武将班中閃出一員将,隻見他頂貫金盔紅纓,身披黃甲銀鏡,腰懸鞭劍弓箭,足登虎頭戰靴。

    長得鶴發童顔,颔下白須,兩鬓銀絲。

    今年七十二歲,兩膀尚有千斤之力,年雖古稀,精神旺盛越老越勇,老當益壯。

    數十年來,隻是小有名聲,此番奉令出戰,靠一柄金刀打下大半個東川,猶似昔年血戰長坂之趙雲,名揚四海,威震敵膽。

    至來年血戰漢水,曹操以千金之賞索求其首,可見老将英名遠播令人喪膽落魄。

     此乃後話。

    且說這老将上前道:&ldquo英雄莫論當年勇,老朽再奪蓋世功。

    軍師在上,老夫黃忠願往。

    &rdquo從容不迫,表現出名将風度。

    &ldquo老将出黃忠&rdquo,成為千古之佳話。

     堂上文武見老将軍讨令,都覺得恰到好處,以黃忠之老對張颌之老,旗鼓相當。

     孔明舉目對黃忠上下打量一番,開口問道:&ldquo老将軍今年幾歲了?&rdquo黃忠聽了深感奇怪:發号施令從來不同年齡,況且大堂這些文武的年紀他早已了如指掌,何必又明知故問,莫非話中有話? 老将軍不無戒備地答道:&ldquo老夫虛度七十有二。

    &rdquo &ldquo七十二歲了?&rdquo孔明故作驚訝,接着目光中略含鄙視連連搖頭道:&ldquo老了,老了!&rdquo 孔明一向稱贊黃忠老當益壯,今日第一次說他老了,這句話大出黃忠意料,頓使老将軍羞赧不已。

     年逾七旬而又好勝的黃忠,最恨别人說他老而無用;人家越說他老,他就越不服老,也就越想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mdash&mdash說書的老先生形容道:&ldquo曹操的東川就是完結在孔明的這聲老字上。

    &rdquo&mdash&mdash黃忠聽得軍師這樣小看自己,心裡大感不快,彈出一對老眼,将白須一捋,凜然道:&ldquo軍師緣何小觑吾耶?黃忠年事雖高,卻是寶刀不老&rdquo說罷,氣咻咻瞪着孔明,顯得滿肚子的怨屈,隻不便發洩出來。

     一個冷冰冰譏諷影射,一個熱騰騰憤慨坦然。

    在旁的劉備也弄不明白孔明為何要這樣去傷老将軍的自尊心,暗忖道:你從來都不說他老的,也深知他的脾氣,為何今日要這樣直言不諱?莫非是與他開玩笑?這個玩笑是開不得的呀! 劉備忙插話打圓場道:&ldquo軍師,依備之見,老将軍武藝不衰,雄風尚在,不減昔日之勇,不老啊不老!&rdquo 孔明毫不客氣,肅然道:&ldquo主公,年邁花甲之将,雖則武藝仍在,畢竟老了。

    何況七旬開外,已顯龍鐘之态,豈能再領兵沖鋒陷陣!&rdquo &ldquo呃&hellip&hellip&rdquo劉備倒也一時語塞,他覺得孔明的話也有道理,因為年紀大了,到底精力不足,往往是上半年還是體态健壯,下半年已經體虛多病了。

    所以說人老珠黃不值錢,道理就在于此。

     黃忠自投到劉備手下以來,倒也一直受到孔明的重用,有求必應,常常是一馬當先。

    如今當了這許多人的面将他的請求拒絕得毫無回旋餘地,使黃忠感到簡直有點忍無可忍了,這老臉一時往何處放? 老将軍豈甘就此服老,昂然應道:&ldquo既然軍師嫌吾老不中用,老夫便在大堂之上比試一番武藝,看黃忠老也不老!&rdquo 黃忠真的動了氣,不管孔明同意與否,使要下堂去取家夥。

    黃忠與孔明鬥氣,急煞了一旁的劉備。

    他暗暗為黃忠擔心别氣壞了老年人。

     孔明不慌不忙,微笑道:&ldquo久不交戰,必是武藝生疏,亮正要觀看老将軍的技藝。

    &rdquo 黃忠整整金盔,理理金甲,轉身疾步下堂而去。

    到甬道上站定身軀,向兩旁喝道:&ldquo來,與老夫帶馬!&rdquo 手下便将黃忠的小白龍駒帶了過來。

    老将軍足踮踏镫,奮身上馬,将戰馬一拎,便向甬道下端飛馳而去。

    直跑至轅門,又圈回來,疾似旋風。

    片刻又抵堂口,隻見老将軍動作敏捷,功夫娴熟,蓦地将馬一圈,面對轅門,背對大堂,同時已經左手執弓,右手取箭,肩膀略側,未聞弓弦之聲,一支雕翎已直飛大堂上來。

    武藝好的大将看到黃忠逮一系列的微妙動作,有所察覺他要幹些什麼,然而見他的箭頭直射大堂中央,這一驚非同小可,頓時一片嘩然。

    可定睛看時,這支箭已躍過孔明的頭頂,垂直釘住在後面的麒麟門上。

    原來在大堂後面的門上畫有一隻麒麟,這門是由兩扇拼成一幅完整的麒麟,标志着主帥的威嚴。

    如今黃忠這支箭不偏不倚,正射在麒麟的左眼上。

     當衆文武醒過神來時,黃忠早又第二次來到大堂口,見他圈馬時,隻覺堂中箭影一閃,就象隐約看到一條線一樣,已知箭已脫弦!看那麒麟門上,原先那支箭梢上又多了一支箭,方信黃忠的箭法乃是超群絕倫,天下無雙。

    這一箭果然巧妙,既要眼力好,又要份量恰到好地,後箭咬住前一箭,筆直形成一條線,就好比一支特制的長箭,可稱是舉世絕招。

    大堂上百官文武無不喝彩叫絕。

     等到黃忠第三次趕來,衆文武便知道第三支箭也在這個地方,索性看着第二支箭尾上。

    不出所料,第三支箭又如法炮制,彩聲不絕。

    從箭镞到箭羽末梢,一支箭三尺長,三支箭接起來約有九尺來長。

    孔明坐的地方離堂門不過六七尺,被黃忠這神奇的箭法射得三支箭頭尾相銜,那最後一支箭的末梢正架在孔明的額前,上下微微振動,似乎也在為自己的主人洋洋得意。

     甬道上的黃忠将馬扣住,左手執弓,右手捋須,回頭望着大堂,臉上頗有得色。

    人稱&ldquo黃一箭&rdquo,足見名不虛傳,但為何要射三支箭呢?射技與别的武器不同,同是功力不相上下,箭法便往往有偶然性。

    黃忠就是為了讓所有的人信服他,避免别人産生偶然僥幸心理,定要連發三箭。

    這樣就可以證實他百發百中,箭無虛發。

     黃忠命手下将三支箭取回,這才挂弓下馬,踏步前來拱手問道:&ldquo軍師,老夫獻醜,未知老也不老?&rdquo 一旁的劉備大為黃忠不平,暗思道:七十餘歲的老将,尚有這樣好的眼力,還能射出這麼高超的箭術,正可大用,足可抵擋葭萌關外的張颌。

    不知孔明是否這樣認為。

     此刻孔明好象也被黃忠那精湛的箭法所觸動,露出了對黃忠的武藝可以信服的贊許目光,抽取将令道:&ldquo老将軍果然不減當年之勇,還可一用。

    漢升聽了,亮付汝将令一支,往葭萌關外抵擋張颌,不得有誤!&rdquo 老将軍聽了又是心頭一氣,白髯瑟瑟亂抖。

    心裡怨道:先生之言何等氣人,我黃忠這樣好的武藝尚隻夠&ldquo還可一用&rdquo,勉強得令人心寒。

    老實說,大堂上能有幾個可以和我打對成交,卻要遭到先生這般冷落!也罷,隻要令箭到手,就不管你是一用還是二用,保管将張颌趕走! 黃忠忍住了這口氣,朗聲道:&ldquo黃忠遵命!&rdquo老将軍接令退下,自去點兵準備。

    這裡孔明退堂。

    一宵無話。

     來日清晨,孔明借劉備等人共去成都校場,在演武廳上坐定,見五萬弟兄排列得齊齊斬斬,一切行裝辎重都已裝載上車,刀槍旗幡遮天蔽日,隻待升炮開兵。

     孔明坐了片刻,校場上并不見黃忠的身影,正要詢問,忽見黃府家丁急急趕來,報說老将軍昨日回府面蘊怒色,垂暮時自感胸悶氣塞,晚飯未用便去安息,今晨便覺體虛肢軟,動彈不得,怕誤軍機,特命小人面見軍師,請求延緩三日再行啟程。

     劉備所了愈為黃忠擔憂,對孔明看了一眼:我早知道年老之人受不了過份氣惱,昨日被你這一頓譏諷,立竿見影,老将軍就此卧床,這打仗是不可以開玩笑的,别人不清楚,你還會糊塗?依我之見,就等他三日病好了再發兵前往,免得再弄出什麼事情來。

     孔明懂得劉備在想什麼,便對這家丁道:&ldquo汝速回複黃忠:救兵如救火,葭萌關上軍情緊急,今日發兵刻不容緩,何況軍令如山,豈容延誤三日!倘黃忠果然染恙卧床,令箭繳回,将息數日,本軍師另遣良将前往!&rdquo這家丁即刻飛奔回去。

     無多時,隻見黃忠趕到校場,在演武廳口下馬,上前來見孔明:&ldquo軍師在上,老夫偶感不适,欲思将息三日,再行前往。

    &rdquo廳上的人見黃忠今日面容懦悴,氣虛神倦,雖然帶着頭盔,卻是村着黃綢紮巾,鬓發飄亂,衣巾松散,彎腰屈背,一副龍鐘老态。

     孔明略一掃視,厲色嚴詞道:&ldquo老将軍,軍令已下,誰敢戲言?倘若老将軍體力不支,繳回令箭,亮允爾在府歇息數日,别遣上将前往是也!&rdquo &ldquo呃,軍師不允,老夫便抱病出征便了。

    &rdquo &ldquo吉時已刮,速速開兵!&rdquo孔明一點也不含糊。

     黃忠氣喘籲籲、抖抖瑟瑟地走下演武廳,至校場中央,傳令祭旗出發。

    炮聲響,戰鼓擂,黃忠上馬提刀,可是今日這口刀不似往日那樣得心應手,捧在手裡隻覺得沉甸甸重如千斤,抖不起昔日的那番威風來,重新将金刀架在鳥翅環上。

    坐在馬背上彎着腰并且接連不斷地咳着嗽,軟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