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走華容曹操饒口舌 崇重耳雲長守信義

關燈
我在許昌時,當得到大哥劉備在河北冀州袁紹軍中,我便封金挂印,離開曹營,保皇嫂千裡尋兄。

    臨行之時,我一連三天上門告辭,可是曹操托病不見。

    三造相府,不可說不别而行了。

    但是,大丈夫來得清,去得明,我便留下一封辭貼,交給手下送至相府。

    話雖不多,句句是真。

    此時想來記憶猶新:&ldquo土山約三事,蒙丞相允。

    今聞家兄在袁紹軍中,新恩雖厚,但舊義不可忘。

    餘恩未報,自知異日。

    &rdquo你提出這事,無非是為了最後八個字。

    現在到了生死關頭,就用這八字作為金字招牌,讨價還價了。

    當然,盡管你曹操現在拿不出這張辭帖來,無真憑實據,但我關雲長做事向來光明磊落,言出如山,決不會自食其言。

    因此,關雲長啞然無語,心上又增一分不捉曹操。

    ──七分不捉了。

    這是孔明預料雲長必放曹操的第三個原因。

     曹操見雲長連連默而無言,膽子越來越大了。

    起初還小心謹慎,處處檢點,唯恐失言。

    現在幾次占了便宜,便肆無忌憚起來。

    心想,全是正經話,哪來這許多,虛虛實實,也要摻些假的。

    ──把講話當作用兵了,還有虛實之法呢。

    ──曹操做功十足,倏然淚如雨下,悲恸起來。

     關雲長冷不防他會傷心地流下淚來,一時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

    一眼不眨地盯着他。

     &ldquo将軍可曾知道曹某因看在令兄份上,殺父之仇迄今未報。

    請看在這些份上,放了曹某吧!&rdquo 關将軍聽了這幾句話,頓然醒悟過來:你這老賊不是個東西,把我當作死人,當面撒謊。

    人家以為曹操不報殺父之仇,都看在劉備的面上,我們現在華容道捉他,就變成無情無義的人了。

    好狠毒啊,嫁禍于人!其實你這些話隻能去欺騙那些不知真相而又無知的人。

    我與大哥自桃園結義至今,常在一起,大哥有什麼事能瞞得過我嗎?你膽敢在真人面前說假話,含血噴人,那真是臨死還要咬一口了,今日非死不可了。

    ──曹操所說的殺父之仇,原來是這樣的:曹操在當時之奸,還不那麼清楚,好多人還以為他是鋤奸滅害的當世英雄呢,因此和他結交往來的人漸漸多起來。

    徐州太守陶謙,字公祖,一心專要結識賢士豪傑。

    久聞曹孟德行刺董卓,為民除害,十分思慕,恨無機會。

    其時,曹操已在許都站住腳頭,欲将養父接往皇城,以享天年。

    曹操本姓夏侯,後寄住曹家,因此,他的養父叫曹嵩。

    車仗人馬路過徐州地界時,陶謙正要結交曹操,特地将曹嵩一行接入城内,殷勤款待三天。

    第四天擺酒餞行,并派一員名叫張闿的大将,帶五百小兵,出城相送。

    誰知張闿原是強人出身,賊心不改,見曹嵩帶着箱籠物件無數,頓時見财起盜心,送到郊外荒涼處,一聲唿哨,五百小兵一起動手,将曹嵩随車家眷、兵丁盡行殺戮,奪了車仗财物重又落草為寇。

    曹操聞得兇迅,以為陶謙故意和他作對,親率兵将攻打徐州,沿途将荒冢野墓大肆挖掘,屍骸遍野,将徐州城池團團包圍。

    陶公祖是個厚道之輩,急得手足無措,四下求救。

    此呈被劉關張得悉,起兵殺入徐州城來相助太守,一再安慰,方始稍安。

    劉備對太守說,此事由我出面調停,對曹操收兵。

    要是孟德不聽勸告,有我等弟兄在此。

    一面傳書公孫瓒,借得趙雲相助。

    一面又命手下磅信到曹操營中。

    此時劉備雖然頗有小名,哪裡在曹操的眼裡,心想,織席小兒也膽敢命我退兵,日後如何能挾天子,令諸侯,一統天下呢!遂将劉備的書信扯得粉碎,擲于地上,傳令将來使推出斬首。

    就在此時,曹操得報呂布發兵攻打老家山東,十萬火急。

    曹操急于抵擋呂布,遂将來使放出營門,并聲稱:看在劉備相對的份上,解去徐州之圍。

    他急急趕奔山東而去。

    ──雲長想,要不是呂布攻打山東的話,在徐州肯定與我等弟兄一場大戰,不可開交。

    事隔多年,你竟欺騙到我的頭上來了。

    什麼看我家大哥之面,殺父之仇至今未報,純屬栽贓陷害!關将軍被他氣得蛾蠶眉豎,丹鳳眼彈,厲聲回答道:&ldquo既然如此,請避暑胡關某營中一走,待我家大哥向爾當面清罪便了!&rdquo說罷,右手在龍刀上一執,左手撩須,看都不朝他看。

    本來雲長心中已有七分不捉曹操,被他這麼信口雌黃,移禍于人,頓時隻有四分憐憫之心了。

     後面的文武見關雲長滿面怒容,知道丞相又觸怒了他,頓然又緊張起來,心裡暗暗埋怨丞相不該在這個時候再說錯誤,應該以大局為重。

     曹操懊悔自己不該節外生枝,急得渾身臭汗淋漓。

    不知不覺地回頭朝後看。

    隻見文人滿寵伸出三個手指向自己搖着,頓覺眼前一亮。

    心想,不是滿寵伸出三個手指向自己搖着,頓覺眼前一亮。

    心想,不是滿大夫提示,幾乎忘卻。

    這段話妙極!說出來定教雲長羞慚滿面。

    連聲說道:&ldquo君侯熟讀《春秋》,豈不知晉文公退避三舍之事乎?&rdquo 晉公子重耳,因後母屢要害他,便帶領一班志同道合的文武,周遊列國,意欲待父親壽終正寝之日,回歸晉國繼承父業。

    行至楚國,楚成王以國君之禮迎接。

    三日一宴,五日一飨,敬如止賓,十分優待。

    就好比你雲長徐州兵敗,我曹操把你接進皇城,送金賜銀,殷勤款待,楚王待重耳也不過如此。

     一日,楚王與重耳獵于雲夢之澤。

    山谷中趕出一獸,似熊非熊,其鼻如象,其頭似獅,其足似虎,其發如豺,其鬣似野豕,其尾似牛,其身大于馬,其皮黑白斑駁。

    劍戟刀箭,俱不能傷,嚼鐵如泥;車軸裹鐵,盡被齧食。

    嬌捷無倫,人不能制。

    楚王不識,對重耳說:&ldquo公子生長中原,博聞多識,必知此獸之名?&rdquo重耳回顧手下大臣趙衰,衰曰:&ldquo此獸名曰&lsquo貘&rsquo秉天地之金氣而生,頭小足卑,好食銅鐵,便溺所至,五金見之,其骨實無捶,取其皮為褥,能避瘟去濕。

    &rdquo楚王聽他講得頭頭是道,十分贊賞。

    問道:&ldquo誰能制服它?&rdquo晉國大将魏犨道:&ldquo臣不用兵器,活擒此獸,獻于駕前。

    &rdquo趕上去揮拳連擊幾下。

    那獸大吼一聲,用舌頭将魏将軍腰間鎏金锃帶舐去一段。

    魏犨大怒,聳耳一躍,跨在那獸的身上,雙手把頭頸緊緊抱住。

    不一會,那獸氣塞力衰,全不動彈,魏犨跳下身來,再舒鋼筋鐵骨兩隻臂膊,把那獸的象鼻撚定,如牽犬羊一般,直至二君之前。

    此史稱為魏犨挾貘。

    ──關将軍二十四春秋刀的最後一刀,就叫做魏犨挾貘拖刀技。

    ──自從這次圍獵以後,楚成王知重耳有晉君之分,手下文武皆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

    因此,益加敬重,深相結納。

    好比你雲長斬顔良、誅文醜之後,我知道你将來必是天下名将,故而奏請聖上封你做一個君侯。

     獵罷,會飲大歡。

    楚王問重耳,如果你回到晉國當了君主以後,将怎樣來報答我呢?重耳說,托你君王的福,我有朝一日回到晉國,我們永遠聯兵修好。

    倘然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晉楚交兵,當退避三舍,不敢即戰,以報楚王相待之恩。

    ──按行軍三十裡一停,稱之一舍,三舍九十裡。

    當時楚将成得臣在旁,頗有不服之意,當場要與晉将比武,被楚王勸下。

    以後,重耳做了晉文公,兩國十分和善。

    後來,四國聯兵伐晉,成得臣進兵中原。

    晉文公問計。

    趙衰說,主公在楚時曾講,&ldquo他日治兵中原,請避兵三舍。

    &rdquo今日和他們戰,是失信于人。

    因而,晉文公傳令三軍俱退。

    一共退了三舍之地,成得臣追趕九十裡。

    來到一個地名叫城濮的地方,晉文公安排埋伏。

    成得臣自以為得計,窮追不舍。

    到城濮,伏兵四起,迎面一将,乃是當年挾貘之魏犨。

    成得臣吓得跌下馬來,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看在晉文公避難于楚國的份上,放一條生路。

    魏犨不允,定要捉他。

    恰在此時,文公傳旨,楚将一律要放。

    這樣,成得臣方才保住一條性命。

    ──好比我曹操,此番百萬雄師下江南,你家兄長棄新野、抛樊城,我一路追到長坂坡,屯兵赤壁。

    從而急行無好步,赤壁一仗大敗,潰逃到此華容道,遇見你君侯。

    我幾番求情告饒,請你看在寄迹許都六十三天的份上,饒我一命。

    晉重耳相隔這許多年,尚且謹記諾言,不失信于人,避兵三舍,不斬楚将。

    你堂堂一家君侯,枉空深明《春秋》,我苦苦哀求,你無動于衷,無半點恻隐之心,不信之人,哪及得上列國中的晉公子重耳呢? 這段古典把關雲長比喻得恰如其分。

    他最信崇的就是曆史上那些言而有信的忠義之士,平時的一言一行也在效仿他們,尤其是重耳,在雲長心中是個講信用的典範,将他來衡量自己的所作所為,雲長想,常言道:待君以忠,結交以信。

    信乃立身之根本,無信寸步難行。

    就在這&ldquo避兵三舍&rdquo上,雲長的火勢又退了下去。

    無形中,心内又增了三分不捉曹操。

    ──又變成了七分不捉。

     關雲長将龍刀重新架好,無言可對。

     正是:自古奸詐能欺心,從來信義最絕情。

     雲長最後可曾放曹,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