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張昭巧遣魯子敬 孔明誤走迎賓館
關燈
小
中
大
交頭接耳一商量麼,有了。
他是南陽農夫,早晨吃點心不習慣。
至于他關起門來吃,肯定他的吃相不好看,恐怕我們在旁笑話,所以把我們都趕出來。
大人家的手下人是何等的調皮!你越是不要我們看,越是要看。
故而這四個手下都扒在房門上,從門縫中窺視着諸葛的吃相。
其實,這不是吃相不吃相的問題,這些手下第一次服侍他的早膳,對孔明先生根本不了解。
孔明聽得手下人的禀報,知道與文人舌戰已不可避免。
雖然自己對東吳文人大多數有所了解,但畢竟不夠,現在趁吃酒之際,好好思索一下,理一理頭緒,免得臨時手忙腳亂。
考慮一下,文人有可能哪幾個出場,又出哪些難題,自己又要用哪些話兒駁倒他們,并用什麼話去壓服他們。
因此他自斟自飲,自言自語:&ldquo嘿&hellip&hellip!他們要是用這番說話,我便如何是好?&rdquo 他呷了一口酒,略作思考:&ldquo呃也&hellip&hellip!隻要如此這般,就能對付他們。
是呀!嘿嘿嘿&hellip&hellip&rdquo 他又将酒盅提到手裡,忽又放了下來:&ldquo要是他們用這一番話,那我便怎樣呢?呀呀呀!隻須如此如此,又就敗中取勝的了。
&rdquo 複又提盅在手要喝酒時:&ldquo啊呀&hellip&hellip這樣說,我又完了。
&rdquo &ldquo喔唷&hellip&hellip隻消這等那樣,又可轉危為安了。
&rdquo 外面的四個手下人,從門縫中看到諸葛亮一個人在說話,感到十分恐懼,汗毛直豎。
裡面隻有他一個人,怎麼會說得那樣起勁?原來孔明就需要這種恬靜的環境,沒有幹擾,思量出絕倫妙計來。
孔明見酒已飲得差不多了,對策也基本上想好了,就把門一開,關照手下人送飯進來。
孔明又吃了二碗半飯。
為何要說得如此清楚呢?就是為了說明諸葛亮此時還處于年輕時代,正是精力旺盛,血氣方剛,相助劉備得天下的黃金時期,故而他飲食與一般青年基本相同。
直要到六出祁山,孔明老了,身體已衰弱,每日隻吃一頓飯,而且隻能吃小飯碗裡一小碗。
當時,他與魏國統帥司馬懿對峙祁山。
司馬懿為了與孔明屏時間,持而不戰。
諸葛亮派人送去一套鳳冠玉衣,諷刺司馬懿是女人,用此&ldquo脂粉計&rdquo刺激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不但不中計,相反把鳳冠玉衣穿戴在身,再命人送一隻碗給諸葛亮,這隻碗小得隻能放一口飯,暗喻諸葛 到府上見兄嫂,請安問候便了。
&rdquo &ldquo既然這樣,愚兄有些俗事,告退了。
&rdquo說罷,便匆匆而走。
諸葛亮想,我們好弟兄分别了多年,怎麼活來講幾句,就拔腳要走了?哦&mdash&mdash看來兄長怕事。
與我多講了活,恐怕别人嫌疑他多說多話,洩漏消息,失去他江東上大夫的身價,因此少說為妙,不敢多言。
好吧!你走了,讓我把正經之事辦完,再叙私情。
孔明一路向裡走去。
突然聽得前面人聲喧嘩,孔明站定身體,擡頭一看,隻見一個月洞門,上面一塊石匾上刻着三個字:&ldquo迎賓館&rdquo。
見到這三個宇,孔明想,我好比大将交兵,已抵沙場。
望到裡面,一個石闆鋪設的大天井,一座四面廳,四十二扇長窗:四十扇關,兩扇朝南開着。
四面廳内,二、三十個人坐在那裡,身上都是大袍闊服,紗帽紅袍,正在七嘴八舌,議論追住?明知道孫權還沒有升堂,要是升了堂他們就不能在此了。
既然我走到此&ldquo迎賓館&rdquo,索性讓我進去聽聽,他們在議論些什麼。
孔明跨進這月洞門,知道裡面的人不注意外面的動靜,走近關着的長窗跟前,側耳靜聽。
真是&ldquo隔牆尚有耳,窗外豈無人?&rdquo他們在裡面所講的話,孔明正巧在此聽個一清二楚。
不料孔明啊,你還是不聽的好,聽了肺都要氣炸。
裡面的文人你一言、我一語,将孔明說得一無是處。
有人說:&ldquo子布先生,諸葛亮不來,那真是便宜了他。
&rdquo張昭說:&ldquo要是他來了呢,你可能把他怎樣?&rdquo&ldquo要是他到此地來,我有一句說活,定說得他要買塊豆腐撞煞!&rdquo&ldquo子布先生,我也有句說話,可以說得諸葛亮買根頭發吊煞!&rdquo&ldquo呃嘿!呃嘿!&rdquo話未說,氣已急,一個佬佬的聲音:&ldquo孔明到此,待老&hellip&hellip夫來訓責他!&rdquo 孔明聽到此地,不想再聽下去了。
江東文人确是刁猾,尤其這自稱老夫的文人,更是欺人太甚,倚老賣老,教訓于我。
我看你這把年紀,正是日落西山,還要與我們年輕人争強,待會不消我幾句話,定叫你咽下這苟延殘喘。
孔明也是英雄之心,想你們江東文人的嘴,到底厲害得如何程度,我倒要領教領教。
想到這裡,孔明便從橫裡走向南開的兩扇落地長窗口,對裡面一看,确是講究。
地上鋪着磨滑方磚,四周牆上挂滿名人字畫,座位都是太師高椅:有靠背、有把手、有擱腳。
孔明想,我這樣跑進去,一來他們不知道,二來我沒有上場勢。
隻怕他們突然看見我站在廳内,大家不作聲,廳堂之上出現冷場,豈不感到無聊、難堪?我的出現,既要使得氣氛比較緩和,又要先發制人。
我們文人舌戰,其實與武将在沙場上厮殺一樣,戰之要有禮。
尤其是文人,更要有風度。
現在廳内比較羅唣,我又不能叫他們不要鬧,出來接
他是南陽農夫,早晨吃點心不習慣。
至于他關起門來吃,肯定他的吃相不好看,恐怕我們在旁笑話,所以把我們都趕出來。
大人家的手下人是何等的調皮!你越是不要我們看,越是要看。
故而這四個手下都扒在房門上,從門縫中窺視着諸葛的吃相。
其實,這不是吃相不吃相的問題,這些手下第一次服侍他的早膳,對孔明先生根本不了解。
孔明聽得手下人的禀報,知道與文人舌戰已不可避免。
雖然自己對東吳文人大多數有所了解,但畢竟不夠,現在趁吃酒之際,好好思索一下,理一理頭緒,免得臨時手忙腳亂。
考慮一下,文人有可能哪幾個出場,又出哪些難題,自己又要用哪些話兒駁倒他們,并用什麼話去壓服他們。
因此他自斟自飲,自言自語:&ldquo嘿&hellip&hellip!他們要是用這番說話,我便如何是好?&rdquo 他呷了一口酒,略作思考:&ldquo呃也&hellip&hellip!隻要如此這般,就能對付他們。
是呀!嘿嘿嘿&hellip&hellip&rdquo 他又将酒盅提到手裡,忽又放了下來:&ldquo要是他們用這一番話,那我便怎樣呢?呀呀呀!隻須如此如此,又就敗中取勝的了。
&rdquo 複又提盅在手要喝酒時:&ldquo啊呀&hellip&hellip這樣說,我又完了。
&rdquo &ldquo喔唷&hellip&hellip隻消這等那樣,又可轉危為安了。
&rdquo 外面的四個手下人,從門縫中看到諸葛亮一個人在說話,感到十分恐懼,汗毛直豎。
裡面隻有他一個人,怎麼會說得那樣起勁?原來孔明就需要這種恬靜的環境,沒有幹擾,思量出絕倫妙計來。
孔明見酒已飲得差不多了,對策也基本上想好了,就把門一開,關照手下人送飯進來。
孔明又吃了二碗半飯。
為何要說得如此清楚呢?就是為了說明諸葛亮此時還處于年輕時代,正是精力旺盛,血氣方剛,相助劉備得天下的黃金時期,故而他飲食與一般青年基本相同。
直要到六出祁山,孔明老了,身體已衰弱,每日隻吃一頓飯,而且隻能吃小飯碗裡一小碗。
當時,他與魏國統帥司馬懿對峙祁山。
司馬懿為了與孔明屏時間,持而不戰。
諸葛亮派人送去一套鳳冠玉衣,諷刺司馬懿是女人,用此&ldquo脂粉計&rdquo刺激司馬懿。
但是,司馬懿不但不中計,相反把鳳冠玉衣穿戴在身,再命人送一隻碗給諸葛亮,這隻碗小得隻能放一口飯,暗喻諸葛 到府上見兄嫂,請安問候便了。
&rdquo &ldquo既然這樣,愚兄有些俗事,告退了。
&rdquo說罷,便匆匆而走。
諸葛亮想,我們好弟兄分别了多年,怎麼活來講幾句,就拔腳要走了?哦&mdash&mdash看來兄長怕事。
與我多講了活,恐怕别人嫌疑他多說多話,洩漏消息,失去他江東上大夫的身價,因此少說為妙,不敢多言。
好吧!你走了,讓我把正經之事辦完,再叙私情。
孔明一路向裡走去。
突然聽得前面人聲喧嘩,孔明站定身體,擡頭一看,隻見一個月洞門,上面一塊石匾上刻着三個字:&ldquo迎賓館&rdquo。
見到這三個宇,孔明想,我好比大将交兵,已抵沙場。
望到裡面,一個石闆鋪設的大天井,一座四面廳,四十二扇長窗:四十扇關,兩扇朝南開着。
四面廳内,二、三十個人坐在那裡,身上都是大袍闊服,紗帽紅袍,正在七嘴八舌,議論追住?明知道孫權還沒有升堂,要是升了堂他們就不能在此了。
既然我走到此&ldquo迎賓館&rdquo,索性讓我進去聽聽,他們在議論些什麼。
孔明跨進這月洞門,知道裡面的人不注意外面的動靜,走近關着的長窗跟前,側耳靜聽。
真是&ldquo隔牆尚有耳,窗外豈無人?&rdquo他們在裡面所講的話,孔明正巧在此聽個一清二楚。
不料孔明啊,你還是不聽的好,聽了肺都要氣炸。
裡面的文人你一言、我一語,将孔明說得一無是處。
有人說:&ldquo子布先生,諸葛亮不來,那真是便宜了他。
&rdquo張昭說:&ldquo要是他來了呢,你可能把他怎樣?&rdquo&ldquo要是他到此地來,我有一句說活,定說得他要買塊豆腐撞煞!&rdquo&ldquo子布先生,我也有句說話,可以說得諸葛亮買根頭發吊煞!&rdquo&ldquo呃嘿!呃嘿!&rdquo話未說,氣已急,一個佬佬的聲音:&ldquo孔明到此,待老&hellip&hellip夫來訓責他!&rdquo 孔明聽到此地,不想再聽下去了。
江東文人确是刁猾,尤其這自稱老夫的文人,更是欺人太甚,倚老賣老,教訓于我。
我看你這把年紀,正是日落西山,還要與我們年輕人争強,待會不消我幾句話,定叫你咽下這苟延殘喘。
孔明也是英雄之心,想你們江東文人的嘴,到底厲害得如何程度,我倒要領教領教。
想到這裡,孔明便從橫裡走向南開的兩扇落地長窗口,對裡面一看,确是講究。
地上鋪着磨滑方磚,四周牆上挂滿名人字畫,座位都是太師高椅:有靠背、有把手、有擱腳。
孔明想,我這樣跑進去,一來他們不知道,二來我沒有上場勢。
隻怕他們突然看見我站在廳内,大家不作聲,廳堂之上出現冷場,豈不感到無聊、難堪?我的出現,既要使得氣氛比較緩和,又要先發制人。
我們文人舌戰,其實與武将在沙場上厮殺一樣,戰之要有禮。
尤其是文人,更要有風度。
現在廳内比較羅唣,我又不能叫他們不要鬧,出來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