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曹孟德新野駐軍 徐元直樊城勸降
關燈
小
中
大
知什麼東西?&ldquo呱&rdquo把一個&ldquo曹操&rdquo的頭拗斷,拉出一束稻草,中間一張紙條,上面同樣是這八個字。
就在這時,忽聽城牆上的漢兵在講話── 小兵甲:&ldquo我的哥!&rdquo 小兵乙:&ldquo怎麼樣?&rdquo 旗牌甲:&ldquo噓&hellip&hellip别吵!上面在講話,咱們來偷聽偷聽。
&rdquo 另外幾個旗牌想,對的,丞相叫我們跟徐庶進城的,現在被關在這不進不出的地方,回去難以交代,如果能聽到些什麼消息,回去禀報丞相,還好将功補過。
所以四個家夥聚精會神在城腳下側耳傾聽。
城上果然繼續在講── 小兵甲:&ldquo咱們軍師真好厲害,燒了博望燒新野,燒了新野又要燒樊城了!&rdquo 下面四個家夥一聽,心裡想,倒燒得起勁的嘛! 旗牌甲:&ldquo我的哥,聽見了沒有?回去要回複丞相的。
&rdquo 旗牌乙:&ldquo噢,記住了。
&rdquo 上面城牆上還在講: 小兵乙:&ldquo關君侯準備了八個地雷,一十六門大炮,要把曹操這老王八旦的胡子都要轟掉它!&rdquo 旗牌甲:&ldquo哎喲!要把咱們丞相的胡子都要轟掉?&rdquo 旗牌乙:&ldquo有八隻地雷、一十六門大炮呢!&rdquo 旗牌丙;&ldquo對了!回去别忘了禀報丞相!&rdquo 他們在這兒偷聽,暫且不提。
再說徐庶見四個家夥被張飛關在外面,心裡很高興:&ldquo三将軍,你怎麼知曉他們乃是奸細?&rdquo 張飛:&ldquo你雖然未曾講話,然而對着老張擠眉弄眼,分明就是這個意思。
&rdquo 徐庶:&ldquo将軍竟能明白徐某眉目之中的意思?&rdquo 張飛:&ldquo嗨嗨!如今老張乃是我家軍師的貴門生,今非昔比,粗中有細。
&rdquo 徐庶想,孔明是有道理!你一當軍師,戆大都聰明得多了。
不過,自稱&ldquo貴門生&rdquo倒是第一趟聽見。
張飛吩咐小兵帶一匹馬過來讓徐庶騎,兩人并馬而行,直至衙門,下得馬來。
張飛對徐庶說:&ldquo請先生稍等片刻,待老張過去禀報。
&rdquo三将軍上大堂,對劉備說:&ldquo徐先生來了。
&rdquo劉備回過頭來對孔明道:&ldquo先生,我們同到外邊去迎接元直先生吧。
&rdquo 諸葛亮:&ldquo主公請了!&rdquo 劉備:&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跟随劉備一同出接!&rdquo 衆人:&ldquo皇叔請!主公請!&rdquo 衆文武跟了劉備向外。
諸葛亮的動作緩慢,大家都走出大堂了,孔明才剛剛立起身來;衆人往外走,他往裡面跑。
劉備以為他跟在後面,因為他向來走得慢,而且腳步輕,所以沒有注意。
到衙門口,劉備搶上一步:&ldquo啊!元直先生,久違了!先生今日到此,劉備有失遠迎,還望勿怪!劉備有禮了!&rdquo 徐庶:&ldquo徐某何德何能,敢勞皇叔出接!在此還禮了!&rdquo 衆文武都向徐庶拱手作禮,徐庶&mdash一還禮。
劉備一看,咦,孔明怎麼沒有出來?這個人倒真滑稽,要好朋友來了。
反而避而不見!大概仍舊在堂上。
我們進去了再說。
劉備:&ldquo元直先生請了!&rdquo 徐庶:&ldquo皇叔請了!&rdquo 劉備把徐庶請到大堂之上,命手下擺上座位,請元直坐定。
徐庶坐下一看,中間位子空着,諸葛亮人面不見。
心想,我主動來幫你的忙,你反而擺我的架子,算什麼意思?便問劉備:&ldquo請問皇叔,孔明兄現在何處?&rdquo 劉備想,諸葛亮你太不懂道理了!你對我有怨氣是可以的,可是徐先生又沒有得罪過你,怎麼好對他這樣冷淡呢!?便說:&ldquo來,相請軍師!&rdquo 手下傳話進去,等了一會兒,不見出來。
劉備:&ldquo與我再請軍師!&rdquo 手下再次傳話。
等了一會,仍不見出來。
皇叔想,吃敗仗就在眼前,逃命都來不及,你還要三請!──一想,不!敗仗管敗仗,三請還是要三請的。
從卧龍崗三請之後,三請已成了規矩了,一直要三請到底,兩請半都不行的!──劉備無可奈何,隻好重新開口:&ldquo來,與我三請軍師!&rdquo 手下第三次傳話後,孔明才慢慢地踱了出來,綸巾鶴氅,羽扇輕搖,來到劉備面前:&ldquo亮見主公!&rdquo 劉備想,我跟你是天天見面的,剛剛還在一起,何必這樣客氣。
真正的客人坐在邊上,倒不去相見,你這個人真是古裡古怪的。
便說:&ldquo軍師少禮,請坐了。
&rdquo 諸葛亮中間坐定,一手撩須,一手輕搖羽扇,閉目養神。
邊上張飛也在想,老師今朝為啥這樣不高興,而且好象有意回避徐先生?喔!剛才說隻要派一個大将去接,莫非是想把他彈回去的?不料我竟客客氣氣,把他接到了此地,所以老師心裡不高興&hellip&hellip 其實,張飛完全在瞎想,元直與孔明的感情不在于此,特别在這種環境之中,主要他們兩人是在互相揣測對方的打算,并考慮怎樣開口。
這時,劉備對兩人看看,都是道家打扮,想當年徐庶幫我用六百兵殺敵曹兵三萬三千,諸葛亮從九百五十個起家,燒去曹兵二十萬。
兩個都是大本事,而且是好朋友,為什麼今天見了面口都不開?還是讓我來搭個橋梁吧:&ldquo軍師,元直先生來了!&rdquo 諸葛亮:&ldquo哪個元直?&rdquo 劉備想,你連徐庶都不認識啦!連忙說:&ldquo便是徐元直先生。
&rdquo 諸葛亮:&ldquo在哪裡?&rdquo 徐庶想,我這麼大的人,坐在你對面,難道你還看不出來嗎?便接話道:&ldquo孔明兄,我在這裡!&rdquo 張飛一聽,喔唷!兩個人好象在擡杠! 諸葛亮這才慢慢地睜開眼睛:&ldquo哦,元直兄,隻因事務繁多,有失禮儀。
但不知元直兄到此何事?&rdquo 徐庶:&ldquo特來請教孔明兄。
&rdquo 諸葛亮:&ldquo有何下問?&rdquo 徐庶:&ldquo百萬曹兵虎視樊城,吾兄作何打算?&rdquo 諸葛亮:&ldquo難了!&rdquo 徐庶:&ldquo難在哪裡?&rdquo 諸葛亮:&ldquo兩縣子民,如之奈何!&rdquo 徐庶:&ldquo可要多少日期?&rdquo 諸葛亮:&ldquo非橫川而不可。
&rdquo 徐庶:&ldquo多則不能承當,若橫川之期,全在小弟身上。
&rdquo 諸葛亮:&ldquo費心!費心!&rdquo 徐庶:&ldquo不妨!不妨!&rdquo 諸葛亮:&ldquo有何良策?&rdquo 徐庶:&ldquo珠簾倒挂。
&rdquo 諸葛亮:&ldquo妙哉!妙哉!&rdquo 徐庶:&ldquo府上可曾齊備?&rdquo 諸葛亮:&ldquo不能安家,焉能治國?&rdquo 徐庶:&ldquo慚愧啊!慚愧!&rdquo 諸葛亮:&ldquo勿怪啊!勿怪!&rdquo 徐庶:&ldquo既然如此,徐某告辭了!&rdquo 諸葛亮:&ldquo路上當心!恕不遠送。
&rdquo 徐庶立起身來,對劉備把手一拱:&ldquo皇叔,徐某告辭了!&rdquo 劉備立起來,一把抓住徐庶:&ldquo慢走!方才你們二人講些什麼?劉備一句也未聽得明白。
&rdquo 諸葛亮:&ldquo主公,你讓他走吧,我們已經談妥了。
&rdquo 其實,兩人所講的也并不是什麼&ldquo隐語&rdquo,&ldquo暗語&rdquo之類,而隻能稱為是&ldquo省語&ldquo或&ldquo簡語&rdquo。
即用語特别省略、簡要。
因為相互間十分了解,心照不宣,故而用不着全部講清楚的,隻要隻言片語,對方就完全明白了。
剛才先是── 徐庶問孔明:百萬曹兵殺來,為什麼不及早轉移?現在準備怎麼辦? 孔明說:因為劉備要帶兩縣百姓一起跑,我不同意,現在曹操已到新野,我們要跑也跑不掉了。
徐庶問,那末要多少日期才可以安全撤退? 孔明回答:&ldquo橫川&rdquo,&ldquo川&rdquo字橫過
就在這時,忽聽城牆上的漢兵在講話── 小兵甲:&ldquo我的哥!&rdquo 小兵乙:&ldquo怎麼樣?&rdquo 旗牌甲:&ldquo噓&hellip&hellip别吵!上面在講話,咱們來偷聽偷聽。
&rdquo 另外幾個旗牌想,對的,丞相叫我們跟徐庶進城的,現在被關在這不進不出的地方,回去難以交代,如果能聽到些什麼消息,回去禀報丞相,還好将功補過。
所以四個家夥聚精會神在城腳下側耳傾聽。
城上果然繼續在講── 小兵甲:&ldquo咱們軍師真好厲害,燒了博望燒新野,燒了新野又要燒樊城了!&rdquo 下面四個家夥一聽,心裡想,倒燒得起勁的嘛! 旗牌甲:&ldquo我的哥,聽見了沒有?回去要回複丞相的。
&rdquo 旗牌乙:&ldquo噢,記住了。
&rdquo 上面城牆上還在講: 小兵乙:&ldquo關君侯準備了八個地雷,一十六門大炮,要把曹操這老王八旦的胡子都要轟掉它!&rdquo 旗牌甲:&ldquo哎喲!要把咱們丞相的胡子都要轟掉?&rdquo 旗牌乙:&ldquo有八隻地雷、一十六門大炮呢!&rdquo 旗牌丙;&ldquo對了!回去别忘了禀報丞相!&rdquo 他們在這兒偷聽,暫且不提。
再說徐庶見四個家夥被張飛關在外面,心裡很高興:&ldquo三将軍,你怎麼知曉他們乃是奸細?&rdquo 張飛:&ldquo你雖然未曾講話,然而對着老張擠眉弄眼,分明就是這個意思。
&rdquo 徐庶:&ldquo将軍竟能明白徐某眉目之中的意思?&rdquo 張飛:&ldquo嗨嗨!如今老張乃是我家軍師的貴門生,今非昔比,粗中有細。
&rdquo 徐庶想,孔明是有道理!你一當軍師,戆大都聰明得多了。
不過,自稱&ldquo貴門生&rdquo倒是第一趟聽見。
張飛吩咐小兵帶一匹馬過來讓徐庶騎,兩人并馬而行,直至衙門,下得馬來。
張飛對徐庶說:&ldquo請先生稍等片刻,待老張過去禀報。
&rdquo三将軍上大堂,對劉備說:&ldquo徐先生來了。
&rdquo劉備回過頭來對孔明道:&ldquo先生,我們同到外邊去迎接元直先生吧。
&rdquo 諸葛亮:&ldquo主公請了!&rdquo 劉備:&ldquo衆位先生、列位将軍,跟随劉備一同出接!&rdquo 衆人:&ldquo皇叔請!主公請!&rdquo 衆文武跟了劉備向外。
諸葛亮的動作緩慢,大家都走出大堂了,孔明才剛剛立起身來;衆人往外走,他往裡面跑。
劉備以為他跟在後面,因為他向來走得慢,而且腳步輕,所以沒有注意。
到衙門口,劉備搶上一步:&ldquo啊!元直先生,久違了!先生今日到此,劉備有失遠迎,還望勿怪!劉備有禮了!&rdquo 徐庶:&ldquo徐某何德何能,敢勞皇叔出接!在此還禮了!&rdquo 衆文武都向徐庶拱手作禮,徐庶&mdash一還禮。
劉備一看,咦,孔明怎麼沒有出來?這個人倒真滑稽,要好朋友來了。
反而避而不見!大概仍舊在堂上。
我們進去了再說。
劉備:&ldquo元直先生請了!&rdquo 徐庶:&ldquo皇叔請了!&rdquo 劉備把徐庶請到大堂之上,命手下擺上座位,請元直坐定。
徐庶坐下一看,中間位子空着,諸葛亮人面不見。
心想,我主動來幫你的忙,你反而擺我的架子,算什麼意思?便問劉備:&ldquo請問皇叔,孔明兄現在何處?&rdquo 劉備想,諸葛亮你太不懂道理了!你對我有怨氣是可以的,可是徐先生又沒有得罪過你,怎麼好對他這樣冷淡呢!?便說:&ldquo來,相請軍師!&rdquo 手下傳話進去,等了一會兒,不見出來。
劉備:&ldquo與我再請軍師!&rdquo 手下再次傳話。
等了一會,仍不見出來。
皇叔想,吃敗仗就在眼前,逃命都來不及,你還要三請!──一想,不!敗仗管敗仗,三請還是要三請的。
從卧龍崗三請之後,三請已成了規矩了,一直要三請到底,兩請半都不行的!──劉備無可奈何,隻好重新開口:&ldquo來,與我三請軍師!&rdquo 手下第三次傳話後,孔明才慢慢地踱了出來,綸巾鶴氅,羽扇輕搖,來到劉備面前:&ldquo亮見主公!&rdquo 劉備想,我跟你是天天見面的,剛剛還在一起,何必這樣客氣。
真正的客人坐在邊上,倒不去相見,你這個人真是古裡古怪的。
便說:&ldquo軍師少禮,請坐了。
&rdquo 諸葛亮中間坐定,一手撩須,一手輕搖羽扇,閉目養神。
邊上張飛也在想,老師今朝為啥這樣不高興,而且好象有意回避徐先生?喔!剛才說隻要派一個大将去接,莫非是想把他彈回去的?不料我竟客客氣氣,把他接到了此地,所以老師心裡不高興&hellip&hellip 其實,張飛完全在瞎想,元直與孔明的感情不在于此,特别在這種環境之中,主要他們兩人是在互相揣測對方的打算,并考慮怎樣開口。
這時,劉備對兩人看看,都是道家打扮,想當年徐庶幫我用六百兵殺敵曹兵三萬三千,諸葛亮從九百五十個起家,燒去曹兵二十萬。
兩個都是大本事,而且是好朋友,為什麼今天見了面口都不開?還是讓我來搭個橋梁吧:&ldquo軍師,元直先生來了!&rdquo 諸葛亮:&ldquo哪個元直?&rdquo 劉備想,你連徐庶都不認識啦!連忙說:&ldquo便是徐元直先生。
&rdquo 諸葛亮:&ldquo在哪裡?&rdquo 徐庶想,我這麼大的人,坐在你對面,難道你還看不出來嗎?便接話道:&ldquo孔明兄,我在這裡!&rdquo 張飛一聽,喔唷!兩個人好象在擡杠! 諸葛亮這才慢慢地睜開眼睛:&ldquo哦,元直兄,隻因事務繁多,有失禮儀。
但不知元直兄到此何事?&rdquo 徐庶:&ldquo特來請教孔明兄。
&rdquo 諸葛亮:&ldquo有何下問?&rdquo 徐庶:&ldquo百萬曹兵虎視樊城,吾兄作何打算?&rdquo 諸葛亮:&ldquo難了!&rdquo 徐庶:&ldquo難在哪裡?&rdquo 諸葛亮:&ldquo兩縣子民,如之奈何!&rdquo 徐庶:&ldquo可要多少日期?&rdquo 諸葛亮:&ldquo非橫川而不可。
&rdquo 徐庶:&ldquo多則不能承當,若橫川之期,全在小弟身上。
&rdquo 諸葛亮:&ldquo費心!費心!&rdquo 徐庶:&ldquo不妨!不妨!&rdquo 諸葛亮:&ldquo有何良策?&rdquo 徐庶:&ldquo珠簾倒挂。
&rdquo 諸葛亮:&ldquo妙哉!妙哉!&rdquo 徐庶:&ldquo府上可曾齊備?&rdquo 諸葛亮:&ldquo不能安家,焉能治國?&rdquo 徐庶:&ldquo慚愧啊!慚愧!&rdquo 諸葛亮:&ldquo勿怪啊!勿怪!&rdquo 徐庶:&ldquo既然如此,徐某告辭了!&rdquo 諸葛亮:&ldquo路上當心!恕不遠送。
&rdquo 徐庶立起身來,對劉備把手一拱:&ldquo皇叔,徐某告辭了!&rdquo 劉備立起來,一把抓住徐庶:&ldquo慢走!方才你們二人講些什麼?劉備一句也未聽得明白。
&rdquo 諸葛亮:&ldquo主公,你讓他走吧,我們已經談妥了。
&rdquo 其實,兩人所講的也并不是什麼&ldquo隐語&rdquo,&ldquo暗語&rdquo之類,而隻能稱為是&ldquo省語&ldquo或&ldquo簡語&rdquo。
即用語特别省略、簡要。
因為相互間十分了解,心照不宣,故而用不着全部講清楚的,隻要隻言片語,對方就完全明白了。
剛才先是── 徐庶問孔明:百萬曹兵殺來,為什麼不及早轉移?現在準備怎麼辦? 孔明說:因為劉備要帶兩縣百姓一起跑,我不同意,現在曹操已到新野,我們要跑也跑不掉了。
徐庶問,那末要多少日期才可以安全撤退? 孔明回答:&ldquo橫川&rdquo,&ldquo川&rdquo字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