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南屏破土孔明築壇 三江解糧伯言陷衷

關燈
第一回 南屏破土孔明築壇 三江解糧伯言陷衷 再說孔明接了密令,告辭周瑜,出内帳,進入寝帳,朝大營口步去。

    忽聽背後有人呼喚:&ldquo軍師慢走,下官來了!&rdquo忙回頭觀看,不是别人,原來是魯肅從内帳趕上前來,就站定身軀等他。

    魯肅問道:&ldquo請問軍師,我家大都督究竟是何病症?下官聽了半天,未曾明白。

    &rdquo孔明想,真是個厚道長者,對我和周瑜的舉止,一點不會鑒貌辨色,真以為周瑜有病和我在為他看病。

    所以就告訴魯大夫,周郎患的是東風病。

    因為要用火攻破曹,非靠東南風不可。

    現在是十一月隆冬時節,西北風呼嘯不止,哪來東南風?假如逆風縱火,豈非引火燒身,所以大都督急得吐血。

    魯肅一聽,心中暗想:哦!怪不得你說都督的病是&ldquo風寒所緻&rdquo,原來指的是這個風。

    那倒的确是急煞人的事情,别說都督要急出病,倘若我做了都督,遇到這等大事,一定也是急得要死。

    那末,後來他們又想出什麼辦法了呢?問道:&ldquo軍師,這便如何?&rdquo&ldquo大夫放心。

    亮已應允都督,建造七星壇一座,問上蒼乞借三日東風,相助都督用兵。

    &rdquo魯大夫這才明白:剛才你們兩人正在談醫論藥,都督突然請你&ldquo相助江東一臂之力&rdquo。

    我想:這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話,怎麼可以同時而語呢?原來你們兩人都在講黑話。

    不過,借東風倒是件罕聞罕見之事,到時候我定要看一看,究竟有沒有這種事情。

    便問:&ldquo軍師借風,下官可能觀看?&rdquo&ldquo旁人皆不能看,唯有你魯大夫可以看得。

    因為你與天神天将乃是朋友。

    &rdquo 魯肅想,我的朋友都在地上,天上的一個都沒有的,怎麼說我與天神天将是朋友呢?&ldquo嗳!下官與他們素昧平生,從不相關。

    &rdquo 孔明說:&ldquo大夫緣何一時轉不過彎來,我和天神天将是朋友,你又與我深相交契,十分莫逆,故而天兵天将同你也是間接的轉彎朋友。

    &rdquo&ldquo哈哈哈哈!&rdquo魯肅聽後大笑,心想,你諸葛亮變為是仙界與塵世的紐帶,靠你中轉,而使我與天神天将也交上了朋友。

    又問道:&ldquo那末軍師,如今你往哪裡而去?&rdquo &ldquo亮去尋找建造七星壇之處。

    大夫若要觀看祭風,還須相助于亮,同去勘察地形,與我掌持格盤。

    &rdquo其實,孔明借東風,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

    隻是為了做些樣子出來,蒙騙一下江東的耳目。

    這一切魯肅無法知道,當然深信不疑,惟命是從,便在營中借了一隻格盤。

    然後與諸葛亮同出陸營,一起跨上馬背。

    因為諸葛亮的四輪車不在江東。

    先生平時喜歡坐車,但他的騎馬功夫也不差。

    在當時那個時代,兵禍不息,戰事瞬息萬變,帶兵的統帥不會騎馬,就很難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諸葛亮明知魯肅一定會把這些情況告訴周瑜的,所以他明明要把七星壇建在南屏山下,卻偏偏先往相反方向的西山而去,以示自己事先并無定見,而要經過實地勘察後方能确定。

    到西山腳下,兩人下馬。

    孔明假意觀察一番,說道:&ldquo此地倒是依山傍水。

    依的是西山,傍的是長江。

    &rdquo先生說時,彎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看了看,又搖了搖頭,歎息道:&ldquo惜乎啊惜乎,惜乎非是赤土。

    &rdquo 魯肅反正一樣都不懂,憑你&ldquo赤土&rdquo&ldquo黃土&rdquo亂說,他跟你跑就是了。

    &ldquo那末軍師,再往何處去呢?&rdquo孔明說:&ldquo此地總共兩座山:西山和南屏山。

    西山無赤土,那就隻好到南屏山去了。

    &rdquo于是,兩人上馬,從三江口的最西頭跑到最東頭,十餘裡路。

    兩人并辔而進,無多片刻,已抵南屏山麓。

    一起下馬。

    先生十分認真地踏勘了一會,臉上略略顯出喜悅的神情,對魯肅說,此地非但靠山近水,而且是一片赤土,可惜不是生地。

     魯肅想,什麼生地熟地,又不是開藥材鋪!&ldquo先生,将就些許算了。

    &rdquo &ldquo不可。

    &rdquo孔明嚴肅地說,&ldquo向上蒼借風非同兒戲,不能在半點馬虎。

    我受都督之重托,稍一疏虞,萬事皆休。

    此等罪孽,非是你我兩人所能承當的。

    &rdquo &ldquo這便如何?&rdquo此地僅有兩座山,非此即彼。

    沒有選擇的餘地。

     &ldquo你我進得山套,再去看來。

    &rdquo兩人點馬進山套。

    裡邊地面很開闊,南屏山一分為二,左右矗立,就象兩扇巨大的屏風豎在那裡一樣。

    下得馬來,孔明叫魯肅把格盤放在地上。

    先生對四周上下仔細一看,驚喜道:&ldquo哈哈!妙極了。

    真是絕處逢生。

    此地既是生地,又是赤土,倚山臨水。

    &rdquo 這裡倚的是南屏山左右兩峰拔地而起,近的是山套末端的南屏江;南屏江外面就是長江。

     魯肅一看,這個地方冷落得很,荒無人迹。

    心想,大白天到此也覺汗毛凜凜,你怎麼還說是好地方呢?問道:&ldquo軍師,為何定要靠山近水?&rdquo孔明說,我到時候三次登壇祭風,召喚天神天将。

    天神天将下凡時,無非是兩條路徑。

    一條是旱路,即從南天門騎了天馬降臨,那就需要在山巅上接腳;另一條是水路,從天河中駕輕舸而下,進入江中。

    然後才能上我的七星壇。

    所以一定要依山傍水。

    此地是最為理想之處。

    魯肅捋着三绺清須,仰首觀望。

    隻見兩邊峭壁陡立,峰戀入雲,左山不可翻,右山不可攀,前面便是南屏江。

    七星壇建在此處,恰似籠中飛鳥,釜底遊魚。

    倘然借不到東風,插翅難飛。

    孔明把七星壇建在這個死角落裡,可以使周瑜認為是死路,不加提防,正是一個安全所在,還能趁便從南屏江下船,由水路逃遁。

    這叫&ldquo置死地而後生&rdquo。

    方才他說&ldquo絕處逢生&rdquo,也就是這個意思。

     魯肅不太放心,問道:&ldquo那末,七星壇一準築造于此?&rdquo&ldquo正是。

    &rdquo 孔明随即把那條密令交給給魯肅,說道,請你去營中調兵一千到此,建造七星壇。

    魯肅拿了令箭,上馬到營中找到軍政官,軍政官再将密令到甘甯水營上去調了一千兵。

    魯肅帶了一千兵到南屏山套,把密令交還諸葛亮。

    這條山套約有兩裡多深,口子上狹窄,裡面漸寬,是喇叭形。

    孔明吩咐在離南屏江三百步處築壇,并親自指點小兵在指定點畫好石灰圈,定準七星壇的位置。

    然後吩咐道:七星壇共須建三層,每層高一丈一,三層共高三丈三;平面成八卦形;底層圍三十六丈,中層十八丈,項層九丈。

    再遣部分弟兄分頭到附近各道觀中去,把道士所用的七星旗幡、道由道袍等一應物件,統統借來,多多益善。

    還要一隻淨盂和一口桃木劍。

    等七星壇建成後,要他們把這些旗幡按八卦的方位,一一插好。

    孔明所以如此認真地把這七星壇布置得十分道地,并非他真有向老天借東風的能耐,而是為了故弄玄虛、掩人耳目。

    當然也還有其他原因。

    早已說過,古代所謂的天文,就相當于現代科學中的氣象。

    而研究氣象變化的首要工作,就是觀測。

    你看,現在每一個氣象台、站都有一片幾十米方的觀測場,而且總是建造在當地最高處的,四周圍沒有任何東西遮蔽阻擋,便于觀測。

    觀測場中有各種測試儀器。

    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兩根十米高的風向标。

    杆頂上有風向标,風力闆,風速杯,這都專門用于測風。

    而諸葛亮要築的這座三丈三尺高的七星壇,就好比是一片觀測場;四周圍的那麼多旗幡,其作用相當于風向标和風力闆。

    雖然南北兩面有兩座山頭阻擋,但東面的口子相當開闊,外面就是南屏江,江對岸又是一片平川,東風來時暢通無阻。

    再則,此地非但逃走起來路線近便、隐蔽,而且地處整個三江口的最東頭,東風一起,這裡第一個察覺到,比陸營中得到風訊要早得多,正如現在的一些高山氣象台,總是設在對某種氣象特别敏感的地方一樣。

    也等于周瑜在營中發覺東南風,再派人到七星壇來殺諸葛亮,孔明早已逃之夭夭了。

    諸葛亮将這裡的一切布置完畢,最後命令,這七星壇必須在今晚二更之前全部完工,千萬不可誤時。

    然後,回頭對魯肅講,現在時光還早,你若有興觀看借風,就到二更時分再來好了。

    我也要回到船上去休息一下,養精蓄銳,晚上才能登台作法。

    魯肅點點頭,如此甚好。

    我也好回去料理些事務,休息片刻。

    &ldquo走,我送你一程。

    &rdquo兩人一路行來,在水營左近的江邊分手,孔明上得擺渡船,魯大夫徑朝陸營而去。

    先生回到參謀船上,把令箭供在中艙。

    然後把王四悄悄地喚到内艙,與他密談。

    孔明說,你是我的貼身心腹,如前所說,隻要你對我有功,我一定帶你回去,給你做官,過好日子。

    王四問,那末,軍師何日回去呢?孔明說,我現在告訴你,你不得對任何人吐露半字?王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