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張飛進川任都督 孔明翁婿布陣圖

關燈
忘得一幹二淨。

    但等太陽升起,這才朦朦胧胧地想起今日是發兵之期。

    立即跳起身來趕到校場,此時張飛已在點第三次卯了。

    兩個人急急忙忙奔上演武廳,應聲道:&ldquo都督在上,範疆在!&rdquo&ldquo張達有!&rdquo 張飛覺得撲面飄來一陣濃烈的酒氣,怒火中燒,大吼道:&ldquo唗!,爾等匹夫,劉皇叔受難于西川,三軍恨不能插翅而去。

    爾等倒快樂逍遙,喝得酒氣沖天,到這時候才趕來。

    如此大罪,軍法豈容!&rdquo 兩人一看張飛這一副怒容,七分酒意早已吓醒了,跪下身來連連說道:&ldquo大都督請息怒,小的因平時生活潦倒,欠債甚多。

    此番為了進川,去還清前欠。

    多蒙朋友送行,設下酒宴,盛情難卻,多飲了幾杯,一時來遲了。

    請都督寬恩,恕我等之過。

    &rdquo 張飛心想,你們去還債,時間應抓緊。

    但現在說得多輕飄,倒不能不問罪于你們,便說道:&ldquo爾等好大的口氣,誤了軍機還隻道是多飲了幾杯酒!朋友為你們餞行,為的是要你們在軍中忠心報效皇叔。

    你們是大漢的将領,須知軍規森嚴。

    人人皆到,唯你二人點卯不到。

    本督且問你們,三卯不到,該應何罪?&rdquo 二人吃吃地說:&ldquo三卯不到有殺頭之罪。

    &rdquo &ldquo來啊,将此兩個不法之将推出斬訖報來!&rdquo &ldquo是!&rdquo手下一擁而上。

     範疆、張達見狀,大聲叫道:&ldquo大都督饒命!大都督饒命啊!&rdquo 張飛傳令:&ldquo斬殺不論!&rdquo手下片刻工夫已把範、張捆綁起來。

    兩個人伏在地上死也不肯站起來,口中喊叫不疊。

    關雲長坐在一旁想,既然要治他們的罪,那也用不着叫他們當什麼糧隊官,就是為了軍中一時無人。

    要是殺了這兩個人,糧隊上仍然沒有大将,再要找人就更麻煩了。

    關雲長想到這兒,踱步到張飛面前說,三弟,下川救應大哥刻不容緩,此兩個不法将已然知罪,看在關某的份上,暫且饒了他們,日後進了西川再行正法。

     張飛也在為缺少糧隊官而擔憂,聽了關雲長這一番話,覺得也隻有這麼辦,就命手下為範疆、張達釋縛,然後正色道,記大過一次,戴罪立功。

    兩人謝過恩,唯唯諾諾而退。

    三軍将士點齊,張飛傳令發兵。

    遂向孔明拱手:&ldquo老師,老張與你涪關再見了。

    &rdquo 孔明見張飛有這種膽略,一則是非常的高興,二則又有點擔心。

    暗想,西川這麼大,又這麼險要,不是容易打下的。

    曆史上吳起與孫武都是文武雙全的統帥,可進西川終成妄想。

    你張飛雖然也不錯,進川卻要當心,因為川中會用兵的不止張任一人。

    你是我的學生,我恨不能分一半身體跟你一起進川,常常叮囑你,可這是不可能的。

    但願你能順利地到達涪關。

    孔明為了今日分兵進川,昨晚為張飛下川思之再三。

    現在到了分别的時候,便從袖中取出一封錦囊,說道:&ldquo三将軍此去任重道遠,軍中之事自不必亮贅述。

    隻是水路上有一條闵江頗難過渡,若三将軍為難時,請開此囊視之,教三将軍安然過江。

    &rdquo 張飛想,老師的計策一向鬼神莫測,他說闵江難渡,想必那個地方确實不會平安而過,他的錦囊越多越好。

    諸葛亮的錦囊确實是有這種威力。

    張飛打到閩江已經計窮力竭,虧得這條妙計才使張飛化險為夷。

    雖然張飛走水路比孔明早到涪關一天,但要是沒有孔明的這種預測和幫助,那是不可能的。

     張飛很是感激地接過錦囊,藏在貼肉處,道了一聲謝。

    孔明又命手下取來一隻木箱交給張飛,說道,這箱子裡的東西與錦囊中的計謀有關,到了涪關一樣都不能少,原物歸還我,自有妙用。

    ──孔明出山一共帶了四十隻箱子,十隻用于燒博望,十隻用于燒新野,還有二十隻尚未用。

    這是因為孔明知道劉備底子薄弱,光依靠兵力無法與強敵抗衡,所以借助于物質來補充實力。

    但并不是說孔明隻會放火。

    到了現在這階段,孔明就以兵力來取勝對方了,當然也不排除以物代兵。

    西川是非打不可的,但不是用火來攻取,因為火的殺傷力太大,一死就是數以千計,甚至以萬計;西川是劉家之地,劉璋與劉備同為漢室宗親,過大的傷亡會被天下人指責劉備兇暴殘忍。

    所以,奪取西川之地,就不同于與曹操拚殺。

    還有二十隻木箱是留待以後所需,如伐東川、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戰事。

    不過,這四十隻大木箱中所裝的不盡是火藥,硫磺等易爆物品,還有别的東西。

    ──張飛再次謝過孔明,回頭對關雲長道:&ldquo二哥,老張與軍師分兵下川,再見了!&rdquo &ldquo三弟,一路之上謹慎用兵,切莫急躁。

    &rdquo。

     &ldquo請二哥在荊州耳聞佳音。

    &rdquo 弟兄二人各自道别,校場上一彪彪、一隊隊,文武上馬,五萬大軍雄赳赳、氣昂昂,浩浩蕩蕩啟了程。

     何謂水路進川呢?是不是始終坐了船直達涪關,不是的。

    水路進川實際上是從荊州碼頭下船,到了西川口就棄舟登岸,一路從關隘上打進去。

    因為兩路分兵,一路先要坐一段水面的船,所以就以水路、旱路來分别。

    當然,諸葛亮率領陸路人馬進川也會遇到江河,有時也要坐船,這就不成其為水軍了。

    張飛出了西校場,到城外碼頭,将刀槍營裝,糧饷兵馬全部裝載下船,自己與文武也都各自歸艙。

    金鑼響亮,直往西川口進發。

     這冊書名為&ldquo孔明進川&rdquo,所以要說的并不是張飛,而是陸路上的諸葛亮。

    送走了張飛,孔明回到東教場。

    祭旗完畢,傳令開兵。

    趙雲為頭隊正先鋒,大旗高飄。

    旗下趙雲穩坐鶴頂龍駒,手抱鼠白銀槍,帶領三千漢軍,在隆隆炮聲之中斬斬齊齊向西川開發。

    中隊上一面大旗招展,上書&ldquo大漢軍師中郎将、陸軍大都督諸葛&rdquo。

    孔明端坐四輪車,一手捋清須,一手搖羽扇,神采飄逸。

    一旁簡雍胯下雕鞍,與孔明車馬并駕齊驅。

     四萬餘漢軍耀武揚威,都是打勝仗的面孔。

    在孔明車後不遠的地方,有數千軍隊推的推、拉的拉,一長列大軍車上都是巨石,小的一輛車上裝兩塊,大的二輛車子裝一塊,而且都是大青石。

    盡管這些漢軍十分賣力地趕着車子。

    但車上這些大青石有什麼用場,他們一概不知。

    有的小兵已不止運送這一次了,他們記得:自從去年龐統進川以後,孔明常遣他們到荊襄一帶山谷中去找石頭,經過他檢驗後,就裝載大車送往西川口,至于堆在西川口的這些亂石到底有什麼用,他們既不懂、又不敢問。

    第三隊上是馬谡,在三千漢軍簇擁下,手執銀闆大刀,策馬而行,保護糧饷車輛。

     關雲長相送十裡而别,帶了文武回到荊州城内,命關平去浔陽大營;糜芳和傅士仁守襄陽;廖化去城外巡哨;趙累、王甫各去九郡稽查。

    再命手下去襄陽将家謄搬至荊州。

    城内自有伊籍、馬良兩位大夫料理。

    荊襄九郡戒備森嚴,好似銅牆鐵壁一般堅固。

    此話暫且不提。

     卻說:孔明離了荊州,曉行夜宿,趱程而去。

    路上迅速,八月初十已抵川口魚腹浦。

    魚腹浦離西川第一個關口就是夔關,是西川的外圍。

    孔明在四輪車上舉目一望,眼前一片平地。

    邊行邊對一旁的簡雍說道:&ldquo憲和大夫。

    &rdquo &ldquo軍師怎樣?&rdquo &ldquo亮觀西川大門太敞,無遮無攔,可以直達夔關。

    若主公坐鎮了西川五十四州,外敵來犯,也從此道長驅直入,豈非有累卵之危?&rdquo 簡雍想,這種推斷很有道理。

    這個地方确實一無險要可守。

    既然自己容易攻入,當然也容易被人攻入。

    不過它本身就無險可據,我們有什麼辦法呢?要不等我們打下了西川,在這個地方堆一座小山,擋住外寇來犯。

    便點頭道:&ldquo軍師言之極善!大門敞開,易得易失。

    軍師有何妙計能使大門不敞,卻又無人敢來進犯呢?&rdquo &ldquo此事易也。

    亮即留下二十萬精兵鎮守魚腹浦,萬無一失。

    &rdquo 簡雍對他看看:你是否講錯了?大概是留下二萬人馬吧?我們總共才隻有五萬人,怎麼留得下二十萬呢?不過再一想,簡雍不敢說是錯了。

    因為孔明講出是二十萬,決不是二萬。

    他一定另有辦法!大軍沒有,一棵草,-根木頭都可以派用場的,所謂&ldquo草木皆兵&rdquo也。

    這是簡雍對孔明的信任。

    其實,草木這種東西無用起來,一個人都不及,有用起來,十萬、八萬的人馬也比不上它的好處。

    又行了一陣,夕陽西墜,孔明傳令停隊。

    軍中一聲炮響,三軍停下,紮下一座浮營──孔明進川一般都紮浮營,很少紮牢營的。

    因為他的大營很少有人來偷打。

    牢營紮起來很麻煩,要掘壕溝、堆營牆,又費力氣。

    紮浮營就便當得多,隻要釺子插入地下,蓋好篷帳,四周一圍,大營就落成了。

    小兵跟着孔明,要少吃不少苦頭。

    現在孔明立即升帳,文武各來參見。

    孔明從令架上拔出一支令箭,呼道:&ldquo子龍聽令。

    &rdquo 趙雲從旁閃出:&ldquo末将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亮命你用過晚膳之後,将營門緊閉,合營安睡。

    若有風吹草動,不得妄出!&rdquo &ldquo是。

    &rdquo趙雲嘴上在答應,心裡卻在思索:吃過晚飯睡覺,這用不着你軍師關照的,何必還要特意發這麼一條令呢?而且還命我聽到了動靜,也不要去管,這是什麼道理?這條令發得真是太蹊跷了。

    趙雲接了令退過一旁。

     孔明又拔令在手。

    &ldquo幼常呀令。

    &rdquo &ldquo小将馬谡在。

    &rdquo &ldquo将令一支,晚膳之後合營安寝,養精蓄銳,來日兵進夔關!若聞動靜,不必驚惶,按兵不動。

    &rdquo 馬谡年紀輕,又熟讀兵書,對孔明的用兵還不象别人那樣深信不疑,有時還能和孔明對面論兵,常受到孔明的賞識。

    所以,有點不服;現在聽了孔明的令,以為是在他面前故弄玄虛,根本不放在心上。

    暗想,我馬谡被人稱作文武全才,連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