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九死一生
關燈
小
中
大
在我說的話就是軍令,你們誰敢不聽?”
說罷,黃楚舞動手中刀迎着逼近的敵軍而去。
這一刻他的耳邊響起兄長黃越的話語:“照顧好太史将軍,不要讓敵人的冷箭傷了他!” “大哥,我負了你的囑咐,将軍被敵人射傷了——,大丈夫一諾千金,我負了一次,我決不負第二次,就算拼了性命,我也要讓将軍突出去,啊!”黃楚大叫一聲,揮刀殺入敵軍之中——。
雲嶺旖妮的風光遮擋不住甘甯急沖沖的身影,在辭别高寵後,甘甯率一千錦帆将士從鸠茲一帶登陸,随後沿着水陽江、泾水向上遊搜索。
“前面就是雲嶺了!快一點劃。
”甘甯大喊道。
“将軍,你看!”一名眼尖的士卒叫喊起來。
甘甯順着手勢看去,卻見前方的河谷開闊地上,五六個浴血的士卒攜扶着一個被箭矢射的象刺猬一樣的人蹒跚而來,而在這五六個人身後不遠處,一群孫策軍兵卒正緊緊追趕。
“是子義!”甘甯雖然沒有看清楚人的模樣,但直覺告訴他中間的那個人就是太史慈。
“快去接應!”甘甯大喝一聲,不等戰船靠岸,便縱身跳下船頭,踏浪而行,後面的錦帆軍将士見主将沖出,也是個個争先跳下,在齊腰深的河水中趟步而行。
一看到泾水中戰船上飄揚的“甘”錦色旌旗,周泰就知道截殺太史慈沒有希望了。
方才若不是黃楚的死纏,自已本可以很快的追上太史慈的,這一路上,死在自已斧下的敵軍兵卒已不下百人,想不到就是這片刻的延誤,使得整個圍殲計劃功虧一篑。
“撤——!”周泰很不甘心的下令道。
甘甯是高寵手下數一數二的大将,有這樣的對手在,周泰知道硬拼會是什麼結果。
“子義怎麼樣了?”能夠接應着太史慈,甘甯先是一喜,待看見太史慈後,心頭卻又是一沉,太史慈負的傷實在太重了,面如金紙的他深陷昏迷之中,也隻剩下了一口氣。
建安三年七月夏,高寵軍回師過曆陽。
曆陽,又名“亞父城”,乃是楚漢相争時項羽的重要謀士範增的故裡,聞知石印山失守後的高寵經過此地,感受到的是一如項羽當年失去範增後的懊悔與惆怅。
“将軍用兵,非奇即險,如此雖能屢破強敵,卻也可使已軍陷入困境,倘若一旦被敵利用,則後果不堪矣!”魯肅冷靜的表情和毫不留情的谏言這些天來一直索繞在高寵心頭。
回頭再看當初作出的北伐決定,其中确實有諸多不曾注意到的隐憂存在,皖城的李術剛剛歸降,其心未固,如果能夠選派一員得力大将出鎮皖城,相信完全可以避免這一次的皖城兵變;而東線石印山方向,自已又過于依賴關隘的險要和霹靂車的威力,沒有充分考慮到人在戰場上所起到的作用。
隻有人,才是戰場上的靈魂。
人可以發動戰争,當然也可以左右戰争的走向。
雖然太史慈的能力無須質疑,但一個人若是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久了,難免會生出厭倦來,太史慈就是這樣,對于石印山的重要性,太史慈自然是知道的,但長久壓抑在心頭的那一股熱血與沖動卻又在時時的誘惑着他。
而在這個時候,高寵卻一次次的放棄了他。
所以,當祖郎并不高明的伎倆實施時,渴望榮耀的太史慈已失去了辨别的能力。
石印山的失守,雖然說太史慈要負很大的責任,但身為一軍統帥的高寵,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或許,是因為打退孫策和黃祖的喜悅讓高寵放松了警惕,又或許是徐庶、劉晔等謀臣的沒有及時勸誡,年輕的他還沒有學會去揣摸屬下的心思,還不知道适當的輪換對于調動将領積極性的好處,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寵還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
現在,追悔這一切都已沒有了意義,重要的是如何彌補過去的失誤。
這一刻他的耳邊響起兄長黃越的話語:“照顧好太史将軍,不要讓敵人的冷箭傷了他!” “大哥,我負了你的囑咐,将軍被敵人射傷了——,大丈夫一諾千金,我負了一次,我決不負第二次,就算拼了性命,我也要讓将軍突出去,啊!”黃楚大叫一聲,揮刀殺入敵軍之中——。
雲嶺旖妮的風光遮擋不住甘甯急沖沖的身影,在辭别高寵後,甘甯率一千錦帆将士從鸠茲一帶登陸,随後沿着水陽江、泾水向上遊搜索。
“前面就是雲嶺了!快一點劃。
”甘甯大喊道。
“将軍,你看!”一名眼尖的士卒叫喊起來。
甘甯順着手勢看去,卻見前方的河谷開闊地上,五六個浴血的士卒攜扶着一個被箭矢射的象刺猬一樣的人蹒跚而來,而在這五六個人身後不遠處,一群孫策軍兵卒正緊緊追趕。
“是子義!”甘甯雖然沒有看清楚人的模樣,但直覺告訴他中間的那個人就是太史慈。
“快去接應!”甘甯大喝一聲,不等戰船靠岸,便縱身跳下船頭,踏浪而行,後面的錦帆軍将士見主将沖出,也是個個争先跳下,在齊腰深的河水中趟步而行。
一看到泾水中戰船上飄揚的“甘”錦色旌旗,周泰就知道截殺太史慈沒有希望了。
方才若不是黃楚的死纏,自已本可以很快的追上太史慈的,這一路上,死在自已斧下的敵軍兵卒已不下百人,想不到就是這片刻的延誤,使得整個圍殲計劃功虧一篑。
“撤——!”周泰很不甘心的下令道。
甘甯是高寵手下數一數二的大将,有這樣的對手在,周泰知道硬拼會是什麼結果。
“子義怎麼樣了?”能夠接應着太史慈,甘甯先是一喜,待看見太史慈後,心頭卻又是一沉,太史慈負的傷實在太重了,面如金紙的他深陷昏迷之中,也隻剩下了一口氣。
建安三年七月夏,高寵軍回師過曆陽。
曆陽,又名“亞父城”,乃是楚漢相争時項羽的重要謀士範增的故裡,聞知石印山失守後的高寵經過此地,感受到的是一如項羽當年失去範增後的懊悔與惆怅。
“将軍用兵,非奇即險,如此雖能屢破強敵,卻也可使已軍陷入困境,倘若一旦被敵利用,則後果不堪矣!”魯肅冷靜的表情和毫不留情的谏言這些天來一直索繞在高寵心頭。
回頭再看當初作出的北伐決定,其中确實有諸多不曾注意到的隐憂存在,皖城的李術剛剛歸降,其心未固,如果能夠選派一員得力大将出鎮皖城,相信完全可以避免這一次的皖城兵變;而東線石印山方向,自已又過于依賴關隘的險要和霹靂車的威力,沒有充分考慮到人在戰場上所起到的作用。
隻有人,才是戰場上的靈魂。
人可以發動戰争,當然也可以左右戰争的走向。
雖然太史慈的能力無須質疑,但一個人若是在一個地方呆的時間久了,難免會生出厭倦來,太史慈就是這樣,對于石印山的重要性,太史慈自然是知道的,但長久壓抑在心頭的那一股熱血與沖動卻又在時時的誘惑着他。
而在這個時候,高寵卻一次次的放棄了他。
所以,當祖郎并不高明的伎倆實施時,渴望榮耀的太史慈已失去了辨别的能力。
石印山的失守,雖然說太史慈要負很大的責任,但身為一軍統帥的高寵,也有不可推脫的責任。
或許,是因為打退孫策和黃祖的喜悅讓高寵放松了警惕,又或許是徐庶、劉晔等謀臣的沒有及時勸誡,年輕的他還沒有學會去揣摸屬下的心思,還不知道适當的輪換對于調動将領積極性的好處,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寵還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
現在,追悔這一切都已沒有了意義,重要的是如何彌補過去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