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荊南之虎
關燈
小
中
大
在我的治理下,經過近一年多時間的發展,豫章的人口有了長足的發展,民殷府豐的光景使得淮南等地受饑挨餓的百姓紛紛攜家南遷而來,流民的安置又将是新的一年最艱巨的任務,而軍隊在十月間的那場惡戰後,士氣和戰鬥力都得到了提升,規模也有了擴展,豫章的常備軍現有一萬餘人,加上農耕的軍屯兵,總數已不下四萬人。
雖然數量還遠遠沒法與劉表、孫策、袁術相比,但以偏遠的豫章一郡之力,能養活這麼多軍隊已算是奇迹了。
一萬常規軍中,駐守彭澤的水軍有四千人,歸水軍都尉甘甯指揮,留守東線石印山的主力有太史慈軍四千人,加上守衛豫章城的二千親兵,這是我軍精銳所在,而四萬多軍屯兵則分布在上缭、海昏、番陽等地,宜耕宜訓,作為主力部隊的補充。
西進荊南,我拟調動八千兵力往長沙,其中水軍三千人,步兵二千人,再加上從廬陵郡征來的山越兵三千人,正好八千衆。
其中步兵由我統率,水軍由甘甯統領,劉晔為參軍、負責糧草、軍械征調。
我在等,等着出兵的最佳時機。
聞知我的安排,随軍出征的甘甯諸将個個興高采烈,神采飛揚,而擔任留守的太史慈、朱桓等将領則是一萬個不高興,太史慈更是好幾次擅自從石印山返回豫章,要求請纓出征,在我的苦口婆心聲色俱厲的勸說下,才悻悻然回了石印山。
荊南戰事日漸吃緊,我一面在豫章秣馬厲兵,并着偵騎往荊南打探戰事進展。
這一日,信使再次送來張羨的告急文書,我打開一看,卻是桓階筆迹,信中道:“自十二月三十日始,賊将文聘圍城已有月餘,其間數番激戰,喊殺聲酣烈,緻将士漸倦,一月九日,文聘差賊将劉磐、黃忠偏師攻占攸縣,意在切斷守軍與外界之通道,主公為鼓士氣,親冒箭矢,登城樓迎敵,終使敵兵不得前進半步……。
” 桓階寥寥數語,雖未曾明知長沙戰況,不過從這信的字裡行間,我卻分明能感覺到戰事的激烈,信中所言張羨親登城樓是為鼓舞士氣,但反過來理解的話,不正說明長沙已危在殆息,急待救援。
那文聘為劉表所器重,鎮守荊北數年,緻南陽張濟不敢南下一步,當為荊州第一将,這次劉表将其調到南方來,看來是意在速戰戰決。
從現在的戰事演變進程看,張羨處處落于下風,斷非文聘之敵。
我本還想再等等,待劉表、張羨鬥個兩敗俱傷後再動手,現在看來我若再不出兵,恐張羨不能支撐久矣! 建安二年二月十日,我以甘甯為先鋒,率一千人先行,自已親領水陸軍四千人從豫章誓師南下,準備取道廬陵與慕沙所部的三千越族士兵會合,然後揮師西進,翻越廬陵與長沙之間的深山小道,直撲攸縣。
攸縣境内東、西兩面崇山峻嶺,丘陵相嵌,中部呈崗地平原,是往經長沙的必經之路。
兵貴神速,我軍不分晝夜連續行軍,五日後終于順利抵達攸縣城外。
但卻還是晚了一步。
劉磐、黃忠已于昨日攻下城池,駐守于此。
我用手遮住夕陽照過來的餘輝,仔細打量遠處城池,卻見城頭“劉”字大旗招展,手持刀槍的士兵嚴陣以待,城牆深壁高壘,危然聳立,端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好所在,可惜張羨隻知死守長沙,要是能在攸縣布下一支精兵,戰局當不緻于如此被動。
劉晔道:“我觀攸縣劉軍守備森嚴,若強攻必無結果,宜智取之。
” 我道:“然!” 正說話間,忽有小校飛馬趕來,報:“甘将軍已抵城下,現與一敵将撕殺正緊!” 我問道:“戰況如何?” 小校回道:“我來之時,甘将軍已與敵将鬥了二十餘合,不分勝負!” 我暗自驚異,心想:“以甘甯之勇,能在他月牙戟下走上幾個回合的人都不多,那敵将能與甘甯戰成平手,倒也有
雖然數量還遠遠沒法與劉表、孫策、袁術相比,但以偏遠的豫章一郡之力,能養活這麼多軍隊已算是奇迹了。
一萬常規軍中,駐守彭澤的水軍有四千人,歸水軍都尉甘甯指揮,留守東線石印山的主力有太史慈軍四千人,加上守衛豫章城的二千親兵,這是我軍精銳所在,而四萬多軍屯兵則分布在上缭、海昏、番陽等地,宜耕宜訓,作為主力部隊的補充。
西進荊南,我拟調動八千兵力往長沙,其中水軍三千人,步兵二千人,再加上從廬陵郡征來的山越兵三千人,正好八千衆。
其中步兵由我統率,水軍由甘甯統領,劉晔為參軍、負責糧草、軍械征調。
我在等,等着出兵的最佳時機。
聞知我的安排,随軍出征的甘甯諸将個個興高采烈,神采飛揚,而擔任留守的太史慈、朱桓等将領則是一萬個不高興,太史慈更是好幾次擅自從石印山返回豫章,要求請纓出征,在我的苦口婆心聲色俱厲的勸說下,才悻悻然回了石印山。
荊南戰事日漸吃緊,我一面在豫章秣馬厲兵,并着偵騎往荊南打探戰事進展。
這一日,信使再次送來張羨的告急文書,我打開一看,卻是桓階筆迹,信中道:“自十二月三十日始,賊将文聘圍城已有月餘,其間數番激戰,喊殺聲酣烈,緻将士漸倦,一月九日,文聘差賊将劉磐、黃忠偏師攻占攸縣,意在切斷守軍與外界之通道,主公為鼓士氣,親冒箭矢,登城樓迎敵,終使敵兵不得前進半步……。
” 桓階寥寥數語,雖未曾明知長沙戰況,不過從這信的字裡行間,我卻分明能感覺到戰事的激烈,信中所言張羨親登城樓是為鼓舞士氣,但反過來理解的話,不正說明長沙已危在殆息,急待救援。
那文聘為劉表所器重,鎮守荊北數年,緻南陽張濟不敢南下一步,當為荊州第一将,這次劉表将其調到南方來,看來是意在速戰戰決。
從現在的戰事演變進程看,張羨處處落于下風,斷非文聘之敵。
我本還想再等等,待劉表、張羨鬥個兩敗俱傷後再動手,現在看來我若再不出兵,恐張羨不能支撐久矣! 建安二年二月十日,我以甘甯為先鋒,率一千人先行,自已親領水陸軍四千人從豫章誓師南下,準備取道廬陵與慕沙所部的三千越族士兵會合,然後揮師西進,翻越廬陵與長沙之間的深山小道,直撲攸縣。
攸縣境内東、西兩面崇山峻嶺,丘陵相嵌,中部呈崗地平原,是往經長沙的必經之路。
兵貴神速,我軍不分晝夜連續行軍,五日後終于順利抵達攸縣城外。
但卻還是晚了一步。
劉磐、黃忠已于昨日攻下城池,駐守于此。
我用手遮住夕陽照過來的餘輝,仔細打量遠處城池,卻見城頭“劉”字大旗招展,手持刀槍的士兵嚴陣以待,城牆深壁高壘,危然聳立,端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好所在,可惜張羨隻知死守長沙,要是能在攸縣布下一支精兵,戰局當不緻于如此被動。
劉晔道:“我觀攸縣劉軍守備森嚴,若強攻必無結果,宜智取之。
” 我道:“然!” 正說話間,忽有小校飛馬趕來,報:“甘将軍已抵城下,現與一敵将撕殺正緊!” 我問道:“戰況如何?” 小校回道:“我來之時,甘将軍已與敵将鬥了二十餘合,不分勝負!” 我暗自驚異,心想:“以甘甯之勇,能在他月牙戟下走上幾個回合的人都不多,那敵将能與甘甯戰成平手,倒也有