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運玄機西山紮船 趁濃霧曹營借箭
關燈
小
中
大
易找到目标──到兩位都督的大船跟前,上船去禀報。
于禁、毛玠坐在艙中。
因為今夜霧大,生怕江東有人來偷襲,所以兩人非常小心謹慎。
剛才草船上的喧鬧聲他們也聽見了,正要派人去打聽。
巡哨兵跑進艙來:&ldquo報禀二位都督:我們在江面上發現一樣東西,體大如山,怪叫連天,我等都不識是什麼東西。
請二位都督定奪。
&rdquo 于禁、毛玠心想,今天初起迷霧,出現這種怪物,不可不防,倒要親自去看它一看。
命巡哨兵退出。
兩人起身出艙,來到船頭。
此時,水軍合營将校兵丁全都被這聲怪叫驚動,統統擁了出來,有的在船頭上,有的在水營上,好奇地盯着江面上那模糊不清的東西看。
于禁、毛玠擡頭向前面一看,果真在江邊有一座象小山那樣的東西。
是不是敵人的軍隊呢?不象。
軍隊要往前沖的,它現在不進不退,在原地搖擺着。
是江中的怪物嗎?可是從來沒有聽人家說過長江裡有這種龐然大物&hellip&hellip 如果蔡瑁、張允未死,諸葛亮就不敢如此膽大地前來借箭。
他們長期在江邊作戰,江面上的情況十分熟悉,知道根本沒有這種怪物的。
諸葛亮就是欺你于禁、毛玠地理生疏,情況不明,而且了解到曹操在長江初次交兵失敗之後,已經把三十門船尾大炮全部掀入江底。
所以,他來借箭毫無顧忌,十拿九穩。
于、毛看了半天,吃不準江面上到底是什麼東西。
問周圍的大将,誰人前去打探。
大将們也同兩位都督一樣,從未看到過,因此一個都不敢去。
他們想,如果是江東來的軍隊,那倒不怕。
打得赢打,打不赢就退,反正是在自己營門前。
隻怕是怪物,那本領再大也沒有用的。
兩位都督見沒有人敢去打探,便商議道:&ldquo毛将軍,你看這便如何是好?&rdquo &ldquo于将軍,我看不如快去禀報丞相。
&rdquo &ldquo不妥。
&rdquo丞相今夜本來有些膽戰心驚,唯恐有人趁濃霧殺奔前來。
我們去一報,他肯定更加緊張,馬上要趕到此地來。
等他趕到,或許這東西倒已經退走了,那豈不要被丞相罵我們大驚小怪,輕事重報? &ldquo那怎麼辦呢?&rdquo 于禁說,還是我們先想辦法把這東西趕跑,然後再去禀報丞相,說,方才江面上來了這麼一件東西,已被我們擊退了。
丞相一定大大贊賞我們。
蔡瑁、張允雖然水面上知識比我們廣,但做了都督以後隻有罪,沒有功,最後一刀兩斷。
我們本領不及他們,所以要格外提防,考慮問題處處要小心謹慎,要摸透丞相的脾氣。
毛玠說,此話不錯。
但是這個東西距離這麼遠,長槍戳不着,大刀劈不到,三十門船尾大炮又沒有了,怎麼弄退它呢? 于禁略一轉念道:&ldquo有了。
我等不妨放他一箭。
&rdquo &ldquo是啊,放箭。
&rdquo 哪知孔明就是要你們的箭!不過,于禁、毛玠射的箭是試探性的,數量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諸葛亮的要求。
兩位都督命令兩隊水軍弓箭手,共五十名出水營門,一字長蛇形排列在江面上,一齊向這堆東西放箭。
小兵立即奉命而行。
弓箭手的射箭與大将射箭不同:大将射一條箭要搭足架子,象現在的打步槍一樣,要瞄準後放的;弓箭手放箭如同現在的機關槍掃射,射的都是大目标,或一批目标,用不着瞄準的,隻要射箭的速度快。
每個小兵身上各有五十支箭:胸前廿五條,背上廿五條,射一支,拔一支,背上的抽完,胸前的移到背上,連續不斷,大部隊一起射的話,看上去簡直象密集的雨點,又可比作成群的飛蝗。
那末,五十支射光了怎麼辦呢?不要緊,他們五十個人是分成兩批的,前一批才射完,退下來裝箭──另有小兵專門裝的──第二批再上前放箭&hellip&hellip如此循環不息。
現在,小兵們聽得二位都督令下,立即放箭。
箭射到爛稻草上,隻聽得&ldquo嚓嚓嚓嚓&rdquo鑽了進去。
力量大的鑽得深些,力量小的就在面上;射得高的在頂棚上,射得低的在船頭上。
總之,除了少數脫靶的箭掉入江中,其餘射到船上的箭全部受住,而且幾乎沒有損壞的。
孔明在船艙裡聽得船頂與船頭上有接連不斷的&ldquo嚓&hellip&hellip&rdquo的聲音,知道是箭來了。
魯肅坐在那裡呆若木雞,現在聽得&ldquo嚓嚓嚓&rdquo的聲音,心想咦,怎麼回事?外面下大雨啦?不象啊!便問諸葛亮:&ldquo軍師,這是什麼聲音?&rdquo 孔明想,方才我一句話,急得你要尋死覓活,現在也隻要我一句話,可以叫你開心得手舞足蹈。
真可謂一句話說得你雙腳跳,一句話說得你拍手笑。
&ldquo大夫,曹營上送箭來了。
&rdquo &ldquo哦,此乃射箭之聲?&rdquo &ldquo正是。
&rdquo &ldquo曹營上為何隻是放箭啊?&rdquo &ldquo大夫聽了,今晚漫江大霧,曹軍兵看不清我等的草船,隻道是什麼長江怪物,故而無人敢輕舉妄動,隻是遙遙放箭耳。
&rdquo 魯肅聽了,心想,不料孔明别出心裁,這樣離奇地叫借箭,真是鬼神莫測!因此魯肅回嗔作喜,對着孔明:&ldquo原來是這樣的借箭哪!啊哈&hellip&hellip妙極了!&rdquo 魯肅雖然不曾出去看,聽孔明這麼一講,他完全想象出來了。
聯想到出發之前,孔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叫王四去看三座大營可看得清楚,原來他就是在等候這大霧降臨。
怎麼他會知道的呢? 魯肅知道了孔明借箭的奧妙,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下來。
便問道:&ldquo那末軍師,莫非你早已知曉今晚必有大霧?&rdquo &ldquo實不相瞞,亮未出隆中便已知曉了。
&rdquo 魯肅一聽,你又在吹牛騙人了。
未出卧龍崗就知道了?我不相信。
不相信歸不相信,哪怕你說未出娘胎便已知道,也隻能由你胡編亂造了。
不過,有一點可以證明,你至少三天以前在大帳立軍令狀時,已算準今天有霧:這已經是一樁極不容易的事情了。
其實孔明并非誇大其辭。
他是今年二月初二出山的。
而在去年他就在預測今年的天氣了。
現代氣象科學發達了。
可以&ldquo一百年世界天氣早知道&rdquo。
孔明雖然不能預測一百年,也不可能算全世界的天氣,但是憑他的天文知識,再參考當時民間積累的氣象經驗和資料,預測一年之内的、局部地區的天氣,還是可以辦到的,尤其是對一些比較特殊的氣候,結合某些地區的特殊地理條件,更加容易測到。
當然,一些具體細節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算得那麼準确無誤的,是需要後來逐步确定和糾正的。
因此,孔明在借箭之前的幾個晚上,都要對天上仔細觀看幾遍,以防風雲變幻。
魯肅此時臉部肌肉十分活絡,興高采烈,得意非凡。
對孔明說:&ldquo軍師,既然如此,我等即使借到三、五萬狼牙回去交令,也是臉上飛金了。
&rdquo因為你這種造箭的辦法實在令人驚歎,誰敢到百萬軍前來騙箭?比起都督夜探曹營,狼狽逃回,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孔明想,你倒良心很平,隻要三、五萬支箭就心安理得了,我要末不來,來了起碼要十萬狼牙。
這倒并不是我心兇,而是周瑜手辣,缺一支箭,他就要搬掉我的腦袋。
所以,十萬支箭隻能多,不能少。
不過,現在的箭聲還太稀、太弱,照這樣的進度,也許被你踱頭猜着,到天亮是不過三、五萬。
孔明一看時辰香,已經過了子時,交上醜時了,箭已射了整整一個時辰。
但是,射到船上的箭不過隻有兩萬多,不到三萬。
諸葛亮怎樣知道船上受着的箭是多少的呢?他又無法到外面去看,一出去就要射死的;即使能出去看,也無法數清。
喏,他就是利用桌上的那第三隻酒盅裡的大半杯酒來測算的。
孔明事先做過試驗:在自己那條船的前半部分放上一些箭,使船身往前傾斜,艙裡的桌子和桌上的酒杯也随之傾斜。
當箭加到兩千五百支時,酒盅裡的七成酒正好晃動到碰着擱在上面的筷子。
一條船上射着兩千五百支,二十一條船就有五萬支以上了。
這時,就可以把船掉過頭來,讓草船的後半部分受箭。
待到酒盅裡的酒恢複水平,就是前後受箭的分量相等,說明都在五萬支以上,總共就有十萬開外了。
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電子計算機已流行一時了,一千七百年前的諸葛亮,用酒盅計算器測算,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現在,孔明心裡倒有點着急,如果真的到天亮隻有五、六萬支箭的話,回去仍舊難免一死。
正是:非嫌赤壁點滴箭,更慮三江險惡心。
不知孔明是否借到十萬狼牙,且聽下回分解。
于禁、毛玠坐在艙中。
因為今夜霧大,生怕江東有人來偷襲,所以兩人非常小心謹慎。
剛才草船上的喧鬧聲他們也聽見了,正要派人去打聽。
巡哨兵跑進艙來:&ldquo報禀二位都督:我們在江面上發現一樣東西,體大如山,怪叫連天,我等都不識是什麼東西。
請二位都督定奪。
&rdquo 于禁、毛玠心想,今天初起迷霧,出現這種怪物,不可不防,倒要親自去看它一看。
命巡哨兵退出。
兩人起身出艙,來到船頭。
此時,水軍合營将校兵丁全都被這聲怪叫驚動,統統擁了出來,有的在船頭上,有的在水營上,好奇地盯着江面上那模糊不清的東西看。
于禁、毛玠擡頭向前面一看,果真在江邊有一座象小山那樣的東西。
是不是敵人的軍隊呢?不象。
軍隊要往前沖的,它現在不進不退,在原地搖擺着。
是江中的怪物嗎?可是從來沒有聽人家說過長江裡有這種龐然大物&hellip&hellip 如果蔡瑁、張允未死,諸葛亮就不敢如此膽大地前來借箭。
他們長期在江邊作戰,江面上的情況十分熟悉,知道根本沒有這種怪物的。
諸葛亮就是欺你于禁、毛玠地理生疏,情況不明,而且了解到曹操在長江初次交兵失敗之後,已經把三十門船尾大炮全部掀入江底。
所以,他來借箭毫無顧忌,十拿九穩。
于、毛看了半天,吃不準江面上到底是什麼東西。
問周圍的大将,誰人前去打探。
大将們也同兩位都督一樣,從未看到過,因此一個都不敢去。
他們想,如果是江東來的軍隊,那倒不怕。
打得赢打,打不赢就退,反正是在自己營門前。
隻怕是怪物,那本領再大也沒有用的。
兩位都督見沒有人敢去打探,便商議道:&ldquo毛将軍,你看這便如何是好?&rdquo &ldquo于将軍,我看不如快去禀報丞相。
&rdquo &ldquo不妥。
&rdquo丞相今夜本來有些膽戰心驚,唯恐有人趁濃霧殺奔前來。
我們去一報,他肯定更加緊張,馬上要趕到此地來。
等他趕到,或許這東西倒已經退走了,那豈不要被丞相罵我們大驚小怪,輕事重報? &ldquo那怎麼辦呢?&rdquo 于禁說,還是我們先想辦法把這東西趕跑,然後再去禀報丞相,說,方才江面上來了這麼一件東西,已被我們擊退了。
丞相一定大大贊賞我們。
蔡瑁、張允雖然水面上知識比我們廣,但做了都督以後隻有罪,沒有功,最後一刀兩斷。
我們本領不及他們,所以要格外提防,考慮問題處處要小心謹慎,要摸透丞相的脾氣。
毛玠說,此話不錯。
但是這個東西距離這麼遠,長槍戳不着,大刀劈不到,三十門船尾大炮又沒有了,怎麼弄退它呢? 于禁略一轉念道:&ldquo有了。
我等不妨放他一箭。
&rdquo &ldquo是啊,放箭。
&rdquo 哪知孔明就是要你們的箭!不過,于禁、毛玠射的箭是試探性的,數量很少,遠遠滿足不了諸葛亮的要求。
兩位都督命令兩隊水軍弓箭手,共五十名出水營門,一字長蛇形排列在江面上,一齊向這堆東西放箭。
小兵立即奉命而行。
弓箭手的射箭與大将射箭不同:大将射一條箭要搭足架子,象現在的打步槍一樣,要瞄準後放的;弓箭手放箭如同現在的機關槍掃射,射的都是大目标,或一批目标,用不着瞄準的,隻要射箭的速度快。
每個小兵身上各有五十支箭:胸前廿五條,背上廿五條,射一支,拔一支,背上的抽完,胸前的移到背上,連續不斷,大部隊一起射的話,看上去簡直象密集的雨點,又可比作成群的飛蝗。
那末,五十支射光了怎麼辦呢?不要緊,他們五十個人是分成兩批的,前一批才射完,退下來裝箭──另有小兵專門裝的──第二批再上前放箭&hellip&hellip如此循環不息。
現在,小兵們聽得二位都督令下,立即放箭。
箭射到爛稻草上,隻聽得&ldquo嚓嚓嚓嚓&rdquo鑽了進去。
力量大的鑽得深些,力量小的就在面上;射得高的在頂棚上,射得低的在船頭上。
總之,除了少數脫靶的箭掉入江中,其餘射到船上的箭全部受住,而且幾乎沒有損壞的。
孔明在船艙裡聽得船頂與船頭上有接連不斷的&ldquo嚓&hellip&hellip&rdquo的聲音,知道是箭來了。
魯肅坐在那裡呆若木雞,現在聽得&ldquo嚓嚓嚓&rdquo的聲音,心想咦,怎麼回事?外面下大雨啦?不象啊!便問諸葛亮:&ldquo軍師,這是什麼聲音?&rdquo 孔明想,方才我一句話,急得你要尋死覓活,現在也隻要我一句話,可以叫你開心得手舞足蹈。
真可謂一句話說得你雙腳跳,一句話說得你拍手笑。
&ldquo大夫,曹營上送箭來了。
&rdquo &ldquo哦,此乃射箭之聲?&rdquo &ldquo正是。
&rdquo &ldquo曹營上為何隻是放箭啊?&rdquo &ldquo大夫聽了,今晚漫江大霧,曹軍兵看不清我等的草船,隻道是什麼長江怪物,故而無人敢輕舉妄動,隻是遙遙放箭耳。
&rdquo 魯肅聽了,心想,不料孔明别出心裁,這樣離奇地叫借箭,真是鬼神莫測!因此魯肅回嗔作喜,對着孔明:&ldquo原來是這樣的借箭哪!啊哈&hellip&hellip妙極了!&rdquo 魯肅雖然不曾出去看,聽孔明這麼一講,他完全想象出來了。
聯想到出發之前,孔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叫王四去看三座大營可看得清楚,原來他就是在等候這大霧降臨。
怎麼他會知道的呢? 魯肅知道了孔明借箭的奧妙,心裡的一塊石頭落了下來。
便問道:&ldquo那末軍師,莫非你早已知曉今晚必有大霧?&rdquo &ldquo實不相瞞,亮未出隆中便已知曉了。
&rdquo 魯肅一聽,你又在吹牛騙人了。
未出卧龍崗就知道了?我不相信。
不相信歸不相信,哪怕你說未出娘胎便已知道,也隻能由你胡編亂造了。
不過,有一點可以證明,你至少三天以前在大帳立軍令狀時,已算準今天有霧:這已經是一樁極不容易的事情了。
其實孔明并非誇大其辭。
他是今年二月初二出山的。
而在去年他就在預測今年的天氣了。
現代氣象科學發達了。
可以&ldquo一百年世界天氣早知道&rdquo。
孔明雖然不能預測一百年,也不可能算全世界的天氣,但是憑他的天文知識,再參考當時民間積累的氣象經驗和資料,預測一年之内的、局部地區的天氣,還是可以辦到的,尤其是對一些比較特殊的氣候,結合某些地區的特殊地理條件,更加容易測到。
當然,一些具體細節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算得那麼準确無誤的,是需要後來逐步确定和糾正的。
因此,孔明在借箭之前的幾個晚上,都要對天上仔細觀看幾遍,以防風雲變幻。
魯肅此時臉部肌肉十分活絡,興高采烈,得意非凡。
對孔明說:&ldquo軍師,既然如此,我等即使借到三、五萬狼牙回去交令,也是臉上飛金了。
&rdquo因為你這種造箭的辦法實在令人驚歎,誰敢到百萬軍前來騙箭?比起都督夜探曹營,狼狽逃回,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孔明想,你倒良心很平,隻要三、五萬支箭就心安理得了,我要末不來,來了起碼要十萬狼牙。
這倒并不是我心兇,而是周瑜手辣,缺一支箭,他就要搬掉我的腦袋。
所以,十萬支箭隻能多,不能少。
不過,現在的箭聲還太稀、太弱,照這樣的進度,也許被你踱頭猜着,到天亮是不過三、五萬。
孔明一看時辰香,已經過了子時,交上醜時了,箭已射了整整一個時辰。
但是,射到船上的箭不過隻有兩萬多,不到三萬。
諸葛亮怎樣知道船上受着的箭是多少的呢?他又無法到外面去看,一出去就要射死的;即使能出去看,也無法數清。
喏,他就是利用桌上的那第三隻酒盅裡的大半杯酒來測算的。
孔明事先做過試驗:在自己那條船的前半部分放上一些箭,使船身往前傾斜,艙裡的桌子和桌上的酒杯也随之傾斜。
當箭加到兩千五百支時,酒盅裡的七成酒正好晃動到碰着擱在上面的筷子。
一條船上射着兩千五百支,二十一條船就有五萬支以上了。
這時,就可以把船掉過頭來,讓草船的後半部分受箭。
待到酒盅裡的酒恢複水平,就是前後受箭的分量相等,說明都在五萬支以上,總共就有十萬開外了。
現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電子計算機已流行一時了,一千七百年前的諸葛亮,用酒盅計算器測算,這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現在,孔明心裡倒有點着急,如果真的到天亮隻有五、六萬支箭的話,回去仍舊難免一死。
正是:非嫌赤壁點滴箭,更慮三江險惡心。
不知孔明是否借到十萬狼牙,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