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劉玄德甘露寺招親 周公瑾柴桑郡布陣
關燈
小
中
大
漢軍逃走,引了三千弟兄,不問情由當路攔住。
近前一看,卻全是自己的弟兄,賈華拖了大刀垂頭喪氣。
忙問發生了什麼事情。
賈華便将殿上之事說了一遍,然後道,國太有令,誰人要害劉備,就将誰斬首問罪。
潘璋和董襲聽了,面面相觑,便帶了三千弟兄,跟了賈華回進城裡去了。
這樣,除了寺外的五百吳兵和五百荊州漢軍以外,山上反倒安全和清靜起來。
此時殿内的氣氛方才和緩了一些,飲酒叙話也覺融洽。
吳國太處處留心劉備的舉止,但覺心曠神怡,興緻愈濃,命孫權陪伴劉備出寺去觀賞一下風光。
孫權應聲而起,相邀衆人出寺一覽。
兩對君臣離席向外邊踱去,立于山巅之處鳥瞰南徐景色,盡收眼底。
但見:雲端裡浮圖層層,江湖中白帆點點,城牆内房廊重重,郊塵外良田片片。
遠眺市井闾巷,居民擔柴掮米;近覽田壟阡陌,農夫荷鋤負犁。
步履輕松,面無憂色;雞鳴犬吠相聞,炊煙烽火相望。
百姓安居樂業,商賈好購善售。
真個是清平世界,天下第一江山。
劉備見遠處江面上船隻川流不息,樯桅林立,不禁吟道:&ldquo南人善駕舟,北人喜騎馬。
&rdquo 這本來是一句極為普通的民間諺語,因為南方港汊縱橫,出門十分不便,大多坐船駕舟。
而北方地處幹旱,别說船隻不會駕馭,就是連溪澗也是極少,因此出門趕路總離不開駿馬,幾乎人人都有一手好騎藝。
并不是說南方人隻會駕舟,不會騎馬,而北方人隻會騎馬,卻不會坐船。
這是一句實話。
可是,今天的孫權與劉備深存嫌隙,以為這是諷刺他孫權隻懂水戰,而不精陸戰,已有幾分不高興。
心想,我數年來與将士熬練騎射,操演旱鬥,水陸兩戰都已娴熟。
你劉備多年來東逃西躲,既怕曹操,又怕周瑜,唯恐性命不保,算得了什麼&ldquo善騎&rdquo?倒不如讓我來與你比試一下,到底誰的馬上功夫好。
因此說道:&ldquo劉将軍,權欲領教一下将軍馬上的本領,未知意下如何?&rdquo 劉備對孫權看了一眼,暗思道:啊呀!這真是&ldquo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rdquo。
我順口說了這句話,他就多心了,居然不顧自己的威嚴,要與我較量騎馬的功夫。
老實說,别說你不大騎馬的人同我比要輸,就是能征慣戰的超等馬将與我比也免不了要敗北。
曾記得當年在劉表的荊州時,好長一段時間沒騎馬,兩條腿上就生出了兩個肉疙瘩來。
上樓或跨越門檻時,就覺得酸痛難忍,十分不便。
後來一個醫家道,這是&ldquo馬鞍瘤&rdquo,因為善騎,一停下來就要長出這種東西來。
從此,不論刮風下雨,我每天總要騎一兩次馬,這才感到舒服。
今日你既然有如此的豪興,那我奉陪,叫你看一下我劉備的手段。
便回頭呼喚:&ldquo子龍,與我帶馬。
&rdquo 趙雲從寺旁帶出那匹&ldquo的盧&rdquo龍馬,到劉備身邊道:&ldquo主公,龍馬在此。
&rdquo 孫權見劉備欣然應承,更有心要讓他出一下醜,吩咐道:&ldquo公績帶馬。
&rdquo 立刻,淩統帶了一匹黃骠龍駒。
兩人踏镫上馬,兩員大将各遞上一根馬鞭。
劉備和孫權并馬立于山道口,舉手揚鞭,兩馬飛起八隻鐵蹄,向山下蹿去。
兩個都是好身手,連連加鞭,隻拚個并駕齊驅。
到山腳下圈馬時,兩馬恰好同時轉身,難分上下。
兩匹龍馬從原山路回上去時,更是奮蹄疾馳。
到半山腰&ldquo的盧&rdquo已漸漸搶先了半個馬頭。
孫權見劉備果然好騎術,暗暗稱贊,狠狠地加上一鞭,黃骠馬好似騰雲駕霧,攸然躍到了山道口。
勒馬對旁邊看時,劉備亦然勒住馬頭,卻比自己慢了半個馬頭。
他丢鞭下馬,對着劉備揚聲大笑:&ldquo啊哈&hellip&hellip南人亦善馬。
&rdquo意思是,别以為你騎馬的本領高強,照樣要輸給我這個南方人。
孫權這一聲大笑,把自己這兩天的怒氣都笑跑了,頓時覺得精神爽快起來。
其實,劉備這是吃小虧,占大便宜。
龍馬回到半山時,他想,我隻要再揚一鞭,就可以占先半個馬身。
不過,孫權輸了,肯定對我更加惱怒。
我與他比馬,隻是略試本領,無礙國家大事。
隻要郡主到手,為了自己的性命,放他一步也未必就失了體統。
在這上面留點情給他,或許以後見面要好一些。
劉備到底被曹操稱作枭雄,見機行事十分拿手。
馬上将缰繩放松,然後又緊催一鞭。
就這麼一松一緊,已落後了半個馬頭。
劉備下馬棄鞭,也會心地朝着孫權大笑起來。
他笑孫權象個蒙童,上了人家的當,還在得意洋洋傻笑呢,兩員白袍将把馬帶過。
劉備回到佛殿前,見庭下有一塊二尺見方的青石,忽然轉動心思:何不借此石占它一卦。
便呼道:&ldquo子龍,青釭何在?&rdquo 趙雲答道:&ldquo在此。
&rdquo &ldquo借我一用。
&rdquo &ldquo是。
&rdquo趙雲從腰中摘下寶劍,劍柄在前,劍匣在後,送到劉備面前。
劉備右手抓住劍柄,将青釭劍徐徐抽出,仰天暗暗祝告道:&ldquo蒼天在上,後土在下,若劉備能娶得郡主,雙雙回轉荊州,成霸王之業,一劍揮石為兩段。
如死于此地,剁石不開。
&rdquo言訖,手起劍落,火花迸濺,砍石為兩段。
将寶劍送還趙雲入匣佩挂。
孫權在後面看見,不知他為何會出現這種異乎尋常的動作。
便問:&ldquo劉将軍何恨此石?&rdquo &ldquo備問天占卦。
&rdquo &ldquo緣何你要占卦?&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劉備想,剛才隻顧揮劍砍石,卻忘了孫權在後跟着,心頭之話怎能與他明講?略假思索,說道:&ldquo備年已五旬,受聖天子衣帶血诏,未能為國家剿除賊黨,心常自恨。
今蒙國太招為女婿,此平生之際遇也。
恰才占得一卦,如能破曹興漢,立破此石。
果然如此!&rdquo 孫權暗思:劉備無端起卦,必有隐言,豈肯實告。
此話分明是唐突于我。
你會起卦,我便不能?喚道:&ldquo公績,龍泉何在?&rdquo &ldquo吳侯,寶劍在此。
&rdquo說着,抽出三尺青鋒,遞到孫權的手中。
孫權手仗寶劍,也默默通神起來:&ldquo若能取得荊州,興旺東吳,砍石亦為兩半!&rdquo手起劍落,巨石亦開。
至今甘露寺内有十字紋&ldquo恨石&rdquo尚在。
劉備想,我不起卦,他也不起卦;如今我剁石為誓,他也揮劍斷石,心中必無好言。
劉備隻裝作不知,問道:&ldquo何恨之有?&rdquo &ldquo權亦問天占卦。
&rdquo &ldquo作何道理?&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孫權想,算你運氣好,國太将我妹嫁給了你。
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要是孔明不用荊州來換,我叫你豎的來,橫的去!孫權話不由衷,說:&ldquo權願與劉将軍永結秦晉之好,誓滅曹賊!&rdquo 他們兩人爾虞我詐,各自心懷鬼胎。
不過,他們兩人所起的卦都很有靈驗。
數日後,劉備果然與郡主成鸾鳳之交,雙雙回轉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的十月裡,孫權從關羽的手中也奪回了荊州。
這兩個未來的帝王今天共在甘露寺試劍立誓,這塊石頭就稱作了&ldquo試劍石&rdquo。
兩人正當玩賞不已之時,殿内國太傳出話來,說道,時光不早了,命孫權好好地款待劉備,各自回城去安歇吧。
孫權和劉備象接到了聖旨一般,正是求之不得,而且招親已成定局,無可非議的了。
劉備與子龍進殿告辭國太和喬公,帶了五百漢軍歡天喜地回到官驿,随後孫乾也至下榻處,與劉備說道:&ldquo主公切不可太樂觀,還得哀求喬國老,早早與郡主完姻,免生别事。
&rdquo 次日,劉備複至喬玄府中,便将孫權等人欲加暗害,自己不敢久居等等滿腹心事相告。
喬玄安慰他說,你隻管放心在此耽待,國太既已招你為婿,誰人還敢如此大膽!來日我去宮中與國太言明此事,讓她作主保護你。
劉備這才放心,拜謝自回。
自那日甘露寺相親之後,吳國太常是喜逐顔開。
兩天後,喬玄進宮将劉備的意
近前一看,卻全是自己的弟兄,賈華拖了大刀垂頭喪氣。
忙問發生了什麼事情。
賈華便将殿上之事說了一遍,然後道,國太有令,誰人要害劉備,就将誰斬首問罪。
潘璋和董襲聽了,面面相觑,便帶了三千弟兄,跟了賈華回進城裡去了。
這樣,除了寺外的五百吳兵和五百荊州漢軍以外,山上反倒安全和清靜起來。
此時殿内的氣氛方才和緩了一些,飲酒叙話也覺融洽。
吳國太處處留心劉備的舉止,但覺心曠神怡,興緻愈濃,命孫權陪伴劉備出寺去觀賞一下風光。
孫權應聲而起,相邀衆人出寺一覽。
兩對君臣離席向外邊踱去,立于山巅之處鳥瞰南徐景色,盡收眼底。
但見:雲端裡浮圖層層,江湖中白帆點點,城牆内房廊重重,郊塵外良田片片。
遠眺市井闾巷,居民擔柴掮米;近覽田壟阡陌,農夫荷鋤負犁。
步履輕松,面無憂色;雞鳴犬吠相聞,炊煙烽火相望。
百姓安居樂業,商賈好購善售。
真個是清平世界,天下第一江山。
劉備見遠處江面上船隻川流不息,樯桅林立,不禁吟道:&ldquo南人善駕舟,北人喜騎馬。
&rdquo 這本來是一句極為普通的民間諺語,因為南方港汊縱橫,出門十分不便,大多坐船駕舟。
而北方地處幹旱,别說船隻不會駕馭,就是連溪澗也是極少,因此出門趕路總離不開駿馬,幾乎人人都有一手好騎藝。
并不是說南方人隻會駕舟,不會騎馬,而北方人隻會騎馬,卻不會坐船。
這是一句實話。
可是,今天的孫權與劉備深存嫌隙,以為這是諷刺他孫權隻懂水戰,而不精陸戰,已有幾分不高興。
心想,我數年來與将士熬練騎射,操演旱鬥,水陸兩戰都已娴熟。
你劉備多年來東逃西躲,既怕曹操,又怕周瑜,唯恐性命不保,算得了什麼&ldquo善騎&rdquo?倒不如讓我來與你比試一下,到底誰的馬上功夫好。
因此說道:&ldquo劉将軍,權欲領教一下将軍馬上的本領,未知意下如何?&rdquo 劉備對孫權看了一眼,暗思道:啊呀!這真是&ldquo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rdquo。
我順口說了這句話,他就多心了,居然不顧自己的威嚴,要與我較量騎馬的功夫。
老實說,别說你不大騎馬的人同我比要輸,就是能征慣戰的超等馬将與我比也免不了要敗北。
曾記得當年在劉表的荊州時,好長一段時間沒騎馬,兩條腿上就生出了兩個肉疙瘩來。
上樓或跨越門檻時,就覺得酸痛難忍,十分不便。
後來一個醫家道,這是&ldquo馬鞍瘤&rdquo,因為善騎,一停下來就要長出這種東西來。
從此,不論刮風下雨,我每天總要騎一兩次馬,這才感到舒服。
今日你既然有如此的豪興,那我奉陪,叫你看一下我劉備的手段。
便回頭呼喚:&ldquo子龍,與我帶馬。
&rdquo 趙雲從寺旁帶出那匹&ldquo的盧&rdquo龍馬,到劉備身邊道:&ldquo主公,龍馬在此。
&rdquo 孫權見劉備欣然應承,更有心要讓他出一下醜,吩咐道:&ldquo公績帶馬。
&rdquo 立刻,淩統帶了一匹黃骠龍駒。
兩人踏镫上馬,兩員大将各遞上一根馬鞭。
劉備和孫權并馬立于山道口,舉手揚鞭,兩馬飛起八隻鐵蹄,向山下蹿去。
兩個都是好身手,連連加鞭,隻拚個并駕齊驅。
到山腳下圈馬時,兩馬恰好同時轉身,難分上下。
兩匹龍馬從原山路回上去時,更是奮蹄疾馳。
到半山腰&ldquo的盧&rdquo已漸漸搶先了半個馬頭。
孫權見劉備果然好騎術,暗暗稱贊,狠狠地加上一鞭,黃骠馬好似騰雲駕霧,攸然躍到了山道口。
勒馬對旁邊看時,劉備亦然勒住馬頭,卻比自己慢了半個馬頭。
他丢鞭下馬,對着劉備揚聲大笑:&ldquo啊哈&hellip&hellip南人亦善馬。
&rdquo意思是,别以為你騎馬的本領高強,照樣要輸給我這個南方人。
孫權這一聲大笑,把自己這兩天的怒氣都笑跑了,頓時覺得精神爽快起來。
其實,劉備這是吃小虧,占大便宜。
龍馬回到半山時,他想,我隻要再揚一鞭,就可以占先半個馬身。
不過,孫權輸了,肯定對我更加惱怒。
我與他比馬,隻是略試本領,無礙國家大事。
隻要郡主到手,為了自己的性命,放他一步也未必就失了體統。
在這上面留點情給他,或許以後見面要好一些。
劉備到底被曹操稱作枭雄,見機行事十分拿手。
馬上将缰繩放松,然後又緊催一鞭。
就這麼一松一緊,已落後了半個馬頭。
劉備下馬棄鞭,也會心地朝着孫權大笑起來。
他笑孫權象個蒙童,上了人家的當,還在得意洋洋傻笑呢,兩員白袍将把馬帶過。
劉備回到佛殿前,見庭下有一塊二尺見方的青石,忽然轉動心思:何不借此石占它一卦。
便呼道:&ldquo子龍,青釭何在?&rdquo 趙雲答道:&ldquo在此。
&rdquo &ldquo借我一用。
&rdquo &ldquo是。
&rdquo趙雲從腰中摘下寶劍,劍柄在前,劍匣在後,送到劉備面前。
劉備右手抓住劍柄,将青釭劍徐徐抽出,仰天暗暗祝告道:&ldquo蒼天在上,後土在下,若劉備能娶得郡主,雙雙回轉荊州,成霸王之業,一劍揮石為兩段。
如死于此地,剁石不開。
&rdquo言訖,手起劍落,火花迸濺,砍石為兩段。
将寶劍送還趙雲入匣佩挂。
孫權在後面看見,不知他為何會出現這種異乎尋常的動作。
便問:&ldquo劉将軍何恨此石?&rdquo &ldquo備問天占卦。
&rdquo &ldquo緣何你要占卦?&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劉備想,剛才隻顧揮劍砍石,卻忘了孫權在後跟着,心頭之話怎能與他明講?略假思索,說道:&ldquo備年已五旬,受聖天子衣帶血诏,未能為國家剿除賊黨,心常自恨。
今蒙國太招為女婿,此平生之際遇也。
恰才占得一卦,如能破曹興漢,立破此石。
果然如此!&rdquo 孫權暗思:劉備無端起卦,必有隐言,豈肯實告。
此話分明是唐突于我。
你會起卦,我便不能?喚道:&ldquo公績,龍泉何在?&rdquo &ldquo吳侯,寶劍在此。
&rdquo說着,抽出三尺青鋒,遞到孫權的手中。
孫權手仗寶劍,也默默通神起來:&ldquo若能取得荊州,興旺東吳,砍石亦為兩半!&rdquo手起劍落,巨石亦開。
至今甘露寺内有十字紋&ldquo恨石&rdquo尚在。
劉備想,我不起卦,他也不起卦;如今我剁石為誓,他也揮劍斷石,心中必無好言。
劉備隻裝作不知,問道:&ldquo何恨之有?&rdquo &ldquo權亦問天占卦。
&rdquo &ldquo作何道理?&rdquo &ldquo這個&hellip&hellip&rdquo孫權想,算你運氣好,國太将我妹嫁給了你。
但這不是沒有代價的,要是孔明不用荊州來換,我叫你豎的來,橫的去!孫權話不由衷,說:&ldquo權願與劉将軍永結秦晉之好,誓滅曹賊!&rdquo 他們兩人爾虞我詐,各自心懷鬼胎。
不過,他們兩人所起的卦都很有靈驗。
數日後,劉備果然與郡主成鸾鳳之交,雙雙回轉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的十月裡,孫權從關羽的手中也奪回了荊州。
這兩個未來的帝王今天共在甘露寺試劍立誓,這塊石頭就稱作了&ldquo試劍石&rdquo。
兩人正當玩賞不已之時,殿内國太傳出話來,說道,時光不早了,命孫權好好地款待劉備,各自回城去安歇吧。
孫權和劉備象接到了聖旨一般,正是求之不得,而且招親已成定局,無可非議的了。
劉備與子龍進殿告辭國太和喬公,帶了五百漢軍歡天喜地回到官驿,随後孫乾也至下榻處,與劉備說道:&ldquo主公切不可太樂觀,還得哀求喬國老,早早與郡主完姻,免生别事。
&rdquo 次日,劉備複至喬玄府中,便将孫權等人欲加暗害,自己不敢久居等等滿腹心事相告。
喬玄安慰他說,你隻管放心在此耽待,國太既已招你為婿,誰人還敢如此大膽!來日我去宮中與國太言明此事,讓她作主保護你。
劉備這才放心,拜謝自回。
自那日甘露寺相親之後,吳國太常是喜逐顔開。
兩天後,喬玄進宮将劉備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