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張翼德樊城用計 魏文長襄陽造反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曹兵怎樣?&rdquo
張飛:&ldquo被老張吓退了!&rdquo
諸葛亮:&ldquo如何吓退曹兵?&rdquo
張飛:&ldquo老張用計。
&rdquo 諸葛亮:&ldquo用的什麼妙計?&rdquo 張飛從頭至尾講了一遍。
孔明聽完笑笑。
心想,你跟了我一百天,就能用這麼一條計,不錯!非但懂得針對曹操生平多疑的毛病,用這疑兵之計,而且能把我從前所布置的東西,利用起來,前後呼應──諸如:八個地雷、十六門火炮,使曹操更加相信。
說明你平常就有心在注意我的言行。
我告訴你,用計心要細,膽要大,這兩點你基本上都做到了。
盡管你這條計還不夠完美,但是放在你張飛身上,曹操的确要上當的。
總的來講,應當肯定和鼓勵的。
因此,孔明連連點頭:&ldquo我說将軍滿腹計謀,果然如此!&rdquo 不料張飛是三個銅钿白糖──一蘸(贊)就光!阿戆想,我這計連老師都說好,那是天下第一條妙計了。
便說:&ldquo軍師,曹操是永遠不會來了!&rdquo 旁邊皇叔一聽,想你老師的計謀這樣的好,也從來不敢講曹操永遠不會再來。
莫非你這條計能使曹操想想怕,坐坐怕,立立怕,吓得他永遠不敢再來嗎?!說道:&ldquo三弟,怎說曹操永遠不會來?&rdquo 張飛:&ldquo襄江面上的舟船都被老張燒光,曹操不能渡江,故而是永遠不會來了。
&rdquo 孔明一聽,啊呀!你怎麼能把船燒掉呢?便說:&ldquo将軍,你将舟船燒盡,曹操立即就來!&rdquo 張飛:&ldquo軍師,此話怎講?&rdquo 孔明說:&ldquo曹操生平多疑。
你若将船隻全部拴在對岸,給他穿好跳闆,請他來。
他倒不敢來了,隻怕中計。
現在你這麼一燒,全部露底,等于告訴曹操我們沒有埋伏。
本來你挺好的一條妙計,現在美中不足了。
&rdquo 張飛:&ldquo這&hellip&hellip&rdquo 張飛想,我好心、仔細,反而成了畫蛇添足,而弄出漏洞來了!現在燒也燒掉了,無法挽回。
便說:&ldquo那末,我等快走!倘若曹兵追來,老張再去阻擋。
&rdquo 劉備想,哪有這麼容易!曹操畢竟不是個笨蛋。
今天,諸葛亮給張飛指出了這個漏洞,阿戆并沒有記取教訓,下來兵敗長坂坡,張飛在長坂橋面上,吓退曹兵百萬之後,又把橋梁拆掉,重蹈覆轍。
此地孔明、劉備帶了百姓軍隊望前逃,我再說曹操,六十五萬人馬,狼狽逃竄,最後被張遼叫住。
文遠對曹操講,張飛沒有追來,我們這麼多人。
怕他什麼?曹操說,樊城之中有火攻啊?張遼說,有火攻,我們可以不上當的。
是否停了隊伍先派人去探個明白,再作道理。
于是,丞相傳令停隊,但是天已晚了。
曹操回頭向北一望,隻見樊城方向火光沖天,便對文武講,你們看,樊城果然有火。
其實是張飛燒旺船隻。
到第二天,曹操命令張遼帶兵三千,到樊城去探聽虛實。
張遼領兵到樊城一看,吊橋仍舊平鋪着,城門大開,城頭上十六門炮還架在那裡。
張遼想,怎麼人都走了,炮還架在那裡?命手下上城牆去察看。
小兵到城頭上,除去炮衣一望,全是樹幹。
下來回複張遼,乃是十六門假炮。
張遼帶兵穿過樊城,到襄江邊,見對岸全是燒毀的船隻。
文遠回來,回禀丞相,如此這般,一無埋伏。
說明昨天的火光是他們在燒船。
曹操聽完,又氣又好笑,我竟會上張飛的當,死了鬼都沒有做的。
那末,你也吸取點教訓啊,這次上了當,下次可不要再上當了!下次照樣上當。
張飛的計雖然蹩腳,但是針對曹操剛剛正好──曹操一面命令手下,到四面去捉船;一面寫封信,命人送到襄陽。
叫蔡瑁、張允派船來襄江接應。
數天之後,襄陽大批船到。
但曹操倒并不急于渡江。
他想,劉備燒去新野,抛棄樊城,已經一樣都沒有了,窠沒有不說,現在他連樹也沒有了。
已經無處栖身落腳。
但是,我初到南方,必須要收買民心。
你劉備把新野燒光,我把它重建起來,讓天下人來評論,究竟是你劉備愛民,還是我曹操仁義。
反正我有六十五萬軍隊,哪怕憑空造一座城池出來也不難!何況新野畢竟沒有全部燒光,修建起來更加方便。
一面命軍隊動工興建,一面四下貼榜,招納百姓。
因為曹操懂得,有了地盤沒有人,這地盤完全是廢物。
他認為原來此地的百姓,都已被劉備教壞了,必須要換一批才行。
原來的百姓即使他們不逃光,我也要把他們殺光之後,重新招納的。
十天左右,百姓倒是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但都不是本地的人,而是四鄉八鎮農村裡來的,把兩座城基本恢複起來。
過了二十餘天,曹操方始大軍渡江,繼續追剿劉備。
再說前面的劉備,過江之後,走了不多幾天,遙望前邊高大城牆,一座關廂。
照理這座城市劉備應該認識的,但是他逃得昏頭轉向,方向都搞糊塗了。
問孔明:&ldquo軍師,前邊這座關廂乃是何地?&rdquo 諸葛亮:&ldquo主公,乃是襄陽城關。
&rdquo 劉備想,我真該死了;我在襄陽住都住過,怎麼竟會不認識了!不覺吃了一驚:怎麼走了那麼幾天,才到襄陽?此時。
劉備相信孔明的意見是正确的了。
的确被四十萬百姓拖累了,特别是些老弱病殘和婦女、孩子,走不快。
劉備想,新野本是襄陽的屬地,倒不如讓我到襄陽城内去走一趟,說服他們。
将這批走不動的百姓收留到襄陽。
我再帶了年輕力壯的趕路。
便對孔明講:&ldquo軍師,劉備欲将子民中老弱婦幼的留在襄陽,軍師看來如何?&rdquo 孔明知道他的意思。
但是心想,主公啊,你不要妄想了。
襄陽現在不是劉家的地方。
他們絕對不會收留的。
自去一趟,不高興;叫你不要去吧,以後吃了敗仗你又要怪我的。
所以他說:&ldquo以亮之見,不如主公一人先往襄陽,商議定當,再作道理。
亮在此等你便了。
&rdquo 孔明回頭對趙雲看看:&ldquo子龍,保護主公前往。
&rdquo 趙雲:&ldquo遵命!&rdquo 劉備想,我一個人先去也好,吩咐道:&ldquo鳴鑼傳令,曉谕子民,老弱婦幼跟随劉備同去襄陽。
&rdquo傳令官&ldquo嘭&hellip&hellip&rdquo敲着鑼,喊道:&ldquo子民們聽了,皇叔有令,叫老年的和女人小孩,跟了皇叔一起去襄陽城裡。
&rdquo百姓中有近五萬人願意跟劉備去襄陽的。
皇叔就在趙雲的保護之下,帶了百姓,直往襄陽城關而來。
到襄陽城外,扣住馬匹,擡頭一看,隻見城門緊閉,吊橋高扯,城頭上刀槍旗幡林立,擋箭牌排滿,戒備森嚴。
皇叔想,我曾經警告過蔡瑁、張允,不許與曹操往來。
現在,他們這樣嚴陣以待,大概是為了防備曹兵的進攻。
其實不是防備曹操,恰恰就是防你劉備。
是叔還在夢中。
他在馬上高聲喊道:&ldquo關廂上有人否,城樓上有人嗎?&rdquo 小兵:&ldquo呔!城關上有人嗎?&rdquo 喊了半天,隻聽見城頭上&ld
&rdquo 諸葛亮:&ldquo用的什麼妙計?&rdquo 張飛從頭至尾講了一遍。
孔明聽完笑笑。
心想,你跟了我一百天,就能用這麼一條計,不錯!非但懂得針對曹操生平多疑的毛病,用這疑兵之計,而且能把我從前所布置的東西,利用起來,前後呼應──諸如:八個地雷、十六門火炮,使曹操更加相信。
說明你平常就有心在注意我的言行。
我告訴你,用計心要細,膽要大,這兩點你基本上都做到了。
盡管你這條計還不夠完美,但是放在你張飛身上,曹操的确要上當的。
總的來講,應當肯定和鼓勵的。
因此,孔明連連點頭:&ldquo我說将軍滿腹計謀,果然如此!&rdquo 不料張飛是三個銅钿白糖──一蘸(贊)就光!阿戆想,我這計連老師都說好,那是天下第一條妙計了。
便說:&ldquo軍師,曹操是永遠不會來了!&rdquo 旁邊皇叔一聽,想你老師的計謀這樣的好,也從來不敢講曹操永遠不會再來。
莫非你這條計能使曹操想想怕,坐坐怕,立立怕,吓得他永遠不敢再來嗎?!說道:&ldquo三弟,怎說曹操永遠不會來?&rdquo 張飛:&ldquo襄江面上的舟船都被老張燒光,曹操不能渡江,故而是永遠不會來了。
&rdquo 孔明一聽,啊呀!你怎麼能把船燒掉呢?便說:&ldquo将軍,你将舟船燒盡,曹操立即就來!&rdquo 張飛:&ldquo軍師,此話怎講?&rdquo 孔明說:&ldquo曹操生平多疑。
你若将船隻全部拴在對岸,給他穿好跳闆,請他來。
他倒不敢來了,隻怕中計。
現在你這麼一燒,全部露底,等于告訴曹操我們沒有埋伏。
本來你挺好的一條妙計,現在美中不足了。
&rdquo 張飛:&ldquo這&hellip&hellip&rdquo 張飛想,我好心、仔細,反而成了畫蛇添足,而弄出漏洞來了!現在燒也燒掉了,無法挽回。
便說:&ldquo那末,我等快走!倘若曹兵追來,老張再去阻擋。
&rdquo 劉備想,哪有這麼容易!曹操畢竟不是個笨蛋。
今天,諸葛亮給張飛指出了這個漏洞,阿戆并沒有記取教訓,下來兵敗長坂坡,張飛在長坂橋面上,吓退曹兵百萬之後,又把橋梁拆掉,重蹈覆轍。
此地孔明、劉備帶了百姓軍隊望前逃,我再說曹操,六十五萬人馬,狼狽逃竄,最後被張遼叫住。
文遠對曹操講,張飛沒有追來,我們這麼多人。
怕他什麼?曹操說,樊城之中有火攻啊?張遼說,有火攻,我們可以不上當的。
是否停了隊伍先派人去探個明白,再作道理。
于是,丞相傳令停隊,但是天已晚了。
曹操回頭向北一望,隻見樊城方向火光沖天,便對文武講,你們看,樊城果然有火。
其實是張飛燒旺船隻。
到第二天,曹操命令張遼帶兵三千,到樊城去探聽虛實。
張遼領兵到樊城一看,吊橋仍舊平鋪着,城門大開,城頭上十六門炮還架在那裡。
張遼想,怎麼人都走了,炮還架在那裡?命手下上城牆去察看。
小兵到城頭上,除去炮衣一望,全是樹幹。
下來回複張遼,乃是十六門假炮。
張遼帶兵穿過樊城,到襄江邊,見對岸全是燒毀的船隻。
文遠回來,回禀丞相,如此這般,一無埋伏。
說明昨天的火光是他們在燒船。
曹操聽完,又氣又好笑,我竟會上張飛的當,死了鬼都沒有做的。
那末,你也吸取點教訓啊,這次上了當,下次可不要再上當了!下次照樣上當。
張飛的計雖然蹩腳,但是針對曹操剛剛正好──曹操一面命令手下,到四面去捉船;一面寫封信,命人送到襄陽。
叫蔡瑁、張允派船來襄江接應。
數天之後,襄陽大批船到。
但曹操倒并不急于渡江。
他想,劉備燒去新野,抛棄樊城,已經一樣都沒有了,窠沒有不說,現在他連樹也沒有了。
已經無處栖身落腳。
但是,我初到南方,必須要收買民心。
你劉備把新野燒光,我把它重建起來,讓天下人來評論,究竟是你劉備愛民,還是我曹操仁義。
反正我有六十五萬軍隊,哪怕憑空造一座城池出來也不難!何況新野畢竟沒有全部燒光,修建起來更加方便。
一面命軍隊動工興建,一面四下貼榜,招納百姓。
因為曹操懂得,有了地盤沒有人,這地盤完全是廢物。
他認為原來此地的百姓,都已被劉備教壞了,必須要換一批才行。
原來的百姓即使他們不逃光,我也要把他們殺光之後,重新招納的。
十天左右,百姓倒是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但都不是本地的人,而是四鄉八鎮農村裡來的,把兩座城基本恢複起來。
過了二十餘天,曹操方始大軍渡江,繼續追剿劉備。
再說前面的劉備,過江之後,走了不多幾天,遙望前邊高大城牆,一座關廂。
照理這座城市劉備應該認識的,但是他逃得昏頭轉向,方向都搞糊塗了。
問孔明:&ldquo軍師,前邊這座關廂乃是何地?&rdquo 諸葛亮:&ldquo主公,乃是襄陽城關。
&rdquo 劉備想,我真該死了;我在襄陽住都住過,怎麼竟會不認識了!不覺吃了一驚:怎麼走了那麼幾天,才到襄陽?此時。
劉備相信孔明的意見是正确的了。
的确被四十萬百姓拖累了,特别是些老弱病殘和婦女、孩子,走不快。
劉備想,新野本是襄陽的屬地,倒不如讓我到襄陽城内去走一趟,說服他們。
将這批走不動的百姓收留到襄陽。
我再帶了年輕力壯的趕路。
便對孔明講:&ldquo軍師,劉備欲将子民中老弱婦幼的留在襄陽,軍師看來如何?&rdquo 孔明知道他的意思。
但是心想,主公啊,你不要妄想了。
襄陽現在不是劉家的地方。
他們絕對不會收留的。
自去一趟,不高興;叫你不要去吧,以後吃了敗仗你又要怪我的。
所以他說:&ldquo以亮之見,不如主公一人先往襄陽,商議定當,再作道理。
亮在此等你便了。
&rdquo 孔明回頭對趙雲看看:&ldquo子龍,保護主公前往。
&rdquo 趙雲:&ldquo遵命!&rdquo 劉備想,我一個人先去也好,吩咐道:&ldquo鳴鑼傳令,曉谕子民,老弱婦幼跟随劉備同去襄陽。
&rdquo傳令官&ldquo嘭&hellip&hellip&rdquo敲着鑼,喊道:&ldquo子民們聽了,皇叔有令,叫老年的和女人小孩,跟了皇叔一起去襄陽城裡。
&rdquo百姓中有近五萬人願意跟劉備去襄陽的。
皇叔就在趙雲的保護之下,帶了百姓,直往襄陽城關而來。
到襄陽城外,扣住馬匹,擡頭一看,隻見城門緊閉,吊橋高扯,城頭上刀槍旗幡林立,擋箭牌排滿,戒備森嚴。
皇叔想,我曾經警告過蔡瑁、張允,不許與曹操往來。
現在,他們這樣嚴陣以待,大概是為了防備曹兵的進攻。
其實不是防備曹操,恰恰就是防你劉備。
是叔還在夢中。
他在馬上高聲喊道:&ldquo關廂上有人否,城樓上有人嗎?&rdquo 小兵:&ldquo呔!城關上有人嗎?&rdquo 喊了半天,隻聽見城頭上&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